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30 从南京到无锡:中日关系的两极

补完了苏南之行的博客内容,南京、无锡真的离我远去了,作为2011年的第一次出行,这两个城市并未给我足够的兴奋,想来是旧地重游的缘故吧,南京是在10年前去的,秦淮河、总统府、雨花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无锡更早,大约是15年前了。此次也游历了新景点,比如阅江楼,比如灵山胜境,比如华西村,却也没有特别的感觉,阅江楼和灵山人工痕迹明显,华西村的浮华景象都让我有一种失落的感觉,想来,现在的旅游也都是在这样缺乏个性的亦步亦趋中发展。

记忆倒是深刻的一件事是关于中日的敏感问题,南京和无锡正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极,南京人对日本人积怨已久,那种仇恨深深刻在他们的记忆中,而无锡,特别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中,大约40%来自日本投资,无锡高新开发区以“日资高地、韩资板块”的投资特色赫赫有名,自25年前第一家日资企业——无锡大饭店开业,到如今千余家日资企业在无锡集聚,日本夏普、索尼、东芝、松下、住友、三井、三菱、丸红、普利司通、CMK等一批世界著名公司落户在园区里,自2002年以来,无锡吸引日资的规模超过大连,位居全国第一。日本对华投资的六分之一,集中在无锡。

毕业于江南大学的导游绘声绘色描绘着无锡的高新技术发展前景,介绍中也不无透露出“亲日”情绪,他还提到了一点,现在无锡的小学必须学习三种语言:汉语、英语和日语,这倒是第一次听说,也引起了同行的争议。我不知道“三语教学”的背后是不是有着实用主义的驱动,在无锡这个“日资高地”,掌握日语应该对于日后的交流、工作应该是一种技能,但是对于语言的工具化着实也令人担忧,语言的确是一种工具,但是急功近利把语言当做赚钱的工具而纳入小学教育体系,不得不说是“师夷之长以治夷”的经济逐利行为,含着太多的泡末,如果无锡以后法资企业多了,是不是小学生都要学习法语,德资企业多了也就要学德语。

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误区,导游的“亲日”言辞对于从南京返回的我们来说,似乎已经激发出关于民族的自立问题,其实大家也带着某种情绪来看待这个问题,导游基本上已经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从南京到无锡,对于日本的纠葛似乎也不能用该还是不该来评判,这种情愫无非传递着民族的复杂情感,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或政治的单一问题。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总是会走一条非此即彼的极端路线。

中日关系的背后是更为深厚的民族关系,从南京的憎恨到无锡的好感,无非是提供了两种标本,但其实不管是剑拔弩张还是鼓掌欢迎,不管是恨入骨髓还是顶礼膜拜,宽容和惊醒永远是理性主义者最基本的处理之道。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156]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