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6《飞翔的牧师》:就是和上帝接近

20240826.png

牧师驾驶飞机,斯坦利·库布里克在第二部电影中设置的场景很容易想到比利·怀尔德的电影《林白征空记》:作为全世界驾驶单引擎飞机不着陆飞行跨越大西洋的第一人,林白在创造了这一辉煌之前,曾回忆和初学飞机驾驶技术的牧师在一起的情景,神父感觉自己在飞机上,就是和上帝接近,但是这一次差点造成飞行事故,林白对此心有余悸,他对神父的话说出了相反的想法,“当飞机坠落就是和死神接近。”

《飞翔的牧师》和《林白征空记》并不只是在这个场景的设置上相似,他们开的都是单引擎飞机,飞机的名字都体现了一种自由的精神:《飞翔的牧师》命名为“圣约瑟夫之魂”,而《林白征空记》的飞机名叫“圣路易斯之魂”。是不是两部电影存在着致敬甚至模仿的可能?起先以为是库布里克电影创作初期是对比利·怀尔德的借用,但是《林白征空记》上映于1957年,而《飞翔的神父》则拍摄完成于1951年,也就是说,《飞翔的神父》早于《林白征空记》,反倒有可能是比利·怀尔德从库布里克的电影中得到了某种启示。但这或许只是一种过度解读,两位导演可能并无交集,电影场景中的相似也只不过是一种偶然。

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
编剧: 斯坦利·库布里克
主演: Bob Hite / Fred Stadtmueller / Pedro
类型: 纪录片 /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51-03-23
片长: 8分钟

但是,《林白征空记》中牧师所说的那句话,似乎也在宗教理念上契合了《飞翔的牧师》,“飞上天就是和神接近。”牧师弗雷德·斯塔特米勒之所以成为“飞翔的牧师”,因为他驾驶一家单引擎飞机“工作”:或者驾驶飞机到莱戈斯牧场参加葬礼进行祈祷,或者为生病的孩子开飞机接送,争取时间送到最近的医院……由于他生活的地方是在新墨西哥州的东北部,一个名叫哈定郡的地方,那里人口居住相对分散,所以斯塔特米勒学会了驾驶飞机,他把飞机当成了交通工具:当了8年的他驾驶飞机的时间就有6年,每年他的飞行距离平均为1.2万英里,累计飞行时间超过1200小时,如此漫长的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对于牧师来说,只有一个目的,在最快的时间里到达目的地,为当地的群众服务,所以无论从宗教意义还是社会意义上来说,牧师都成为了和神最接近的人。

一个孩子患了急病,如果利用传统的交通工具,可能会贻误治病的机会,而牧师驾驶飞机,赶到50英里外的牧场,然后用飞机送到医院,只需要35分钟,大大节省了时间,这令孩子的母亲大为感激,也让孩子获得了解救的良好机会。在电影中,库布里克也通过镜头语言表达了这种“和上帝接近”的主题,拍摄牧师时,镜头是仰拍,而当换成牧师的视角后,镜头就变成了俯视,这就是一种上帝的视角,牧师也由此成为了上帝的代言人,而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传达上帝的旨意——甚至不再飞机上,牧师也尽心尽力为教区的群众做事,一位女孩就找到牧师,说男孩总是欺负他,牧师出面和男孩进行了对话,然后摸着孩子的头,男孩和女孩也终于达成了谅解,两个人手拉着手一起去玩耍了,很小的一件事,一样体现了牧师的功德,一样是善的表现。

《飞翔的牧师》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292]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