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3南方以南的当下
某种意义上,当今中国
只有三座城市
两小时二十分,我经历其中的两个
飞机下降的时候
我吸到一股洋葱的气味
地面气温29度
外语在几个女孩子的嘴边翻滚
——杨克《广州-上海:波音777》
不是从上海到广州,没有洋葱的味道,也没有嘴边翻滚着外语的女孩,当然,地面气温也不是夏末的29度——的确是经历了空中两小时二十分的飞行,当起飞和降落在不动身的座位上完成,从杭州飞抵广州,似乎只是简短地完成了一次浅显的瞌睡,有些阴沉的天空是一样的,茫然行走的大地是一样的,进站和出站的一个人状态是一样的,在城市和城市之间,在天空和大地之间,只是用一次飞行完成了从南方到南方以南的过渡。
这是9月施秉之后的第一次远行,和那次纯粹工作意义上的出差不同,这次完全是私人意义的出行:以自媒体特约撰稿人的身份参加2020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这一次展会的消息似乎是以闯入的方式进入日常生活的,半个月前,张劳动在微信上弱弱地问了我一句: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有兴趣吗?听说过这个节会,似乎是国内历史最长的纪录片节——它是国内唯一具备纪录片投融资、交易功能的国家级专业平台,被誉为纪录片国际交流合作的“中国高地”。这个私下的邀请是有些打动我的,但是因为疫情的不确定性,当时并没有立即答应。
不确定性总是弥漫在日常生活中,关于工作,关于生活,关于2020,关于看见和听说,似乎都无法找到一种“我就在这里”的确证性,而当广州、纪录片、金红棉展等关键词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时,这种不确定性依然蔓延成了一种和当下无关的存在。在犹豫和不安中,在渴望和退让中,还是被拉入了媒体群,还是收到了相关资料,还是筹划着请出三天疗休养假期,还是完成了出杭的报备,甚至最后向组委会上报了航班信息,但是依然没有明确是不是真的成行。一个最为严峻的事实是:随着天气转冷,各地疫情又开始反复,管控再次趋紧,而大会发来的通知上明确规定,线下参会人员必须出示报到前72小时内的核算检测阴性报告,而在两天之后,这个规定就有了新版本:核酸检测证明时效不是72小时,而是48小时。
在云端
从72小时缩短到48小时,有效性背后是确定性,而对于确定性的不断修改印证的还是不确定性。其实,在这个多事之秋,不确定性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根本无法将自己带入到一种绝对安全的状态中。也许疫情是零星的,也许运气不会那么差,也许有核酸检测便是保证——终于决定参会,在不断亮起红色警戒的信号中,像是必须闯入的冒险游戏,也许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也是一种可以丰富内容的体验:完成了线上注册和线下报名;在48小时之内完成了核酸检测;踏上了从南方到南方以南的行程——两小时二十分钟,从冬季略显寒冷的杭州到正入秋季的广州,我把自己抛入到不确定的确定中,一切似乎是熟悉的:2006年曾经来过这里,记忆还没有完全消散;一切似乎是陌生的:一个人的行走,戴着口罩隔着和他们的距离;一切似乎是热闹的:广州马拉松正在今天举行,2万名跑者参与使之成为今年最大规模全马;一切又似乎是冷清的,和冷空气同行,地铁上本来随处可见穿着短袖的乘客,到了晚上在阵阵冷风中有人穿起了羽绒服……
仅仅是一种自我的行走,仅仅是一个城市的过客,仅仅是一次关于电影的近距离接触:这里将上映有国际纪录片金红棉影展展片,将开展线下丰富内容的活动,将参与和聆听映后交流和大众论坛——甚至就在万米高空的二个多小时时间里,在云端完成了《平原上的夏洛克》的观影。而当夜幕降临,等待我的是此行的第一部展映电影:《纽约不眠夜》。穿过了南方以南的城市,穿过了熙攘的人群,穿过了陌生的街道,然后走进天河广场,走进百丽宫影院,坐在一个人的位置上,进入确定性的当下:
我觉得我应该在别的地方
我觉得我已经在别的地方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