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8 向死而生的残缺
桥的另一端,或者门的这一边,铁的性质,水泥的性质,以及生死之隔。这便是芸芸众生里的世界形态,生者继续,死者终结,还有什么能够阻止一切发生?
2月27日,从清晨开始。湖北老河口的一所小学,6时左右,早起的学生挤在一楼铁栅栏门前。这个时间距离学校规定的早自习时间只有10分钟。但是,那扇厚重的铁门没有按时打开,悲剧发生了,急于出门的学生下楼时相互拥挤,将铁栅栏门挤开,之后发生挤踏。11名学生受伤,而其中4名学生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个时间距离学校开学仅仅只有一天,“兴奋的孩子”在拥挤中以为只是一场人多的游戏,但是游戏却是残酷的,它带走了孩子们的希望、憧憬,以及未平抑的兴奋。
而6个小时后,也是在湖北,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处,一个人正在拍摄照片,而在他镜头里的除了江上漫天的大雾,还有一个转瞬即逝的黑影,有人跳桥轻生,那黑影在雾霾的中午显得如此突兀,而当一人在水中挣扎,与另一个人爬上大桥护栏,一跃而下。仅仅是十秒,两个轻生者被江水吞没。
铁门和桥,见证者生命的逝去方式,而生者就在旁边,甚至就是观者,但生者与死者的距离有如此遥远。10分钟和10秒,或者只是一瞬间的事,而即使时间被事后的关注而拉长而被定格,死还是不可阻挡地发生了。而在这两起事件中,小学生踩踏或许是社会事件,是被问责的安全事故,那些最多只有12岁的四个孩子无力阻止那种推向死亡的力量,他们在那一刻,一定是痛苦,一定是不情愿的。而在长江大桥上的轻生者,他们在主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主动选择自己的生死归向,但是当他们被江水淹没的一霎那,也一定有过痛苦,有过不情愿,不是后悔,一定也是在巨大的死亡面前无能为力。
不管是被动踩踏还是主动轻生,结局只能是一个:生命以最不自然的方式被终结。生和死看起来如此遥远,看起来隔着长长的时间,但是一旦其中的那个连接符号被抽去,剩下的一定是悲剧。坦然面对或者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或者只是在一种寓言故事里,譬如道家。庄子梦见骷髅,髑髅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天地万物,生死都是规律,所以骷髅倒显得自由自在,显得超然,而列子里那个对孔子大谈生死之道的百岁老叟说:“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才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者此。”“生为徭役,死为休息”的人生观里该有多少现实之外的虚构。
只是留给死者悲剧之外,也留给生者更多的痛苦。小学踩踏事故有关人员被问责,或许并不能平息生者的某种伤痛,而长江大桥上捕捉到那个瞬间的摄影记者,一定会长时间被压抑着,而在照片之外的观者,也几乎无法忘记那跳跃而下的黑影,在雾霾的世界里挣扎、下坠,以及消失。时间不能倒退,生命没有第二次,正是这诸多的无奈,所以对于生命的解读总是充满着悲悯,而这种“赴死”又在违背着多少自然?“生命究竟包含了多少苦难、残缺和支离破碎的形式,就像被胡乱钉在一起的衣橱和桌子,它们都是不合乎自然的丑陋形体,这些被钉在一起的木板,是人残酷发明的殉道者。”残酷是不是也是违反自然,违反人性?而生命的意义如果一再被过度解读和肢解,那么人体也只剩下一个模型而已,是钉在木板上的物体而已。
死亡之后,27日之后,是2月的最后一天,它会直接跳向另一个起点,向死而生的起点。而这没有闰的最后一天是时间的规则,也是人为的残缺,只是这样的时间我们也无法补全,就像一些人的死亡:“我们在时——死亡不在;——死亡在时——我们不在。”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571]
思前: 《红》:未遇而见的爱和救赎
顾后: 天欲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