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3《格尔尼卡》:黑暗的双重隐喻

20220703.png

“就像这样,地球在不停地旋转,因此太阳可以照耀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当这里是光明的,就必然有黑暗,日夜交替,永不停歇……”光明和黑夜交替,日与夜轮换,这是一种自然规律,当罗杰一家准备离开这个国家,甚至准备逃离城市,他们是处在不被太阳照耀到的黑暗?从黑暗到光明,是不是又是一个从光明到黑暗的轮回?

这是罗杰的父亲伊瑞克最后对罗杰说的话,当家里的一切都被盖上了白布,不得已的逃亡和流浪已经开始了,但是他们能逃出去而拥有一种光明?之前关于黑暗和光明有过一段对话,当时的罗杰问父亲:“太阳升起后,哪里会进入黑暗?”伊瑞克对罗杰说:“地球一直在旋转,有黑夜就有白天,它们永远在交替。”或者可以将最前面的对话看做是对自然规律的阐述,但是当罗杰和父亲去看了毕加索的那幅《格尔尼卡》的画,并且罗杰在离开之后再次回到画作前,这个关于自然规律的对话就已经发生了改变,伊瑞克对罗杰说起了这幅画作背后的故事:当纳粹问毕加索:“这真的是你画的?”毕加索回答说:“不,这是你们的作品。”

从一幅画作引出一段历史,从一段历史引出一种回答,从一种回答引出关于光明和黑暗的隐喻,这就是《格尔尼卡》具有的意义:这的确是毕加索创作的绘画,为什么毕加索要否定自己是作者的身份?毕加索其实呈现的是一种暴力历史,1937年在西班牙巴克斯重镇中心地带的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造成2000人死亡,不在现场的毕加索怀着“对那些把西班牙沈浸在痛苦与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战集团的厌恶和鄙视”,创作了结合里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格尔尼卡》,画作中处处都呈现法西斯的罪恶,毕加索通过变形表达了对法西斯罪恶的控诉,所以毕加索认为,这一场人间的灾难是法西斯造成的,所以他们是罪恶的创作者,这一幅画当然是“你们”的作品。

导演: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编剧: Antonije Isakovic /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 Pavel Sykora
主演: Karel Augusta / Peter Krsak / Borík Procházka
类型: 剧情 /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捷克斯洛伐克
语言: 捷克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1978
片长: 25 分钟
又名: 格丽妮卡

罗杰在展览馆里看见了这幅画作,伊瑞克对这幅画作没有进行详细地解读,但是罗杰在返回时似乎读懂了毕加索对纳粹的回答。画作是关于西班牙的,画作是毕加索的,但是画作又属于人类共同的灾难和记忆,尤其是在这个被纳粹统治的城市,《格尔尼卡》具有是艺术和现实的同一性,是暴力和灾难的在场性。当回到家里,父母在谈论着离开这里的想法,罗杰醒来,发现母亲留着一个奇怪的发型,父母又穿上了黑色衣服,他们把罗杰留在家里,开始了出逃前的准备。在这里,太阳出现了,但是这里的太阳并不是那个带来光明的存在,而是制造了黑暗的巨大现实,“太阳是黄色的。”黄色便是法西斯代表的颜色,为了能得到离开的证件,母亲要穿上黄色袜子,父母要佩戴黄丝带,当然他们还要给罗杰买黄色气球——太阳是黄色的,只有用法西斯的那一套标签,他们才可能离开这个国家,就像伊瑞克对罗杰说的那样:“在家中可以不用戴臂章,但门铃响了就要。”罗杰问:“为什么?”父亲说:“因为背叛是最要不得的。”

但是在接受身体检查的时候,法西斯问罗杰的母亲:“有孩子吗?”母亲犹豫之后回答:“有一个孩子。”法西斯说:“你以前说没有孩子,那你是在撒谎,你们必须有一个人负责……”这就是灾难降临的信号,这就是黄色太阳带来的伤害,或者说,他们就已经被置于黑暗之中。但是在家里的罗杰,看到自己家族的照片,他便剪下了照片上每个人的鼻子——犹太人最明显的标记便是大鼻子,罗杰用这样的方式“去犹太化”,似乎就是一种寻求安全的办法,而剪下的鼻子再拼贴在一起,像极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也是一种对暴力的控诉,或者也像毕加索的回答一样:这是你们的作品。

当父母回到家,罗杰告诉他们的是:“这样就没有令人讨厌的大鼻子了。”这是罗杰的创作,另一层意义上的《格尔尼卡》。当孩子用童真反抗这一种黑暗的现实,他其实是渴望真正见到光明的存在,伊瑞克看到这一切,对罗杰说出了光明之存在必然会有黑暗之存在,日与夜的交替是一种永恒。当法西斯制造了黄色的太阳,那种光明是对人性的灼伤,黑暗是暴力之下的黑暗;但是在大鼻子被剪去的黑暗中,罗杰一家的希望就是重新寻找到光明,它在黑暗的对面,却以一种必然性驱散黑暗,而这样的光明不再是黄太阳照耀的光明,而是一种希望的存在,是一种胜利的降临,因为,太阳升起之后,黑暗一定会销声匿迹。

《格尔尼卡》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883]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