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4《抓娃娃》:无涉教育的“小品景观”

距离上映一年半才完成观影,当然没有了在影院观影的独特体验,也许在那个场景之中自己还会跟着大家发出一两声笑,但是在一个初冬的某日,独自打开电影,又独自关闭,连最基本的笑也不存在了——它只适合在影院里上映,它更适合将影院变成舞台甚至是小品舞台上完成演出,或者说,这只是一部电影化、加长版的春晚小品而已。
“抓娃娃”无疑是从一切要“从娃娃抓起”延伸而来,它的中心议题就是教育,当马成钢和春兰夫妇在对大儿子马大俊的教育失败之后,深思熟虑开始了一场“伟大”的计划,那就是改变一切既定的身份和环境,让孩子马继业进入到纯粹虚构的生长环境之下:选择了破败的院子作为马继业成长的“家”,设定了自己是穷人的身份,所有的邻居都是自己公司的员工,包括上学路上遇到的所有人都是被安排的“眼线”,于是这场伟大的教育计划开始实施。按照马成钢的说法,就是要让马继业从小就体会到生活的不易,这种不易就是自己从一穷二白变身为富翁的最大资本,他们的第一个计划是“穷样”,在让马继业逐渐树立了勤劳、吃苦、信任、诚信、为他人着想等一系列优点之后,第二个计划就越是“接棒人计划”,也就是要朝向让马继业“继业”的理想,不光学会驾驭金钱的能力,而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最优秀的大学,接受最好的教育,然后才能成为自己事业的继承人。
这当然是一个教育问题,导演闫非和彭大魔也是想通过这个近乎荒诞的故事揭示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因此,这部喜剧片被称为具有恐怖片的内核——中国教育的恐怖之处就在于父母决定了孩子的方向,父母选择了孩子的未来,父母安排了孩子的一切,在这个意义上,这个从穷样到接棒人计划的教育完全是父母一厢情愿的教育。这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而电影唯一的亮点就在于在这个主题之上又挖深了一下,当马成钢和春兰为马继业的成长铺就了作为总设计师射设计的道路,看起来是一种最高维度的爱,却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甚至剥夺了面对真实世界的可能,但是父母操控了孩子,反过来父母也被孩子操控了,马成钢和春兰从马继业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直到马继业参加高考最后发现真相,这十几年的人生之路不也是被这个计划改变了?所以这一种广义的教育操控其实是反操控,操控和反操控构筑了父母和孩子以爱的名义制造的、永远难以弥合的代沟。
| 导演: 闫非 / 彭大魔 |
所以从看似操控孩子的情节最后揭示被操控的父母,这就是电影真正具有的主题,但仅限于此,或者说这个主题是在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夸张、搞笑和荒诞的讲述中很短暂地完成的,它显得那么无力,那么苍白,最后沦为了这个喜剧电影的一部分。闫非和彭大魔将小品电影化,借鉴的是《楚门的世界》的设定,但是它从最原始的构建时就是以小品的方式演绎的:所有的电影空间都是一种舞台的场景,所有的情节设计都是小品化的思路,所有的演员表现都是一种表演,它让所有观众都处在舞台之下,以一种拒绝沉浸、拒绝共情、拒绝感同身受的方式告诉你,这只是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的故事,这只是一个让大家发笑的节目,这只是一个人为制造夸张和搞笑效果的小品。
电影就是一个虚设的舞台,西虹市广播电台、西虹市车牌、还得捞火锅……这就是开心麻花团队在多部电影中构建的虚拟城市西虹市,但它又是“西虹市影视”这一实体的置入式广告呈现,当马继业被父母纳入“景观世界”的时候,所有观众也像马继业一样被纳入到了“西虹市”的景观小品中。马继业从以前胖墩的牛牛变成计划对象的“马继业”,就是抹除了他童年记忆和最粗浅的自我意识,这种抹除让他变成了一个没有历史感的工具,直到发现奶奶在篮球场上打篮球、捡到奶奶的鞋子、参加奶奶的葬礼,最后发现了真相,从而开始真正选择自己想要的世界,这是何等的荒诞?这又是何等低级地对马继业智商和观众智商的侮辱:一个完全具有理性的人怎么会生活在虚拟的世界里而找不到任何破绽?即使一开始马继业是孩子,容易被欺骗,但是直到长大成人要参加高考,才发现这个计划的漏洞,这未免太过愚蠢了,当然最不可思议的是李老师假扮的奶奶“去世”,又假扮死人在殡仪馆“参加”葬礼并被送进火化间,这双重的假扮有太多的破绽,一个品学兼优、对奶奶情深意笃的十八岁孩子竟然被蒙在鼓里?
当然,还有本身对教育批评的设定,马成钢要让马继业具有吃苦耐劳、坚毅勇敢、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并不是要培养成一个完人,而是为了让他接棒自己的产业,让他继承自己的事业,这当然是一个功利的目标,而拥有了豪车、豪宅、底下员工众多、具有众多产业链的马成钢仅仅是要让他考上清北学习工商管理?仅仅要让他拥有比自己更厉害的管理能力?那么从小开始实施的这个计划为什么不直接向马继业说明目标,为什么始业教育不是以正面、积极的方式开始?马继业一直生活在父母编织的景观社会中,也完全听从父母的安排,完全朝着计划的目标前进,所以马继业就已经是一个被设计好的棋子,而这个棋子竟然会看到破绽?甚至会在最后爆发中拥有和设定完全不一样的行动和目标,他在高考中交了一份空白卷,画上了自由飞翔的鸽子,然后调虎离山、声东击西,最后说出了“以后得路我想自己走”,一个按部就班的棋子不可能变成叛逆者,也不可能有改变这一切让自己选择的渴望,更不会以一己之力破坏计划庞大的体系。
当然这些理性的观影分析也不适合这部电影,作为一种“景观”,作为一个小品,电影根本不需要讲逻辑,电影也完全不需要将一切建立在合理性之上,每一个观众其实都是马继业,当133分钟的小品结束,马继业“以705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心仪的体育大学”,自己选择的大学难道不也是父母想要的目标?自己走的人生之路难道不也是向传统教育的投降?他发现的真相难道不可以是父母设计的更为隐蔽、更难以察觉的计划?

《抓娃娃》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4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