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6 在青海湖边缘行走

深夜的西宁,清晨的西宁,都隐藏在匆匆的行路中,2243米的海拔也慢慢将我们引向神秘的高度,近了,近了,我们离神秘的高原越来越近,从西宁出发,继续向西,而到了到倒淌河镇,才第一次感受到了浓郁的藏族风情。

甚至是高原反应。海拔已经到达了3200米,刚下车便明显有了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的感觉。镇的一边是苍茫无垠的大草原,牛羊成群,另一边则是无限接近的青海湖,而镇上题写有“青藏高原第一镇”的那块大石头则同样告诉我们,高原已经近在咫尺了。

广场上矗立着文成公主的像,“古道流芳”四个字似乎更注重她对于民族融合的贡献,但是在双手合十的背后,则是低垂的眼睑和茫然的神态,这或许才是文成公主真实的内心写照。众河皆东流,唯有此河向西淌,而背负国家使命的文成公主也像倒淌河一样,远离东土,归向于苍凉的西藏,所以传说她到达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念家乡,思父母,悲恸不止,流泪西行,公主的泪便汇成了这条倒淌的河。

传说终归显得凄美,但对于初次踏进这片高原的我们来说,更多是对于这片陌生土地的神秘感觉。而进入真正青藏高原,感受高原神秘的,除了凄美的传说、日趋强烈的高原反应,也还有一望无际、海天一色的青海湖。不论是颇具浪漫情结的西海、鲜水、鲜海,还是具有民族意义的库库淖尔、错温布、卑禾羌海,从这些青海湖的名称上也反映着隐秘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而当这些历史和文化被眼前苍茫悠远的景色所取代的时候,青海湖更具有了地理上的意义。

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蓝是绝无仅有的,是接近天色的,而它被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包围的地理现实,更使青海湖像一个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的东端。而我们行驶在109国道上,从青海湖的边缘眺望这神秘的“蓝色的海洋”,内心也会涌出一种“浩大的动荡不安”。下车,走进青海湖,也是小心翼翼,不从景区大门,偏是从“青海湖带路”的民间线路接近青海湖,原始、古朴并不是青海湖应有的味道,只是我们用边缘触碰的方式显得有些匆忙。

一望无际,站在岸边当然有一种渺茫的感觉,那块简陋的大石头上模糊地写着“青海湖”的字样,而上面的一个羊头则表明着某种宗教习俗,就是这样沿着湖岸行走,没有嘈杂没有喧闹,当然也没有成群的鸟、成群被赋予传说的景观,只有单纯的水,单纯的天,和单纯的牦牛。这些牦牛在湖边悠闲地吃草,不理会经过的人,当你无限接近它而把它当成是一种景观时,它便会默默带着孩子走开。而在幽静自我的牦牛的一边,则是动作敏捷的鼠兔,它们穿行躲藏在草原上挖出的一个个小洞里,虽然破坏了这里的植被,但是也和牦牛组成了青海湖的动态风景。

4456平方公里的面积、360多公里的环湖周长,这些数字并不是对于青海湖完整的解读,当然,在边缘看见蓝色看见羊头看见牦牛看见鼠兔,也只是一种经过,而那些疯狂的鸟、美丽的油菜花、飘飞的经幡,以及环湖公路自行车赛,都在我们并不看见的另一面,是缺憾,也是想象,就如那百年来的“海怪”传说,用一种不可接近的神秘书写着青海湖的想象世界:

青海住牧蒙古,见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质黑文,毛杂赤绿,跃浪腾波,迅如惊鹊,近岸见人,即潜入水中,不知其为何兽也。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866]

思前: 奔跑的雨滴

顾后: 109号公路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