2024-07-09《开罗谍报战》:烽烟滚滚唱英雄
姆丝面对德军英勇不屈,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英国人会回来的……”布兰堡随英国军队解放了西迪海尔法,给死去的姆丝送上有象牙装饰的阳伞,他跪在姆丝墓前的时候说:“我们胜利了。”传递必胜信心的“英国人会回来的”和夺取了西迪海尔法时“我们胜利了”,比利·怀尔德用最后两句话组成了期盼和结果的合一结局,“开罗谍报战”也以德国人的失败而告终。
这是一首英雄的赞歌,牺牲和战斗、男人和女人组成了英雄的不同面向,拍摄于1943年的电影,聚焦于1942年的北非战事,比利·怀尔德无疑站在“时事”的角度再现战争的现实:电影开场介绍的背景是:“1942年6月,英国第八军战况不利,它被德军击溃,拖卜音格沦陷,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一直向着开罗河苏伊士运河进军,追击溃败的英军……”而电影最后的字幕是:“1942年7月,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到达阿拉曼,但仅限于此。10月4日,蒙哥马利的第八军发起返工,当天英军占领了西迪海尔法……”无疑这种和现实最为贴近的故事叙事是一种战时的态度,而电影也基本上成为了比利·怀尔德的“战时宣传片”:只要不怕牺牲,只要勇敢斗争,正义必将回来,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从1942年6月的失陷到1942年10月的反攻,短短4个月的时间发生这样的逆转,到底是怎样实现的?怀尔德没有展现大场面的激烈战斗,而是通过“开罗谍报战”的小视角反映了这次战局扭转的原因:英国第八军坦克连的布兰堡下士在沙漠中幸存下来,然后来到了西迪海尔法的“女王酒店”,在德军进驻之后,他装扮成德国间谍达沃斯,从隆美尔元帅那里获得了关于“五墓行动”的真相,利用这些情报他奔赴前线,英军根据布兰堡的情报进行了反击,最终打败了德军取得了北非战场上的重要胜利。所以关键之处就在于幸存者的布兰堡如何利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得到德军“五墓行动”的情报,和他一贯的电影风格一样,怀尔德巧妙地进行了身份置换,让英国第八军的布兰堡下士变成在酒店里的德国间谍达沃斯,从英国战士到德国间谍,身份置换当然打开了情报之门,最后几乎是“轻而易举”拿走了重要信息。
导演: 比利·怀尔德 |
可以说,布兰奇变身达沃斯的过程还是有扣人心弦的部分,他从沙漠中一路爬行到女王酒店,本身就出现了严重的幻觉,面对酒店的法里德,他还不停地汇报作战经过,第八军坦克连几乎全军覆灭;那时候的德军刚好进驻了女王酒店,躲在柜子后面的布兰奇差点被发现,他趁着德军士兵搬移柜子的时候,成功逃离到楼上;法里德希望他快点离开免得连累自己,而姆丝对英国士兵也并无好感,她是一名法国人,自己有两个兄弟,一个在战争中死去一个被关进了集中营,她更迫切的希望是救出兄弟;布兰堡在房间里发现了一双服务生的鞋,法里德告诉他这是达沃斯的鞋,这名德国间谍被埋在瓦砾里,法里德说他已经死了,于是布兰堡穿上了达沃斯的鞋子,换上了服务生的服装,把自己变成了瘸腿的达沃斯。
布兰堡的身份转换一开始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无论是隆美尔还是中尉施瓦托勒都没有怀疑他,于是布兰堡不断靠近他们,从隆美尔元帅“款待”英国战俘军官时,听到隆美尔高谈阔论自己的作战计划,并说德军做好了战争补给,他们就是通过在沙漠中储备大量的水、食物、弹药和武器开展下一步行动:占领开罗,进军苏伊士运河。信心满满的隆美尔当然不会说出这些战略储备点的地点,但是布兰堡却推断出藏在“鼻子底下”的秘密和那张地图有关,在反复琢磨Y计划、P计划和T计划代表的意思时,他灵光一现,所谓的“五墓行动”就是德国储藏战略物质的五个地点,而这五个地点就是埃及Egypt五个字母在地图上的位置,Y计划、P计划和T计划就是这三个字母代表的战略要地的进攻计划,所以在破解了这一秘密之后,他通过蚊帐手绘了地图,并利用隆美尔让他去开罗接洽的机会,带走了机密,最终让英军完成了反攻。
