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爱在榆树下》:灵与肉之死

20250926.png

网上的资源并不少,甚至随便搜索都可以在线上观影,但是没有字幕,连英文字幕也没有,所以为了观影,先是找到电影的英语字幕,然后通过Ai软件一句一句翻译成中文,然后打开两块屏幕,一边播放电影,一边对照翻译,如此用了近2个小时才完整看完这部94分钟的电影。

这是颇费周折的观影过程,虽然字幕完整,电影完整,但是对照着看情结还是破碎的,再加上画质一般,观影的体验感可以说及其痛苦。与体验感一样,电影虽然被命名为“爱在榆树下”,它应该在爱和榆树营造的氛围里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境界,但是电影里未见“榆树”,爱之表现是压抑的、破败的,甚至最后以死亡的方式落下帷幕。的确,电影最晦涩的部分就出现在结尾:在一场夜晚的狂欢中,相爱的洛特和弗朗茨划着小船荡漾在湖上,当他们看到另一艘船上洛特的母亲玛格丽特和弗朗茨的父亲汉斯吻在一起,有人突然掉下水中,另一人马上跃入其中去营救:在导演詹路易吉·卡尔代罗内似乎故意摇晃和缺省的镜头里,看不清船上接吻的是不是就是玛格丽特和汉斯,也无法识别落水的是不是洛特,跳下水的影子看起来更像弗朗茨,如果这一切就是以为的这样,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洛特会跳水?弗朗茨有没有把她救上来?

晦涩的部分是从这里开始的,之后玛格丽特开始收拾东西,她说要带洛特离开这里,汉斯则坐在那里一言不发,一旁的约翰则吹奏着乐器,当玛格丽特把钱给了约翰之后,约翰离开,汉斯也叹息着起身,玛格丽特开始哭泣,然后叫着洛特的名字。在这个场景中的确没有洛特,玛格丽特叫着洛特的名字,还说着把洛特带走,似乎和上一个场景发生的故事取得了某种联系:跳下水去的是洛特,弗朗茨跳下去救也许没有救上来,身为母亲的玛格丽特在洛特“死后”感到悲伤,离开成为她唯一的选择,而离开也意味着和汉斯之间的这段爱情也走向了终结。但是在镜头平移中,洛特又在房间里,出了她还有弗朗茨,弗朗茨拉着她的手,但是洛特最后却抽离了手,弗朗茨扇她耳光,洛特给与还击,两个人爆发战争,扭打在一起,滚落到地板上,战斗还没有结束,弗朗茨压着她继续动手,最后洛特被压在身下,但似乎他们从对抗走向了妥协,并呈现出一种彼此爱着的状态。这一幕在发生,说明洛特没有死,但是在镜头和房间之间隔着一层纱状的白色遮挡物,看起来像是在梦中发生,但是最后玛格丽特却悄悄关上了门,让他们的故事在关闭的状态中发生。

导演: 詹路易吉·卡尔代罗内
编剧: 詹路易吉·卡尔代罗内 / 温琴佐·切拉米
主演: 安妮·海伍德 / 马克·莱斯特 / 莫妮卡·格瑞托 / 克劳迪奥·卡西内利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语言: 意大利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1975-02-27
片长: 94 分钟
又名: Love Under the Elms

洛特跳入了水中?洛特死去了?和弗朗茨从争斗到妥协是一场梦?卡尔代罗内无疑以超现实主义的方式呈现了“爱在榆树下”的结局,玛格丽特和汉斯因为误解和无奈而分开,弗朗茨和洛特在争斗中维护着他们脆弱的爱。但这也并非是最后的结束,在弗朗茨和洛特滚落到地板上时,画面切换到火车上抱着鹅的赫拉,然后卡尔代罗内使用了交叉剪辑,一边是弗朗茨和洛特,一边则是在火车上惊慌的赫拉,当最后玛格丽特悄悄关上门,在过道上来回的赫拉终于打开了火车的门,最后在列车员的注视下跳下了火车,火车的铁轨上留下死去的赫拉。一扇门被关起,一扇门则被打开,一扇门通向爱情的未知,另一扇门则通向死亡的人生,在关门和开门之间,在未知和死亡之间,卡尔代罗内才把这个本应充满了浪漫情愫的故事推向了悲剧性的结尾。

