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3 上游的流水
我将你从流失的水中带入你的记忆——跟我走吧,直至源头并找到它的奧秘。
——帕特里斯·德·拉图尔·迪潘
于我,甚至从来没有遥望过未来的时间之河,2017年或者2018年,在逼仄的现实世界里,是陌生而不存在的虚幻,遥远是因为自己不想转身,是因为把目光收回到脚底的位置。而对于小五来说,那一条时间之河里都是静静流淌的水,有着清澈的水质,有着美丽的倒影,甚至,在这安宁的河水之中,没有了过去和现在,也没有了现在和未来——它就在自己看得见的眼前,仿佛触手可及,仿佛一切都不会远离。
![]() |
一个被保存的流水印记 |
放在他面前的不是作文,不是作业,而像是一件作品。报纸上三分之一版面、3000多字的篇幅,对于小五来说,是真正的第一次,从网络变为铅字,他看到的是另一个自己。他利用周末在线完成的《魏林日记·一年级》变为了《魏林日记》,而署名也隐去了小五真实的名字而变成“小五”,仿佛都是一种“虚构与纪实”的隐喻,文本是另一种生活,和现实无关,而“小五”也成为被命名的一个符号。但是,对于这样的改变,小五依然是兴奋的,他拿着那张报纸,细细地看着自己的文字,看着另一个叫魏林的一年级孩子的故事,不是陌生,不是疏离,我能感觉到小五对于另一个自己的认可,名字没有逃逸出去,没有成为一种象征,它就是他自己。
他自己是一个梦想中的孩子,是一个被命名的“魏林”,“梦想是这个世界的入口,高大的入口,广阔的入口。天空是这一世界的窗子。诗人教导我们窗子必须大大敞开。”于是大门打开了,像飞翔的一种姿态,总是闪现着诗歌的意象。自己的童年被自己定义,自己的未来被自己设计,在小五这样的梦想世界里,他其实就是魏林,而在这种融合中,他似乎完全把世界当成一个存在着的永恒童年。那些文字我没有进行过修改,关于用词,关于句子,关于结构,以及关于情节,都有着商榷的地方,但幼稚便是他的幼稚,在这个自然、原始、无先决条件的依稀梦境里,一切都是他的那个没有消逝的童年的真实呈现。
是的,他在时间之河的“自己的上游”,不用回溯就已经抵达了源头,就已经在“上游的上游”看见河水,如流水账的日记就是那安静的梦,一个人站在岸上,是可以看见那倒影的,映衬出的蓝天,仿佛让人有一种诗学的飞翔快感。只是在这个只允许一个人观看的岸边,我们的目光是不是已经无法让我们返回到“我自己的上游”?我似乎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依稀看见自己曾有过的梦想,大约是在初中的时候,写下过一种叫做“小说”的东西。那是奇幻,那是侠义,那是不存在的现实,而这样的故事却也完全来源于梦境,梦境编织成文字,仿佛也看到了对岸的风景,远离自己的学习,远离自己的生活。
“在每个词的深处,我参加了我的诞生。”诞生在只有一个人的岸边,实际上,我就已经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而那关于文学的点滴记忆最后却在小五的流水日记里再次泛发出一种光,像是重回童年的原型,一个充满诸多可能的门再次被打开,就像编辑所言:“推荐此文,并不是出于质量上的考量,或许这不过是一扇小小的普通的门,而门背后却也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里面有着没有干涸的流水,有着飞翔的诗意,有着望见天空的倒影,而现在希望里面不是一个人,不是我,或者小五,而是更多的人,更多的童年,更多的梦想,以及更多的上游。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636]
思前: 关于荒原狼和白鲸的漫长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