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8 围炉夜话
就像
同情
笑料
隔阂
敌意
已被死亡
滤掉
剩下
核心
在那里
深不可测
——竖《蒲公英》
滤掉的除了那些同情、笑料、隔阂、敌意,还有暖意、和谐、古典和诗意,对立的夜晚只有在白天蓬勃开来,才会最后消失,才会“在那里/深不可测”,他们都在扮演着自己,都在传说着自己,然后合围起来,连核心里的那盆炭火也变得冰冷。
不说天气,只是要把一些背景也过滤掉。比如在白天也不听细雨的声音,在白天也不仰起头看模糊的云,在白天低头读一个个字,或者把时间拉到遥远的“隐喻”时期。我说的是一本书,《金瓶梅》,在白天的五个小时里,我就这样进入那些阅读之后的“过滤”世界里,其实都是那些逃不脱的死亡,在不断被传说的故事里,那些欲望终究是冰冷的。10天的阅读,就在晚上,那越来越冷的晚上,蓬勃的欲望在文本里总是觉得背后有一那双手,狠狠地抓来。“盖尝曰: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菩萨、君子、小人和禽兽,也都是一言一语的态度,其实,有何相干,谁能陷入其中又能超然其上?
后来,在白天也不说文字了。鲁迅说:“然《金瓶梅》作者能文,故虽间杂猥词,而其他佳处自在,至于末流,则着意所写,专在性交,又越常情,如有狂疾。”那么暂时放放,不管是“猥词”还是“佳处”,都是一种阅读的结束,一种人生的过往,10天,5个小时,最后都变成了和我有关又迅速和我无关的东西,只在那里折腾的就是一段一段被删除的文字。从夜晚开始,又在白天结束,最后有必将从另一个夜晚开始,更深处的轮回,端坐在日益寒冷的冬天,读一些善恶和美丑。
白天干的事,其实都有些夜晚的痕迹,“夜晚下奥体东门只有两样东西;夜晚和奥体东门。”那么夜晚的炉火旁,也只有两样东西:夜晚和炉火。夜晚是寒冷的,炉火是温暖的,这样的对立显得没有丝毫意义,在一个距离有些远有和我不发生关系的环境里,有些东西势必像是一个隐喻,像是一种想象中突然来到的东西。诗意和世俗,寒意和温暖,以及白天和夜晚,还有那些同情、笑料、隔阂、敌意,都纷纷抵达。
燃烧之后,也就剩下一点点的灰烬,欲望一样。菩萨、君子、小人、禽兽也都一一找到对应关系,可是并不是如此分明如此有高低之别,在融入夜的时候,很多东西都看不清它原先的模样。比如道路,在两侧的拥挤中,一辆车如何能安全地驶入和撤离。镜子里也没有相通的出口,而且必须是相反的,所以在这样一些模糊的夜里,只有盲目和无知。交错在一起的也并非是哪一个君子哪一个小人,只是在一个并不相遇的地方发现了彼此的错误。
语言开始了,夜话开始了。说吧,这是一个没有结局的围观场景,围炉而谈,我说过那炉火只剩下了灰烬,原先也是温暖的,还熊熊燃烧着,可是等灭了之后,那些古典、和谐和诗意,也都变成了一种引用。“兔子,兔子,怎么会是兔子,应该是猫的,所有的地方都暗示着是猫的。”可是看不见猫,也看不见兔子,就像看不见君子也看不见小人。那些没有句号的话语省略在这个夜晚,而且都过滤在深不可测里。
“不蹶于山而蹶于垤,则细微宜防也。”这是围炉的警示,“不与人争得失,惟求己有知能。”这是围炉的态度,而离开现场的时候,炭火全部变得冰冷,远方也已经纷纷扬扬下雪。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468]
思前: 一晃而过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