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2《上海电机厂》:咱们工人有力量

20230612.png

中国地图缓缓推进,“上海”成为定格的点,尤里斯·伊文思和玛索琳娜·罗尔丹·伊文思将镜头对准上海,对准上海电机厂,对准上海的工人阶级——在《愚公移山》中有三部剧集和上海有关,《上海第三医药商店》记录了上海看病配药的生活,展现的是城市中医疗制度;《对上海的印象》则以更全面的方式解读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而《上海电机厂》则对工厂各项新制度进行了探讨。

上海电机厂,成立于1949年12月1日,从1950年代起,工厂就成为全国电机制造业的重点骨干企业。但是伊文思夫妇拍摄《上海机电厂》却是一次“自主选择”,当时官方推荐给他们的工厂有14家,其中就包括在上海树立了标杆并引起了反响的伤害手表厂,但是伊文思却独辟蹊径,在纪录片里他也解释了这次的选择,“我们最后选择了没有人特别推荐的这家工厂……”这是一家并不“模范”的工厂,也正是它的“普通”,对于伊文思来说,可能有更多的文章可以做,可以突破官方的框架,也就是在一次巴黎公社文物资料展览上,伊文思夫妇认识了前来参观的上海机电厂领导陈和黄,于是最终选择进入上海机电厂。

如何讲述工人阶级的故事,如何记录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如何表现他们在当时的思想变革?伊文思团队梳理出的一条线索,他们把上海机电厂看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团队,在这家拥有8000多名职工的大厂里,普通工人就是群众,对于厂领导来说,就是如何处理好和群众的关系。在整部纪录片中,工厂所走的“群众路线”可以概括为四种,第一种就是相信群众,这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在纪录片一开场的时候,在工厂生产车间,工人们就提到了以前的考勤制度,这项制度规定工人在上班和下半时都要通过打卡来考勤,如果迟到就要受罚,受罚的手段包括取消奖金和降低工资,而现在这项制度被取消了,按照工人的观点,打卡制度就是在“分化工人阶级”,反过来说,取消打卡就是相信群众,实际上取消打卡制度之后工人的自觉性反而提高了,现在很少有人迟到,即使有人迟到只要解释清楚迟到的原因就可以了,“文化大革命之后,我们更加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更加自觉了,工作也取得了更长足的进步……”

取消考勤打卡,提高群众的自觉性和生产的积极性,这是相信群众的一个方面,而正因为相信群众,所以对于领导来说,可以走第二步,那就是贴近群众。厂里建立起了“三合一”的制度,即由干部、工人和技工组成团队,对厂里的生产和管理进行讨论,这就改变了以前厂里决定由少数人说了算的弊病,将选择和决定的主动权交给了工人,而这正是一种民主;工厂分成12各小组,各小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讨论,讨论的议题包括工资分配、奖励制度等——在纪录片里,伊文思团队就记录了一场在生产车间开展的讨论,他们所讨论的就是厂里的奖金制度,有人认为奖金制度可以奖励先进,从而对全体工人起到激励作用,但是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用奖金来刺激,容易让人滋生不良观念,而且还容易形成“少数派”,更加削弱了大部分人的积极性……大家讨论很积极,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在讨论中,小组的负责人也认为,奖金制度和现金激励制度并不相同,他表示会收集大家的意见提交厂领导。

导演: 尤里斯·伊文思 / 玛索琳娜·罗尔丹·伊文思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首播: 1976-03-10
片长:121分钟

从普通工人到小组,讨论的范围逐渐扩大,接着是厂里召开的回忆,陈和黄作为厂领导就召开了干部会议,在会上领导认为现在厂里应该建立起领导下车间制度,领导本身就是工人出身,现在在领导岗位上一线接触的少了,不知道工人的需求,所以要走出办公室,倾听群众的呼声,重视群众的要求,于是厂领导深入车间,在生产上、管理上充分认真听取工人的想法;另一方面,厂里还召开了工人代表会议,让代表们对厂里的现行制度、工人要求、生产情况等提出意见建议,大家也是畅所欲言,最后陈决定在厂里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厂里的管理层还成立了小组,将工人的意见整理好,然后积极跟进,改正工作作风,提高管理能力。

