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大潮汛之夜》:在革命的风浪中锻炼

20250923-00.png

1975年2月11日上映,这一天就是农历新年,和这个时代的所有影视作品一样,强调的就是一场阶级斗争:以海云为代表的红小兵开展“学渔”活动,在老渔民阿海爷爷的教育下,他们提高了阶级斗争觉悟,同时以“学渔”为契机,开展了对“现行反革命分子”邱和堂的批斗,在大潮汛之夜,邱和堂设计将一双胶鞋套在了“前进1号”船的铁锚上,在大风大浪中由于船锚无法固定,一号船走锚了,眼看大船在风浪中颠簸面临着巨大的危险,海云从丢失的烟斗中发现了线索,勇敢跳进海里把铁锚上的胶鞋拿掉,而邱和堂依然顽冥不化,也跳进海里想再次制造事故,海云在水中勇斗邱和堂,最后大家把这个坏人抓住,保住了一号船。

动画片就是通过“大潮汛之夜”展示了阶级斗争,“大潮汛之夜”无疑具有政治上的象征意义:阿海爷爷给红小兵讲述一号船的历史,通过旧社会和解放后的对比,指出了这条船的意义,“这是一条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带头船。”而红小兵通过老渔民阿海爷爷的讲述,通过一号船光荣历史的学习,“学渔”就意味着“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锻炼”,这样就能接好革命的班。渔船是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带头船,潮汐和风雨是对革命小将成长的考验,所以最后取得了胜利,老师说:“这是一堂生动的阶级斗争课。”革命胜利之后便是风平浪静,而展翅的海鸥也象征着孩子们经受住了考验开始在祖国的蓝天上飞翔,歌声响起,之后是大船破浪前行和鲜鱼满仓的丰收景象。

导演: 唐澄 / 邬强
编剧: 周洪明
类型: 动画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75-02-11
片长: 21分钟

革命叙事和阶级斗争主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套路,不过从这部动画电影中也获得了一些知识。一是导演,这是唐澄和邬强合作的电影,唐澄的代表作是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萝卜回来了》《鹿铃》《草原姐妹》等,其中《小蝌蚪找妈妈》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第17届戛纳电影节荣誉奖,《萝卜回来了》获捷克斯洛伐克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鹿铃》获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特别奖,《草原英雄小姐妹》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三等奖。邬强则是越南华侨,195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1954年进入上海美术制片厂工作,这也是他和唐澄合作的开始,《小蝌蚪找妈妈》和《鹿铃》均是两人合作的作品,当然也包括这部动画片,1980年代去香港从事动画工作。

第二是第一次听说“学渔”活动,“学渔”就是当时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即以学为主兼顾他样,是培养又红又专革命接班人的必修课,学渔和学工、学军、学农一样,学习就是一种革命锻炼;还听说了动画片里提到的一个词:贫下中渔,听说过贫下中农,第一次知道还有贫下中渔,这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的一种成分,在农村叫贫下中农,在渔区这叫贫下中渔,而在牧区被称为“贫下中牧”,这一成分划分到1980年代中期被废止。另外,文革时期拍摄了很多剧情电影、纪录片和动画片,但是目前动画片的资源相对较少,这部20分钟的动画片在网上资源也极为稀少,而且画质也受损严重,很多对话听不清楚,开篇时演职人员表出现了画面变形,不过这部动画片的右下角打印着“曹贵民个人老电影收藏”,查询资料得知,曹贵民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建有一座老电影博物馆,在博物馆里有2万多张20世纪80年代前的电影海报、3000多部20世纪70年代前的电影拷贝、3000多本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电影连环画、1000多本20世纪70年代前的电影画报、电影杂志、6台20世纪70年代前的电影放映机、不计其数的电影节目单、电影院门票、电影音箱……这些是曹贵民用20多年心血收藏的物品,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老电影世界。这部电影在50年后能重见天日,并让人感受到1970年代的动画片风貌,也要感谢曹贵民的分享。

《大潮汐之夜》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613]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