在晦涩的故事里,卡尔代罗内是不是营造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死亡?一种是赫拉在追求艺术和自由的过程中走向的死亡,另一种则是浪漫的爱情被不断议论和破坏下走向了终结,它们所代表的是灵与肉的双重死亡,而核心当然是“爱在榆树下”的终结。电影以火车制造的死亡为最终的结局,而一开始则是以“火车进站”的方式开启爱的旅程:洛特和妈妈玛格丽特乘坐火车来到了曾经居住过的因默塞,和赫拉用以逃离的工具不同,火车一开始携带着母女回来,其实是打开了一条通向淳朴自然之路:玛格丽特拒绝乘坐马车,是因为想要“醉倒在清新的空气里”,所以她选择步行,沿途领略自然环境,她所采摘的覆盆子就是象征这种自然的果实。而在因默塞,她认识了弗朗茨的父亲、医生汉斯,更是产生了爱情,在名义上是陪伴弗朗茨和洛特两个年轻人,实际上在树林里、草地上、瀑布边萌发了爱欲,当汉斯吻向她,玛格丽特打开了自己的身体,“我从未拥有过真爱”的她在那一刻找到了真爱,于是度假的四个人变成了两对情侣。

玛格丽特第一次拥有了真爱的感觉,第一次感受到了“爱在榆树下”的浪漫情怀,其实最重要的是从弗朗茨和洛特的爱情中受到了启发,弗朗茨和洛特的爱情才是卡尔代罗内真正想要表达的:他们认识之后慢慢了解彼此,弗朗茨为她拂去身上的蜘蛛,然后两个人在溪边脱去了外套溪水,这让在一旁的玛格丽特有些不解,她没有想到他们如此勇敢;弗朗茨戏水感冒了,洛特照顾他,然后吻向了他,两个人第一次站到了欲望的边缘;在四个人相对而坐的时候,弗朗茨竟然当着父亲和玛格丽特的面,对洛特说:“我们去做爱吧。”这实在是一种大胆的表白,在父母面前直言不讳表达自己的欲望,的确颠覆了认知,但是无论是汉斯还是玛格丽特都没有表现出惊讶,更没有像传统家庭一样对他们呵斥,相反在弗朗茨和洛特坐在小船上亲吻时,他们也划船而来,同样找到了爱的感觉;在度假的时候,洛特和弗朗茨就在瀑布之下脱去了身上的一切衣服,赤裸着相对,达到了完美的爱欲境界,玛格丽特看到他们发出了感叹:“两个哺乳动物在自然之中展现了原始本能,这真让人羡慕。”因为羡慕,所以在树林的不远处,他们也完成了一次爱的表达;四个人原本父亲和儿子、母亲和女儿的房间变成了两对情侣的爱巢,在夜晚不同的做爱声中让爱达到了高潮。

《爱在榆树下》电影海报

无拘无束,赤裸相对,他们融入在树林、湖水、瀑布、草地之中,他们的爱就是纯粹的、自然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卡尔代罗内所要表达的就是自然意义上的爱欲,它是原始本能,没有束缚,没有隐藏。但是因为太过美好,因为与世隔绝,注定了这是一种被排斥甚至最终走向悲剧的爱。弗朗茨在看到玛格丽特和自己的父亲沉浸在爱欲世界,曾对洛特说过:“如果他们结婚了,那我们就是兄妹了,我们再也不能做爱了。”听起来像是一句玩笑,但是它的背后则是伦理,结婚和做爱构成的天然对立,其实就是道德和爱欲之间的对立,是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确,这里传统道德观念注定是对自然爱欲的压制,他们遭到了别人的指责,约翰就说起村里人议论他们乱住房间,还说洛特就像一个荡妇。只是通过约翰表达出观点,那些传统道德却藏在暗处,而且制造着可怕的舆论,这也是之后玛格丽特被折磨的体现,她再也找不到夜晚的那些覆盆子了,而洛特在那个晚上跳入水中也是这种无形力量对她的摧毁。

卡尔代罗内对于道德和爱欲、社会和自然之间对立关系的表达,是通过那只猴子来体现的,猴子是赫拉母亲的“宠物”,有一天赫拉将它的锁链打开,猴子跳到了树上,但是又被抓了回来。猴子本在自然之中,本是自由的生灵,但是人类将它驯服,将它锁住,即使有一天回到树上也会被抓回,这就是这种对立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是在纯粹、自由和自然的爱欲之外,和道德、社会形成对立关系的还有赫拉所追求的艺术,她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做了决定,此生不再给爱留下位置,艺术需要这种极端的牺牲,唯有如此才能让灵魂得到升华。”她一生都在追求艺术的解脱之路,都在梦想着灵魂的升华,她放走了被锁住的猴子,她故意装梦游,最后她毅然决定离开父母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但是赫拉是极端的,在追求为艺术牺牲的道路上,她把爱欲也当成了敌人,“他们沉溺在肉体世界里,只有艺术才是我的母亲……”对原始爱欲的排斥,反而让她走向了一种极端,当最后她独自出发,也根本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世界,在疾驰的火车上打开门让身体坠落在铁轨上,是纯粹而空洞的艺术之死。

爱欲回应着本能的激情,艺术逃离着社会的束缚,向上和向下都是悲剧,只有在中间的道德、规则和秩序才是唯一苟活着的东西,“爱在榆树下”是一个梦,一个被火车载着通向自然之梦,也是被代表文明的火车碾碎的梦。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347]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