在这个过程中,布兰堡的身份是否会被识破成了情节发展的关键,怀尔德构筑的这些细节紧张刺激,并最终化险为夷,最扣人心弦的一个场景是,在英国空军轰炸的时候,德军躲到了地窖里,施瓦格勒发现了瓦砾中躺着的一个人,他当时就感觉这其中必有蹊跷,于是追问布兰堡关于达沃斯的信息,对达沃斯并不了解的布兰堡眼看要被施瓦格勒识破,他破罐子破摔,竟然拿出枪先行一步,施瓦格勒也掏枪对战,在追逐过程中,更富有经验的布兰堡将他打死。但是这并没有真正化险为夷,隆美尔发现施瓦格勒不见,并最后在姆丝的房间了发现了,在这个重要时刻,姆丝站出来,说自己打死了他,因为施瓦格勒答应帮助自己救出在集中营的弟弟,却只是一场骗局,于是杀了他,隆美尔竟然相信了,而且让布兰堡按照计划行事。
《开罗谍报战》电影海报
布兰堡身份即将被识破而终未泄露构成了身份叙事的关键,之所以怀尔德要将布兰堡的间谍身份延续下去,就是为了他能成功将五墓行动的情报带出去,而姆丝在关键时刻站出来,承认自己杀死施瓦格勒就是为了保护布兰堡。无疑这样的设计所体现的就是一种从私人情感变成国际主义的一种跃升,姆丝起先只陷入战争带来的个人悲痛,因为她的亲人遭遇了不幸,所以她接近隆美尔,她答应施瓦格勒,都是为了让他们帮自己,布兰堡劝说她不要抱有幻想,他告诉她的是还有成千上万像你兄弟一样的人陷入在战争的深渊里,所以要舍小家为大家,这样才能打败德军。在施瓦格勒被布兰堡杀死的时候,姆丝还认为自己的救命稻草没了,她甚至怨恨布兰堡,但是当施瓦格勒的死变成隆美尔的怀疑而影响布兰堡的计划是,她终于站了出来,舍弃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成为了一名国家主义战士,而布兰堡回来之后听说姆丝已经牺牲,他将她最希望拥有的象牙阳伞献在墓前,也算是对她英雄举动的赞誉。
濒临死亡的布兰堡成功获得了重要情报,只顾私利的姆丝终于为大局着想,1943年的这些电影人物的英雄主义成为怀尔德对战争的一种态度,但是这看上去更像是他编织的一个神话故事,构筑这场谍报战的一些细节却出现了太多的破绽:达沃斯是德国安置在这里的间谍,那么谁来确定眼前的人就是达沃斯?显然没有,以致于只要布兰堡假装瘸腿就可以蒙混过关,试想,北非战争这么重要的战略地,安插着的间谍竟这么随意?即使隆美尔和施瓦格勒没有见过达沃斯,也必须有其他验证其身份的唯一证据,但显然这里没有;五墓行动也是北非战场上的重要行动,隆美尔虽然对达沃斯这个间谍也没有透露多少信息,但是它怎么会只是地图上的标识?而且布兰堡很同意看到了这张地图,更不可思议的是,地图竟然是英国地图,行动的五个字幕更是和英语单词有关,德国人的计划,德国人的行动,德国人的地图,难道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布兰堡得到而选择了以完全英国的方式呈现?施瓦格勒死了,姆丝说是自己杀死的,隆美尔竟然也没有任何怀疑,一个女人能够置一个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中尉于死地,难道没有帮手?如果隆美尔怀疑到这一步,他怎么可能让布兰堡离开?
种种的疑问不再是疑问,种种的破绽不再是破绽,如果所有的情节需要真实,那么它就不是电影,而是现实,对于怀尔德来说,站在当下立场的最重要意义不是根据逻辑编织故事,而是要将它包装成一个和英雄主义有关的颂歌,因为,这是一部战时宣传片。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