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8《冒充者》:从戏剧到戏剧性

20240228.png

这是一个关于拍戏的故事,这是一个“戏中戏”的结构,这是一个阐述戏剧效果的电影。但是卓别林并不是在探讨戏剧的嵌套结构,在一个扁平性的演绎结构中,卓别林以“戏剧”拍摄为切入点,更好地注解了“演员”这一身份具有的特殊意义。

这个“演员”具有的本质属性便是片名“冒充者”,“冒充者”The Masquerader在这里具有双重的含义:冒充是掩饰自己的身份代替他人的身份,而这就是“演员”,一方面,这个片场的故事就是一个关于“演员”以假乱真的故事,另一方面,冒充而成为伪装者,藏匿自己的真实身份,以他人的方式完成一次命名,所有的关系都在重建中具有了可能,这就是卓别林喜剧的主要类型:从最初在一种“位置”中代替男人而与女人勾搭、调情,到后来电影中被误认为或者变成“别人”而引起冲突,都是卓别林一贯的故事套路,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总之“冒充”在以假乱真中制造了更多的可能和机会。

在这里首先是一个关于拍电影的故事,卓别林来到了Keystone公司的片场,然后开始化妆,然后根据导演安排进入剧情,但是,身为演员的卓别林显然没有进入状态,旁边两个女人的到来分散了他的经历,更喜欢和女人调戏的他又进入了现实层面,导演要求他在男人举刀的时候冲上去救下孩子,但是卓别林完全忘记了,之后他被导演开除,只好拿着大皮箱离开了片场。这是卓别林作为演员过程的展示,从进入片场原生态的卓别林到化妆间变成经典造型的卓别林,他所完成的就是关于“演员”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卓别林也制造了笑料,但是很明显,这是一个最直接、以身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喜剧:他在化妆的时候和“肥帝”罗斯科·阿巴克尔隔着一块玻璃,玻璃起到了遮拦的作用,当卓别林伸出手要饮料时,阿巴克尔却故意递给他一瓶酒,卓别林喝了一口吐掉了,再次伸手过去,阿巴克尔竟拿起棍子打了卓别林的手,终于卓别林以牙还牙,故意将鞋子脱了,脚散发出臭味,他还用手扇动将臭味扩散到阿巴克尔那边。

导演: 查理·卓别林
编剧: 查理·卓别林
主演: 查理·卓别林 / 罗斯科·阿巴克尔 / 切斯特·康克林 / Charles Murray / Jess Dandy
类型: 喜剧 /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14-08-27
片长: 12分钟

你来我往进行恶搞,这是一种日常的玩笑,但是正是因为那块阻隔的玻璃存在,所以对方的恶搞变成了看不见的存在,这是一种对“真相”的掩盖,某种程度上玻璃也是“冒充者”。但是这个隐喻还是浅层次的,当卓别林戴上胡子,戴上假发,穿上行头,他就拥有了经典造型,成为导演拍摄电影时的演员。但是这个演员只是在拍摄的故事中,当他被导演解雇,演员的身份也被终结了。从这时开始,真正的“冒充者”才出现,卓别林变成了贵妇人,“她”来到了片场,导演热情地接待了“她”,之后片场的几个男人也都围着“她”,甚至导演还单独将“她”请到房间,还做出想要拥抱的举动,当导演离开,卓别林脱下了女人的衣服,摘下了女人的假发,又重新换上了自己的行动,恢复了卓别林作为演员的自我,但是正因为身为“女人”而被追捧,这也是卓别林对导演甚至男人的一种讽刺,它在“冒充者”的身份替换中完成了另一部戏剧,这部戏剧是搞笑的,更是讽刺的,但是在被发现之后,卓别林被再一次围攻,在众人的追打中他掉落到了井里。

最后是面对镜头的一张脸,这张脸是片场卓别林的,也是经典卓别林的,这一眼对着镜头,似乎更是对戏剧的一次发问。在12分钟的默片中,卓别林出现了三个形象,一个是素颜的真正卓别林,他是一个没有胡子、不穿肮脏宽大衣服、不戴礼帽的卓别林,虽然矮小,但是帅气;进入片场之后,他和阿巴克尔在化妆间化妆,变成了经典的演员卓别林;在被解雇之后,他又异装为女人,骗过了所有人的眼睛,甚至观众。从普通人的卓别林到演员的卓别林,这是演戏作为职业的需要,也是对于戏剧“演员”最直接的呈现,但是片场延误拍摄、和女人调情,最终被解雇,又让他从演员身份蜕变到普通人,但是当他成为女人,这个“冒充者”却是从戏剧到戏剧性的一次飞跃,或者说,在成为冒充者之后,卓别林才是真正的演员,才是真正在表演,才真正具有了戏剧性,也才真正成为了“卓别林”。

《冒充者》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739]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