小组会议、干部会议、工厂代表会议,不同层级和范围的会议是厂里民主建设的一个方面,同时,厂里还为职工设立的公告栏,让他们通过“大字报”的形式提出自己的想法。第十三车间的工人们在热烈讨论之后,在大字报上写下了“沙漠里开车”几个大字,再配上漫画,在他们看来,现在厂里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基层工人和领导之间存在沟通的真空问题,领导不知道基层的呼声,就像是在沙漠里开车,“马达很响,但是车子却没有动……”十三车间的工人写好大字报,然后张贴起来,每个人则在上面签名。通过大字报的形式,不仅厂里的领导可以知道基层工人的想法,而且全厂所有工人也能知道他人的想法,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民声,而当厂领导对这种形式给予肯定,当然更是在推进民主,就像陈所说:“工人对我们的工作方法提出了一件,这说明政治口号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所以我们更要有行动……”

因为相信群众所以要贴近群众,在这个逻辑关系建立之后,群众路线所要走的下一步就是发动群众。在厂里发动群众就是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1958年上海机电厂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一万二千千瓦级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组,创造了奇迹,这是机电厂的辉煌,而现在他们正是要在这一成绩的基础上再现辉煌,在厂车间举行的文艺演出中,就有一个叫《汽车司机见到了毛主席》的节目,这个节目展现的就是1961年5月1日毛泽东视察上海机电厂的情景,通过这一节目的演出,唤起的是工人们的荣誉感和在生产建设中再创辉煌的决心。同时演出中还有一个叫《老厂将》的节目,以工厂“老长将”的身份对比了新旧社会,对比了坚持自主开发和洋博士的“爬行主义”……而在工厂之外,发动群众还有更广泛的天地,警报拉响,“开战”的喊声想响起,工人们立刻变成了战士,上海电机厂三分之二的工人属于步兵团或防控部队、民兵组织,生产和防御结合在一起,他们换好衣服,坐上轮船,奔向训练基地,用炮口对准天上的飞机;而另一种训练方式则是“行军”,工人们背好行李,在敲锣打鼓的仪式之后就开展了新时代长征的行军,此次参加行军的1200工人将步行75英里,去往各个乡村,他们将吃住在农民家里,和农民一起生产和劳动,除此之外,则是进行革命的再教育,老大爷和老奶奶讲述了自己的故事,旧社会他们被剥削吃不饱穿不暖,新社会则成为了主人,“晚上睡觉都会笑醒……”另外,一场革命先驱者的报告在烈士公墓里举行,当年参加大罢工的老革命讲述了罢工的情况,让所有的工人们受益匪浅。

《上海电机厂》电影片头

从相信群众到贴近群众,再到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的最后落脚点则是“服务群众”。工厂里的工人最高工资是每月126元,最低则是42元,所以如何缩小差距则成为工厂制度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工人家离工厂很远,最远的20英里,所以工厂建有集体宿舍;工厂也有自己的医疗中心,车间有护理站,工人们每周要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免费医疗的对象不仅工人本身,还包括工人家属;对待孕妇方面也做得很好,一般孕妇六个月的时候就可以换成轻松的工作,预产前两周就可以不用工作了,产假一般有56天,而难产等一些情况,经过医师同意,可以申请77天产假,产假期间工资照拿;工人的孩子出生56天后就可以送到厂里的托儿所,由专人照料,孩子的妈妈在中午休息时间去哺育,很多家长可以一面上班,一面下班带孩子;厂里还开设了夜校班,有英语、绘画、电气学,还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家对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认为哲学也可以成为革命的武器……

相信群众、贴近群众、发动群众和服务群众,这就是上海电机厂所走的群众路线,很明显,之所以突出群众路线,就在于这部纪录片的叙事角度是站在厂领导立场的,伊文思在巴黎公社文物展览上认识了陈和黄,所以在拍摄期间也都是也通过他们的自上而下的视角表现上海电机厂的群众观,两个人总是站在伊文思的镜头前,说起如何相信群众,说起贴近群众的必要性,说起发动群众的作用,说起服务群众的意义。这种自上而下的视角更是为了回到《愚公移山》的主旨:阐述文化大革命对工厂带来的变化。陈在自我介绍中说自己在解放前就进厂了,后来成了党委领导人,主持了文化大革命,现在是党委秘书;黄是1958年大跃进时进厂的,原来是一个普通工人,在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成为了革委会临时委员,所以对于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变化,他们都具有发言权,而纪录片从旧社会到新社会再到文化大革命之后更新的社会,也成为了一条潜在的叙事线索,少数领导决定厂里事务的时代结束了,工人自己做主的时代开始了,民主会议的召开,大字报的张贴,“三合一”制度的实施,都是激活了工人的积极性,而这就是革命的作用——陈和黄站在伊文思的摄像机前面,甚至说出了希望再来一次、两次文化大革命的想法,也许这就是纪录片对历史记录的真正意义。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591]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