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6《拳赛之日》:他只等待上场

20240826-0.png

其实是斯坦利·库布里克拍摄的第一部电影,1951年库布里克拍摄了两部短片纪录片,《飞翔的牧师》比《拳赛之日》更迟一点,两部纪录片都采用旁白介绍的方式展开叙事,无论在主题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比较平淡,这也许是库布里克接触电影之后的试水。

但是《拳赛之日》虽然讲述了一个拳击手的故事,但是库布里克将故事集中在“拳赛一日”的一天,相对来说显得比较紧凑。沃尔特·卡蒂埃是生活在纽约的爱尔兰裔中量级拳击手,他从3岁开始就进行了拳击训练,在父亲离开母亲去世之后,他和同胞弟弟文斯生活在一起,可以说沃尔特对拳击非常喜欢,24岁的他已经赢得了35场比赛的胜利,“家人当初不赞成,但他自己很喜欢。”这种喜欢也影响到了文斯,文斯是一名律师,当沃尔特成为职业拳击手之后,文斯就主动担负起经纪人的角色。

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
编剧: 罗伯特·赖因
主演: Douglas Edwards / Vincent Cartier / 沃尔特·卡蒂尔
类型: 纪录片 / 短片 / 运动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51-04-26
片长: 13 分钟

今天是拳赛之日,沃尔特将在晚上10点参加一场中量级拳击比赛,他的对手是鲍比,一个至今还没有输过的对手,所以这场比赛对于沃尔特来说,显得十分重要,当然这种重要性体现在“拳赛一日”日常性里,就变成了库布里克的电影主题:等待。镜头从早上两兄弟醒来的6点开始记录,他们在格林威治区12街的公寓里吃了早饭,然后步行去参加了早弥撒;之后两人来到了最喜欢的餐馆用餐,午餐的牛肉能够为他提供足够的热量;然后接受了医生的检查,享用了比赛前的最后一餐。记录下这一天,库布里克的旁白和镜头都在表达着“等待”的状态,早上起来距离比赛还有14个小时,他们就进入到了等待之中;做弥撒和用餐,也是在等待中完成;医生的体验也是等待的一部分……为什么要等待?因为等待的难熬更体现出对比赛的渴望,“对他来说最痛苦的就是等待”,这一层含义用另一句话来解读就是:他只等待上场——等待是对等待的回应,等待是开始,等待也是结束。

终于最后轮到他上场了,在面对3000名观众的拳击比赛中,一天的等待终于让沃尔特激发出力量,在“加油,炸药包”的呼喊声中,沃尔特利用快速的进攻和狠准的击打,最终战胜了鲍比,成为这场中量级比赛的冠军——库布里克在比赛中使用了仰拍,无论是沃尔特还是鲍比的脸,都在仰拍中更具了一种致敬的态度。而比赛的胜利,也是对沃尔特等待最好的回报,“他又向前了一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据说,16分钟的版本中还有电影开始前一段关于拳击历史的旁白,由资深新闻播音员Douglas Edwards带着些许黑色幽默的语调念出,但是在12分钟的电影中,这一段旁白没有出现,只有库布里克对沃尔特在一天内生活的介绍,虽然整体一般,但是记录时间的集中,“等待”主题的表达,也是库布里克对于电影叙事的一次实践,据说《杀手之吻》中的拳赛镜头,就取自本片。

《拳赛之日》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253]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