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27 滥情的七夕

拒绝酒驾,所以打的上路,在经过5分余钟沉默之后,司机喟然叹曰:今天两个地方生意最好,一是花店,二是宾馆,如果一年其它日子都像今天一样,就好了。想起今天是七月初七,七夕节,这两年逐渐热炒的“中国情人节”,花店生意好很容易理解,据说鲜花价格日日攀升,花店老板的脸与鲜花一样怒放。第二生意好的宾馆,可能要转个弯去想一下,这里包含的刺激和隐蔽倒是令落伍者会跌掉眼镜,“地下工作者”的少男少女们自然抓紧着皇母娘娘特赦的机会,英姿勃发一下。

中国的情人节?倒也有点别出心裁,这本土化的工作在历经千年“乞巧”之后,近年来可谓突飞猛进,在商家推波助澜下,热度不输于2·14西方情人节,而且大有取代之意,一中一西,年初年中,搭配也合理精巧,大可乐坏了摆的上台面的情侣们,突然的惊喜也好,老土的浪漫也罢,总归会成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保险;而商家则美其名曰: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在玫瑰、西餐、巧克力等飞价之上,大大爆赚了一回。

我一向也不懂其中的中国文化,无论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空寂还是“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的无奈,终究只是在秦观的词里看出点浪漫和激情:“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暮?”

牛郎和织女,一年一次相会,自然“胜却人间无数”,只是稍微了解一下地理知识,这织女星和牵牛星竟隔了16光年的距离,也就是说,织女一个爱慕的眼神传到牛郎那里,按照光速,也要16年的时间。如此遥远恐怕把天底下所有喜鹊叫去,也铺不成这爱情之桥,看来还得怪古文人缺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渊博知识,春秋时代的《诗经"小雅》中《大东》的诗歌,第一次描述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情形,望文生义地把它们硬扯到了一起,天文学被迫接受了来自诗人的文化改造。

改造完毕,便是添点油加点醋,这故事日渐丰满,完全寄托着古代寂寥文人的意淫情怀,晋代干宝的《搜神记》里,天上的牵牛星弄到凡间,变成了地球上的农夫董永,然后以他为诱饵,通过“天体浴”,再把高高在上的织女拉下了天庭。这是一场革命性的政变,它修正了牛郎织女故事的严重缺憾,令其散发出明亮的尘世光辉。到后来,经过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的演绎,使权力对情欲的干涉变得惊心动魄起来。牛郎追上了天堂,王母拔金簪作法,形成波涛滚滚的天河,牛郎织女隔岸相望,只能以泪洗面。玉帝为其悲情所动,准许他们每年在鹊桥上相见一次。一幕民间悲剧推演到这步田地,在叙事的元素和结构上,似乎已是功德圆满,无懈可击。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外壳?其实,七夕被当成男女私幽、共迸激情的节日,还是有点滥情的,七夕的第一个主题是牛郎和织女的年度约会,但几乎是中国女子完善自我的一个机会,她们要在这天制作面食干粮、晾晒衣物与经书,再摆下瓜果酒席,祈求织女保佑家庭平安,并以“乞巧”的名义寻求刺绣图案的灵感。无论如何,七夕都是与男人无关的“妇女节”,它仅仅用以帮助女人建立理家的传统信念。而台湾有个旧俗,七夕时父母要携带年满16岁的男孩前往七娘庙,用祭品酬谢女神的庇护。这个主题又确实使七夕带有“母亲节”的气派。无论如何,“妇女节”和“母亲节”这两个主题都和男女激情无关。

相反,在中国文学上,牛郎织女的七夕故事并不是全都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在《太平广记》引《灵怪集》里的故事说,织女偏偏红杏出墙,因为七夕太过短暂,没有伴侣的织女和太原青年郭翰私会,这场私会完全是情欲的释放,没有和牛郎那样男耕女织的辛劳,所以这故事显得诡异,织女完全成了性放纵的代表。后来,织女不敢违背天命,与郭翰永别,而这位老兄,自从经历过跟织女的刻骨铭心之爱,他对一切凡间佳丽丧失了兴趣。后来被迫娶了姓程的女士为妻,但情感不合,也没有生育后代。虽然官至正三品的副御史的级别,却没有丝毫的幸福快乐可言,终于在漫长的思念中默默死去。 

一颗织女星照亮了人间一个老头的春梦,更让我们嘘唏。而《百家讲坛》还娓娓道来,分析了织女的种种不作为,最后总结为一个懒婆娘,把千年以来我们对牛郎织女故事中的美好的赞许彻底消解了。

昨晚经过广场,眼见数十盏孔明灯在夜幕下升空,不知道这些初秋干燥天气的危险信号是不是人间情侣传递给牛郎织女的,想想,心中爱的誓言又何必强撑一个被误读的外壳呢?

七夕已远,鬼节将至,真是罪过。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947]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