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9 关于美食的非国家地理
对于旅游来说,吃、住、行、游、购、娱是包含着的六大体验活动,而团队旅游,最担心的倒是吃的问题,由南而北,由东而西,水土变了饮食习惯自然也会改变,但凡是团队餐,吃饱成了最低级的需求。此次从西安至洛阳,经郑州到开封,一线均在长江以北,对于南方人来说,真的担心北方饮食会侵害精细食粮养育的胃。
但后来发现,这样的担心明显有着经验主义的判断,从西安饺子宴、羊肉泡馍,到洛阳水席、开封灌汤包和河南烩面,也不觉得难吃,在“无面食不香,无面食不欢”的饮食结构中,略微体验了北方人对面食的特殊感情,而在这片断的体验中,也着实发现了蕴藏在其中的饮食文化。
从第一天晚餐的饺子宴开始,我们的饮食体验就进入了浓厚的历史氛围中,在火锅的蓝色火焰下,我们的欲望被清朝慈禧太后叫绝的玲珑珍珠饺所勾引,一汤一品,争抢而食。之后的羊肉泡馍,则被附加在北宋皇帝赵匡胤身上,据说称帝前受困于长安,受恩于掌柜的为他干馍浇的那一勺滚热肉汤,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路过长安,仍不忘当年在这里吃过的牛羊肉煮馍,皇上吃泡馍的故事一经传开,羊肉泡馍自然成了长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赞美诗句。再看洛阳水席,相传是袁天罡早年夜观天象,知道武则天将来要当皇帝,但天机又不可泄露,就设计了大宴,预示武则天日后二十四年的酒肉光景。每道菜汤汤水水,即是暗指武则天水到渠成;干干稀稀,是喻指武则天二十四年的干系(稀)。“洛阳水席”的菜序是前八品(冷盘)、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共二十四道菜,这正应了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二十四年。
饺子宴之于74年历史的德发长饭店,羊肉泡馍之于清真老店“老孙家”,洛阳水席之于115年历史的“真不同”,都是名店名号,而在街边小摊吃的的河南烩面、开封灌汤包也都有一段光耀的起源传说,唐太宗李世民落难时的麒麟面成了烩面的前身,《东京梦华录》载的北宋皇家食品“王楼山洞梅花包子”自然演变成了灌汤包子。
![]() |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这些美食名点出名了就有很多传说野史,而这些历史积淀深厚的城市,在饮食文化的传播中也多少带了点历史的自豪感,甚至自负性格,在追本溯源中不免攀龙附凤。沈宏非在《写食主义》一书中就说过“夸大其辞是写食的常用伎俩”。当美食成为地方的品牌,成为文化的一部分,真正的考证也就会被忽略,而直接成为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这些饮食深深扎根在民间的土壤中,从创制、品味到发展,都凝结着民间的智慧,而并不是单纯的帝王将相的一段虚拟传说。比如,烩面就是光绪年间手艺不错的厨师郭子兴发掘出来,洛阳水席一开始就来自民间,是洛阳一带特有的传统名吃,只不过唐代武则天将洛阳水席旨进皇宫,才名声大扬。一路下来,印象深刻的倒是“biangbiang面”,不入任何字典的这个字共有56笔,据说是目前笔画最多的汉字,称“世界汉字之最”,字型不入传统字典,发音也是国语普通话拼不成的,完全是民间的自造词。而对于这个字的阐释多少让人感觉到民间睿智的:
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湾,
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
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
当中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
挂个丁丁叫马杠,坐着车车逛咸阳。
其实,不管是饺子宴、羊肉泡馍,还是洛阳水席、开封灌汤包、河南烩面,或许都是简单的民间创造,而并非是什么帝王将相的口舌之福。它们的起源孰正孰野、孰国家孰民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满足对于异域习俗的体验,满足味觉和肠胃的需要,满足耳目一新、口味特异的期待,当然,最重要的是能支撑起旅游活动的体力。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