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一元论”的模范读者

20201211.png

是下午3点多收到通知的,手机上忽然跳出来一条信息,查看是微信支付,点击进去,竟是意料之外的“收到到账通知”:收款金额:1.00元,收款方备注:感谢你的阅读。

是有些突然,更有些意外,一直以来就很少使用微信支付,即使在线支付,也是扫别人的码付款,不想自己竟然成为了收款方。当身份从顾客变成了卖主,这1元的款额是谁支付的?是购买了什么东西而支付的?或者更明确的一个疑问是:我的世界里到底有什么东西是可以生产并被购买的?

这个疑问其实并不算难题,从“备注”里的那句“感谢你的阅读”就很容易想到是博客的文章被打赏了。2017年“或。者”进行了系统升级,从ASP变身为PHP,之后安装了一些插件,其中就有一款文章点赞、打赏和分享三合一的插件,把“小锋博客”设计的这个插件放置在每篇文章最后,打赏处设置了支付宝和微信的收款二维码,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为作者的文章打赏。只是一个插件,只是对于博客系统的某种测试,甚至只是一个完善功能的体验游戏,每篇一元的打赏也根本不是将文章变成商品,甚至,这款插件安装不久,就发现点赞功能因为Java冲突而无效,剩下的打赏和分享也只是放置在那里,三年多过去了,似乎从来没有想到有人会真正扫码,真正打赏,真正完成线上支付。

但是,这一元钱却意外地跳了进来,打破了沉寂,完成了交易,但是,当一元钱从读者的微信中进入作者的微信,读者和作者之间甚至还存在一种缺失:不知道读者打赏的是哪篇文章,更不知道这个支付了一元阅读费的读者姓甚名谁,当然也无法知道他打赏的真正目的:也是觉得好玩,还是真的从这篇文章里获得了他所需要的东西?疑问多多,在身份、动机、目的和意义都存在模糊的状态中,对于“收款方备注”中的那句“感谢你的阅读”,细细品味,发现这有些无意中写下的话,似乎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了读者和作者的合谋关系,而这是不是就是传说中的“模范读者”?

“感谢你的阅读”,是放置在二维码旁边的一句旁注,当读者扫码打赏的时候,它既成为对读者的一种对话,也成为对于作者收到信息的一种注解,但是,当一篇文章得到认可甚至起到了帮助作用,当读者通过打赏支付的方式感谢作者的付出,是不是这个感谢的对象应该是作者?而“感谢你的阅读”的客体无疑指向的是读者,指向的是读者的阅读行为——对象被置换了?还是在“你”的命名中,作者和读者其实已经成为了文的共同读者?从最初的游戏和测试中走出来,从打赏和支付的商品系统中走出来,甚至从作者和读者隔阂的状态中走出来,一个“模范读者”诞生了:“他既是文本希望得到的合作方,又是文本在试图创造的读者。”

文本试图创造读者,它永远在一种持续的过程中,它不在已经完成的状态中,当文本从作者的笔下诞生,当文本发布在博客上,当文本被读者阅读,文本的第一重意义就已经终结,它在句号的书写中区分了作者和读者。但是文本本身却没有终结,甚至作者和读者也在没有终结的文本里取消了固有的身份属性,一方面,作者立意创新并预想不同的读者,他要向读者揭示他们自身,让他们面对自己,“而我写作时的模范读者是什么样的呢?一个同谋,当然,一个进入我游戏的同谋。”另一方面,读者在阅读中也已经成为了另一个作者,一个用阅读创造自身的作者,一个创造了另一种阅读的作者——正是作者和读者共同改变了固有的身份,改变了固有的关系,在文本并未完成的状态中,既产生了模范作者,也产生了模范读者,“因为模范作者和模范读者必须通过阅读的过程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塑造。”

作者不知道打赏的读者是谁,读了哪一篇文章,这是一种无名状态下创造的可能;读者不知道作者的具体信息,通过打赏来认识一个镶嵌在文本里、并以二维码的方式出现的读者,这是一种陌生状态下的书写,如此,在相互寻找和相互塑造中,各自成为了再次接近文本、再次书写文本、再次创造文本的作者和读者,重要的不是作者和读者改变了固有的身份,而是在不断接近、书写和创造中,在成为模范作者和模范读者的过程中,文本将在“一元论”的世界里,以无始无终的方式成为永不走向完结的“万书之书”。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666]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