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3 《火车大劫案》:技术呼啸而来,正义尴尬离去

《The Great Train Robbery》,分别指向1903年和1979年,或者说指向Edwin S. Porter所缔造的默片电影时代和Michael Crichton所塑造的邪恶英雄时代,同样是火车大劫案,同样是劫犯和警察的对峙和冲突,鲍特用11分钟的分镜头表达了正义的力量,而迈克尔·克莱顿用105分钟的情节构筑了对现实文明的反讽,劫犯之死和劫犯如英雄般的逃离,两种不同人物命运的对比,让火车不仅成为一种道具,更成为在不同时代中表达善与恶的背景线索。

其实,命名为《火车大劫案》的电影在百年多的电影历史中并不止这两部,被定义在我的“经典电影”观影记录的这两部也有些阴差阳错,而并列在一起的这两部电影其实也并未在结构和主题表达上的相同点。作为鲍特的第一部西部片,《火车大劫案》更突出在它的电影镜头运用上,两个劫匪,继而是四个劫匪,抢劫了一辆火车上的财物,而到最后在警察的围剿中纷纷毙命,11分钟的电影,在内容上走着一条传统的路线,在主题上也是常见的正义战胜邪恶,但是作为1903年作品,在电影史上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埃德温·鲍特
编剧: 埃德温·鲍特
主演: A.C. Abadie / George Barnes / Donald Gallaher
类型: 短片 / 犯罪 / 西部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无对白
上映日期: 1903-12-01
片长: 11 分钟(18 fps)

根据1900年发生在美国一个真实抢劫事件改编的这部电影,用14个场面的镜头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从疾驰的火车到站作为背景拉开序幕,1分20秒的长镜头讲述两个劫匪的暴力抢劫过程,他们打晕火车站电报员,继而捆绑,然后逃离,从第二个镜头开始,劫匪增加到四个,他们扒上火车,断开车头和车身,然后将车上的财物和乘客身上的财物洗劫一空,炸箱子,打死乘客,等一系列动作表达着邪恶的力量对正常火车运行的干扰,然后是骑马奔向山林逃跑,这是邪恶力量上升的过程,而随着上升达到高潮,便是正义力量的形成和遏制,一个小女孩发现被捆绑昏迷的电报员,将他唤醒,然后是在跳舞的警察出动追击劫匪,在山林爆发遭遇战,四名劫匪被悉数击毙。

在电影初创期,鲍特的镜头运用具有革命意义,当时的电影拍摄还在探索期,当爱迪生一个人玩弄西洋镜,卢米埃尔兄弟在大咖啡馆放映现实映像,梅里爱痴迷于戏剧魔术的时候,鲍特在这个11分钟的电影里创造了一部几近完美的西部类型片。相对于卢米埃尔兄弟不经剪辑的风格,和梅里爱内容逻辑完成后才开始下一场景不同,鲍特的剪辑,体现了蒙太奇的最基本的作用,特别是火车疾驰的景深镜头运用,体现了不一般的视觉线索,这部电影成为当时最受观众欢迎的影片,持续上映了十年。由于其中多运用暴力和反暴力的镜头,使之这部电影也成为美国“西部片”的开创者,特别是最后,警长对着镜头开枪,具有挑衅意义的砰砰砰三声枪响使电影具有了无限戏剧张力。而这个镜头也是电影中唯一的特写镜头,似乎表达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

1903年的《火车大劫案》,最后的特写

但是,这样的正义信念在迈克尔·克莱顿1979年的《火车大劫案》中荡然无存,或者以警察为代表的正义力量反而成为了一种反讽。这是1855年英法联军和俄罗斯交战时期的一个大劫案,在穷兵黩武的战争背景下,英国政府还要将大量的黄金作为军饷运往正在打仗的克里米亚,而当时百姓的生活很是穷困,所以抢劫火车上的金块便成为很多人的“不义之举”,老谋深算爱德华·皮尔斯无疑具有一种反政府的英雄主义色彩,他盯上了由伦敦开往克里米亚半岛的列车。由于黄金数额巨大,金块被锁在保险柜里,而要打开保险柜必须拿到四把钥匙:两把在火车站长的办公室壁橱里,一把放在哈布银行的主席艾格传特身上,另外一把则放在银行经理亨利·佛勒身上,四把不同的钥匙,分别在四个不同的地方,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对于爱德华用来说,勇气和智慧都必不可少,参与这次盗窃的除了爱德华的女人露西安娜之外,爱德华还想方设法寻找到了英格兰最有名的开锁匠罗伯特·奥嘉和关在纽盖特监狱身手最快的小偷克林威尔,四个人一起开始了这场冒险游戏。

