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9《垃圾纪元》:当艺术不在现场
海上漂浮着被废弃的船,海边留存着破败的物品,它们是风车,是灯,是纸作的鱼,是猫头鹰的造型——当海浪拍打着它们,当风吹动着它们,是不是另一种现场的到来?
旧金山的埃默里维尔海滩,漫长的围栏将这里和外界隔绝开来,仿佛是自生自灭的一种存在,一切都是破败的,鱼已经失去了鲜艳的色彩,只有醒目的眼珠子还传递着失落的信息;木头制作的各种塑像,那枚钉子突起着,仿佛一种疼痛的效果还没有离开;猫头鹰或者鹤的造型在风中摇摆,散落的纸片也在风中发出烈烈的声音。当一切在克里斯·马克的镜头下被呈现的时候,它们到底是作为垃圾的艺术品,还是作为艺术品的垃圾?
只有风,只有海浪,一定是某种时间的终结,当一切的颓败在镜头里展现的时候,它标注的是一种曾经的过去:曾经在这里举办了装置艺术作品展,曾经艺术家汇聚此地,曾经的参观者从这些作品中悟出了一些道理。但是当这个曾经的世界过去,它似乎像垃圾一样存在:无论曾经的作品如何启迪人的思绪,如何带来强烈的冲击,如何体现着艺术家的思想,一切都失去了场景意义,也就是说,只有在现场,艺术才成为可能,而不在场的存在,看起来就是被废弃的垃圾。
导演: 克里斯·马克 / John Chapman / Frank Simeone |
这是艺术的一种命运,身份不明的艺术家离开了,各地赶来的参观者离开了,只留下这些物品,它们就变成了不被认识、不被思考的垃圾。但是当克里斯·马克用镜头对准它们,似乎又复活了艺术的在场感:破败的物,散乱的物,记录历史的物,何尝不是另一种艺术?尤其是在不被人打扰的世界里,它们甚至自身在阐述着被推向毁灭的艺术发生过程。而克里斯·马克的镜头语言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制造另一种在场感:海浪在动,风在动,它的起伏和吹拂带来的也是一种动感,而那沼泽处还有一只正在行走的海鸟,它像一个参观者踱着步,它看见了身边的一切,或者也会想到什么——甚至可能被捕捉的食物,也是一种生命鲜活存在的符号。
《垃圾纪元》电影片头 |
被当成垃圾的艺术品可以被复活,运动的镜头里是在场的空间,克里斯·马克还给这一个空间提供了确切的地理坐标,它们就这样告别了过去,告别了曾经,在确切的空间里成为一种在场的明证,而这个空间甚至成为克里斯·马克自己的艺术空间。似乎这也并非是他最终的目标,记录而复活之外,其实马克还赋予了另一种关于垃圾的解读:人声慢慢传来,汽车驶过的倒影闪烁在水坑里,以及远处的大桥,都在证明人的存在,甚至还有广播,像被纳入到这个城市的日常生活里。
这是另一种复活,是对于垃圾的一种意义解读?人影和声音,城市的日常生活,却发生在这片海海滩的外面,那被隔离的铁丝网仿佛也是一个象征:人在外面,声音在外面,经过的故事在外面,所以噪音也在外面,也正因为他们的存在,他们的隔离,才把这里颓败的一切都叫做垃圾,这是一种命名,无法走近不是不能走近,而是不愿走近,他们只在日常的喧嚣里,把这里的过去忘记,把这里的艺术忘记,把这里的风和海浪忘记,把这里的现场忘记。
忘记一种存在,让艺术成为垃圾,这才是真正的“垃圾纪元”。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