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8 变迁


        回家,房子后面的那个猪圈已经被推倒了,说要进行改建。父亲和另一个泥工在砌墙。
 
        先前父亲曾问我过,房子改造有什么想法,我说没有,父亲说只是改建,用途还是不变。但老的还是去了,推倒那堵墙就是宣告一个历史的终结,我知道,这十多平米的房子虽然简陋,却有很悠久的历史,甚至,是一个时代的见证。
        童年的时侯,村子里还没有完全分田到户,这里是全村的食堂,一日三餐,村里的男女老少就聚在这里,很是热闹。那时还没有村的概念,叫小队,每次小队工活干完,这里就是大家吃饭聊天的地方。我总是能闻到里面飘出的香味,冬瓜汤,木桶饭,似乎都是让人流着口水。那时家里基本没有什么厨房,所有人的食物都是这间屋子里做出来的。不知是不是那时物质的匮乏的缘故,尽管是大锅饭,尽管米饭很糙,但是那种蒸出来的木桶饭真的有一种特别的味道。
 
        后来分产到户,食堂没了,这间房被舅舅承包去开了豆腐作坊,他和几个儿子就做起了豆腐生意。每天晚上开始,这里就开始工作了,磨豆腐、加卤、发酵,整个过程很复杂,我家在前面,我也有好几次亲见制作,甚至经常来这里吃碗豆腐脑,味道不错。第二天天蒙蒙亮,村里的人就来这里买豆制品,虽然只有豆腐、豆腐干和油豆腐三个品种,但是在那个食物比较匮乏的年代,豆腐还是一道不错的菜肴。而舅舅就挑着豆腐去邻村叫卖,生意也还不错。
 
        这间房子成为豆腐作坊没有几年时间,就变成了我家的猪圈,当然里面不只是养猪,还关着鸡鸭鹅等家禽,在我的记忆中,还养过一头绵羊,每年都要剪羊毛去卖。后来绵羊老了,准备送到人家酒宴上屠宰,没想到运到半路,绵羊从拖拉机上摔下来,死了。
        母亲养猪的辉煌纪录就是在这间房子里诞生。以前几乎每家都要养一头猪,只待过年屠宰。那时根本没有猪饲料,猪食一般是剩菜剩饭,再加上从外面割来的猪草,煮熟了喂给它们吃。这任务小时候基本上落在我和姐姐身上,放学回家就去附近田里山边弄些猪草来,每年春天,还收割几亩田的花草,作为猪的食料,新鲜的或者腌制的,存在在一个很大的储物池中,每到夏天就会发出恶臭。但是猪很喜欢吃,那头200斤的大肥猪就是吃了这腌制的猪食,加上母亲的喂养才创下这纪录的。
        这也造成了我小时候对猪肉的偏好。可是后来,慢慢的,因为辛劳,母亲也放弃了养猪,这猪圈便空置了下来,堆些杂物。

        今天在改建的房子那边,竟然发现了鸡窝和猪槽,很古董的东西,现在基本上已经绝迹了。而它们也将伴随着这房子泥墙的拆除,终将慢慢消失。从小队食堂到豆腐作坊,再到自家的猪圈,一间房子走过了几十年,见证了几个时代,风风雨雨,也是活的标本。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430]

Tags变迁猪圈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