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6《烽火少年》:我融入了革命洪流

20250526-0.png

跟随指导员张伟成长的故事像极了“小兵张嘎”,通过羊群混进城里获得情报有“王二小”的影子,不管是小兵张嘎还是王二小,董克娜通过这种有类型化趋势塑造的小松,却正是抛弃了个人英雄主义叙事模式,而是将私仇变成民族仇恨,将恩怨变成国家革命,从而让“烽火少年”成为一个时代的集体象征。

黑白影像传递出浓浓的历史感,而1975年上映透露出的依然是一种“红色”情结。如何将这个凸显个体人物的故事变成一种革命思想的传递?董克娜以一场误会开始:“1943年华北某地”,游击队正在林海雪原行军,却发现雪地上的脚印,之后又从树上掉下一个受伤的孩子,这个叫小松的孩子看到了游击队穿着鬼子的衣服和马靴,拿着鬼子的皮鞭,于是错认为他们就是自己想要报仇的鬼子,特写中的怒目就是这种心态的表达,从雪地里想要离开就是仇恨的写照。但是当大家把他安放在郑奶奶的家里养伤,他心里嘀咕的是:“他们怎么对我这么好?”而当他听到大家说起要打鬼子,才真正开始思考陌生的他们的身份,最后当一碗热汤端到他面前,“吃吧,我们是一家人”,才让小松打消了顾虑。

这是一个戏剧性的误会,小松受伤,小松从树上掉落,小松在雪地上摔倒,小松满怀着对鬼子的仇恨,这些都是基于个体的叙事,但是当游击队员将他救起带到郑奶奶家里,给他喝热汤,小松也从孤立的个人世界进入到了温暖的集体世界,而这也正是他成为一名革命战士的起点。在成为革命战士的过程中,这种个人与集体、私仇和国家仇恨之间的关系,董克娜也依然通过某种误解、冲突展现出来。小松要加入儿童团,他的目的还是停留在私仇上,因为父母被鬼子杀死,房子被鬼子烧毁,母亲在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孩子,报仇啊!”而在长城上和郝爷爷聊天的时候,郝爷爷也讲起自己和鬼子战斗的经过,他腿上留着的弹痕也是一种个人仇恨的象征。当小松穿上了军装,成为一名儿童团员的他被分配的工作是看马,这让小松不爽,因为他以前就是为地主放羊放马的羊倌和马倌,现在又做这件事,那么此前和现在,地主和游击队又有什么区别?或者说,自己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报仇何以实现?

导演: 董克娜
编剧: 颜一烟
主演: 王京春 / 邱英三 / 马精武 / 于绍康 / 宋戈
类型: 剧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75-07-26
片长: 82分钟

当然小松的这个疑虑甚至拒绝看马的态度,还是站在自我的立场,而指导员告诉他:“这也是抗日。”抗日就是革命,炊事员做饭,他以前也为地主做饭,同样是做饭,性质完全不同,现在他就是革命的炊事员,所以“革命”意味着一种身份的改变,所以大家把小松叫做“革命的马倌”,于是小松化解了内心的疑虑,电影插曲唱道:“我为革命放骏马”,为革命就成为了小松的目标,他也由此真正走出了革命的第一步,进入到了“烽火少年”的革命阵营中来。如果说从以前的马倌变成“革命的马倌”是身份上的一次改变,那么当他擅自开枪打死了野羊,则是在纪律上融入了革命洪流。在游击队驻扎的地方,小松在放马时开枪打死了野羊,他以为这可以得到指导员的表扬,但是却触犯了革命纪律,因为鬼子听到了枪声,整个战略部署就可能改变。所以张伟耐心教导他,告诉他不能随便开枪,这是革命的纪律,他还举例运粮队里的11岁小战士,为了遵守革命纪律,跳进刺骨的河水中,最后顺利完成了任务,为什么一个像小松一样的孩子,能够咬着牙不顾个人生死,“因为他心里有党,有毛主席,有红军,有铁的纪律。”而这个铁的纪律就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革命的传家宝,是毛主席制定的。”

成为“革命的马倌”,小松在身份上抛弃了个人的疑虑,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认识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小松在教育中杜绝了个人主义;而当他混进城里得到郝爷爷的情报、将敌人带入葫芦峪、最后为郑大娘报仇打死黑田,在一次次执行任务中锻炼成长,则在行动上真正融入了革命洪流。身份、纪律和行动构成了小松成长的“三部曲”,这个报仇雪恨的故事也从个人层面上升到了国家和民族层面,“你要乘胜前进,将革命进行到底。”在某种程度上,片尾的这句歌词也表达了“革命”更多元的意义:革命并不只是电影中的抗日战争,而是1975年这个革命时代的主旋律:每个人都是革命的马倌,每个人都要遵守革命的纪律,每个人都要乘胜将革命进行到底。

《烽火少年》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788]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