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4《红缨刀》:反帝反封建的英雄颂歌

20250924.png

非常冷门的一部电影,上映于1975年2月14日,即农历正月初四,目前豆瓣已看用户只有50余人,没有开分,没有影评,连正规的电影海报也没有,这样一部冷门电影实在难以和之后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冠军的《少林寺》联系在一起——而它们竟然同出自导演张鑫炎之手,两部电影间隔时间也只有6年。

《红缨刀》在历史中冷遇,而在50年后打开封尘的影像,的确让人感觉到冷也有其道理。从题材上来说,这就是一部冷门的电影,因为它和太平天国有关,而且这部电影似乎在为天平天国正名,它被成为“天军”,在那个叫刘庄的村庄里,当老百姓遭受地主柳贵的欺压,当仗势欺人的柳贵又想用洋鬼子的枪炮压迫,天军就成为了百姓的救星,“你骂天军是逆匪,比作洪水猛兽,可我们都把他们当亲人。”在柳贵召集乡绅要对抗天军的时候,一位受到压迫的老人这样说,而这也成为电影的主题:天军是地主的敌人,也是洋鬼子的对手,他们就是洪水猛兽,但却是百姓的亲人,是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的恩人,在这个意义上,电影为天平天国正名就在于它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所以“天军”也就具有了一种神兵神将的救赎意义。

关于天平天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并不多见,这当然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充满了争议性,但是在这里天军完全站在百姓一边,而百姓也全力以赴支持他们,这种单一论也使得电影本身就成为反帝反封建的一曲赞歌。其实在这部电影中,天军并非是主角,天军和洋鬼子的决战也只在最后上演,“天军”更是作为一种符号而存在,反帝反封建的主角就是柳庄的贫苦百姓,而当他们背负起反抗的重任,张鑫炎在电影中所展示的就完全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洋鬼子勾结官府进攻青龙口要剿杀天军,群众奋起反抗,矛头就直接对准了作为侵略者的洋鬼子,刘大刀召集并将大家组织起来,就讲述了一段关于“红缨刀”的历史,那时他的儿子拿着红缨刀砍杀抢掠的洋鬼子,手起刀落,成为反帝的一面旗帜,最后光荣“牺牲”,所以刘大刀将这把红缨刀交给孙子黑牛,给父亲报仇只是其次,而是要继承反帝的精神,红缨刀也成为了一种象征。

导演: 张鑫炎
编剧: 张鑫炎 / 吴沧洲
主演: 王季平 / 江龙 / 傅奇 / 平凡 / 王葆真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75-02-14
片长: 78分钟
又名: The Red Tasseled Sword

但无疑这里的象征被拔高为一种爱国主义,只有在爱国主义之下才能对抗洋鬼子,所以这里就把个人的利益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刘五被柳贵迫害逃离了村子,女儿阿梅被柳贵打了个半死,之后成了自己的奴婢,受尽他和夫人的折磨,刘五后来加入了天军,这次他回来告诉百姓天军即将进村了,当大家让他把受苦五年的阿梅救出来,刘五竟然认为现在还不是救女儿的好机会,而是要等天军来了之后,似乎五年来阿梅受苦受累受屈辱的生活他毫不在意,只有和天军一起才能彻底推翻柳贵的统治,这不是舍小家顾大家的风范,而是一种彻底的冷漠。这种对个人命运的冷漠就是为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唱赞歌,刘大刀在面对洋鬼子的枪炮时更是喊出了一句“中国人绝不是好欺负的”,直接拉升了形象,也把这场战斗完全变成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试想一个穷苦百姓怎么会喊出这样的口号?

在精神的支撑下,刘大刀率领众人不断提高觉悟,而在投入战斗中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表演,他们用土弹、石块对抗洋人的洋枪大炮,除了少数几个人死去之外,占据了优势,让洋人一次次无功而返,更可歌可泣的是年迈的刘大刀站在村里的大桥上,一人当官万夫莫开,阻止洋鬼子进村,竟然从晚上一直战斗到天亮,而洋鬼子为了抓活的回去领赏,也奉陪着他进行肉搏战,自然损失巨大,最后才在刘大刀手臂受伤之后将他抓获。个体的力量完全演绎出战无不胜的英雄主义,而洋鬼子和地主柳贵在这种英雄主义下最后走向了覆灭。但是既然要表现英雄主义,片名的“红缨刀”自然是另一种英雄般的存在,但是整部电影除了刘大刀回忆儿子用这把刀杀死洋鬼子之外,未见这把具有精神意义的刀在杀死中所向披靡,也就是说,“红缨刀”只是作为一个空泛的符号而存在,失去了其在功夫电影中出神入化、人刀合一的境界。

的确,这部电影并非是真正的功夫片,张鑫炎没有像之后的电影一样展现中国功夫的独特魅力,而电影中的口号式宣传、被拔高的爱国主义、被神化的英雄主义,以及对太平天国的正名,都让这部电影充满了满满正能量,而这样的正能量是说教的、夸张的、英雄式的,甚至是抽离了故事合理性的符号概念,就像那把只被命名的“红缨刀”。

《红缨刀》电影片头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857]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