其实,要拿到这四把钥匙并没有费多少工夫,爱德华接近银行主席艾格传特,利用他比较爱好狗捉老鼠的游戏接近这个老头,并且博得他女儿的好感,然后轻易从家里的酒窖里拿到钥匙进行复制。而从银行经理那里获得钥匙,则完全是通过露西安娜的色诱,而最后两把钥匙则是通过克林威尔从火车站长办公室楼顶爬进去打开壁橱,而奥嘉则用75秒之内的时间完成了从楼梯进办公室再到打开壁橱复制钥匙直到最后逃离现场——因为75秒刚好是值班守卫喝过啤酒上厕所的时间。

: 迈克尔·克莱顿
编剧: 迈克尔·克莱顿
主演: 肖恩·康纳利/唐纳德·萨瑟兰/莱斯利-安·唐恩
类型: 剧情 / 动作 / 惊悚 / 犯罪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79-02-02
片长: 110 分钟
又名: 黄金列车大劫案 / 金刚大盗

当四把钥匙搞定正要实施偷盗计划时,出现了小插曲,小偷克林威尔因为偷钱包被抓,他供出了神秘人爱德华的偷盗线索,所以在四道锁的保险柜上再增加了外面一道锁,并且增加了守卫。但是这并没有阻碍抢劫计划的实施,奥嘉假装成霍乱死去的露西安娜的哥哥,躺进了棺材,而棺材里放着的一只死猫则浑身散发着恶臭,不费什么功夫,棺材被放进了装有金块保险柜的车厢。当火车启动,奥嘉从棺材里爬出,轻易就开始了他的抢劫计划,打开保险柜,取出金块,然后装进准备好的包里,而在火车另一头的爱德华则从火车顶部用绳索打开了外面的那道锁,黄金被轻易洗劫,丝毫没有阻力,甚至在车箱里的守卫也成了他们的同伙,帮助他们将黄金扔下车厢。

然而这个计划虽然轻易实施了,但是当火车到站爱德华准备离开时,他衣服后背的裂缝成了破绽,警察将他抓住。其实电影到这一步,警察似乎才显示了他们的作用,但其实从头至尾都是对于现实的批判,那些黄金是用来给战争中的军人发放军饷,而那些政府部门的人对于民众的需求置之不理,甚至政客们反对给妇女投票权,所以尽管是劫匪对于黄金的抢劫为主线,但无时不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不管是银行主席还是经理,都处在社会的博弈里,赌博、游戏、女色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这样所谓的文明在劫匪爱德华眼中,也成为他们抢劫计划成功的砝码。而小偷克林威尔能从监狱里越狱,虽然被围墙上的尖刺刺伤了双手,但是并没有遇到什么阻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监狱这样的设施形同虚设,而克林威尔对抢劫计划的背叛也只是因为生活所迫走投无路而去偷盗,而最后他的死不是司法对他的惩罚,相反却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被爱德华劫匪集团人员掐死,不露痕迹而让生命销声匿迹,似乎也在无声地讽刺着当时的社会制度。当然,最不可理解的是车箱里的那名守卫,竟然和爱德华、奥嘉一起打开保险柜运走黄金,他没有任何的阻止,而是帮助他们成功实施了这起当时最大的火车大劫案,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1979年迈克尔·克莱顿版《火车大劫案》电影海报

当然,这种反讽的高潮在爱德华在法庭庭审时。当法官问他,你难道从来没有想到这是非法的行为,或者说从来没有道德上的担忧和困扰?爱德华只是笑笑,他说:“我只想要那笔钱。”法官告诉他,法律是文明社会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只有遵守法律才不至于去干那些野蛮肮脏的行为,而这样的文明论在爱德华的”金钱至上“言论面前,变得一文不值,现场的群众在大笑,这笑是对社会文明的讽刺,也是对爱德华行为的某种赞誉,所以当法官判定爱德华要坐20年的牢狱之苦的时候,群众给爱德华的反而是英雄般的礼遇,而最具讽刺意义的是,刚走出审判大厅的爱德华轻易就打开了手上的镣铐,坐着早已经准备好的马车离开了现场,群众在欢呼,像是对一个英雄的致敬,而离开的爱德华也面带微笑,向着他们挥手致意。

牢房的围墙,荷枪的警察,以及手上的镣铐,都是文明社会惩罚坏人的工具代表,但是这些工具,甚至执法制度都形同虚设,既没有对抢劫计划进行有效阻止,也没有相应的惩处办法,所谓的文明,所谓的正义在爱德华这样的邪恶的劫匪面前,反倒是一种虚设,而轻易实施的抢劫计划,以及最后的逃跑计划狠狠打了这个社会一记耳光,而最后爱德华和马车消失的时候,一群羊进入镜头,似乎在昭示着宗教的某种救赎,也就是在文明社会的制度被架空之后,或者也只能通过心灵的某种信仰力量才能达到善的彼岸。

两部《火车大劫案》,警察和劫匪,正义和邪恶,或者是技术层面上的革命,或者是对工业文明和现代社会的反讽,而被置换的只是背景,不变的是呼啸而来的火车,是打破平衡的某种力量。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4416]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