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7 川行漫记⑥:东河口:十字架下菊花台

        如果不是地震,这是一片美得迷人的地方。山清水秀、良田物帛、富饶民丰、青川县文明示范新村,这些形容词只能修饰曾经的东河口,而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大片大片的废墟,大自然在这里呈露出凶险的面目,一年了,物非人亡,巨大的石块和裸露的泥土震撼着每一个人。
        2008年5月12日14:28,正在春耕春种的东河口村民怀着美好的期望撒下种子的时候,忽然间山崩地裂,狰狞的王家坪山体断裂,顷刻把这里的780余位村民埋进地下100米深处,来不及挣扎,来不及呼叫,生命戛然而止。

         雨淅淅沥沥下着,天空灰蒙蒙的,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还没有完全完工,附近招来的那些从事公园建设的村民似乎正在遗忘一年前邻村的这场灾难。从废墟上走过,坎坎坷坷地,总是硌到我的脚,用木柱子钉成的十字架成群地固定在泥石中,黑色,向天,用呼唤苍天的方式站成悲戚的姿势。废墟上开出了点点的黄色小花,一只不知名的鸟停在十字架上,看着那些瞻仰的人,但是没过多久,它又孤独地飞走了。
        也许是布谷鸟,我想,这个季节应该是他们欢叫着看着这里的村民播种,但是布谷鸟飞走了,它在天空中自由飞行,也许它们见证了去年的那场灾难,但不知道那些人去了哪里。一切像是一场梦,春天不再有清澈的颜色,鸟儿也不再有清脆的叫声,我听到了远处传来乌鸦的叫声,真切,成群,不在乎这里走过的人。

        空旷的废墟,裸露的山体,还有隐隐远去的那些哭泣,在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我有限的想象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前显得苍白。在遗址广场,巨石成“川”字,三块巨石以5.12米和2.28米的间距排列着,红色的“2008 5·12 14:28”仿佛凝固了,向每一个经过的人无声讲述着一年前那个刻骨铭心的时刻。
        东河口,地处300公里的龙门山断裂带末段,汶川地震的巨大能量在这里集聚爆发,持续时间长达80秒,地壳破裂错距达2米,造成的山体滑坡将这里的村民深埋入地下百余米,是有史以来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

东河口地震遗址入口
地震震出天书“青川”
地震石,不知从何处飞来
凝固的5·12
诗歌:在疼痛中坚强
诗歌《青川魂》,远处的十字架
废墟上盛开着美丽的小花
山体断裂滑坡痕迹清晰可见

        东河口小学遗址,位于东河口堰塞湖边缘,这里没有了任何建筑,留下的只有一棵梨树和还在飘扬的国旗。就是这棵梨树,在地震发生时,成为小学师生的避难所,然而,三位老师和三位同学却不幸遇难了,梨树和国旗见证了生,也见证了死。梨树枝丫上,还挂着上课下课用来打铃的铁环,似乎当当的敲钟声和琅琅的读书声正隐隐约约传来。

地震前东河口小学(资料图)
地震后只剩下梨树和国旗
孤独的上课铃

        东河口现存的民居遗址有5户,这些村民大多是因为在外而幸免于难,一只黑狗躺在公园的游步道中央,和它的主人一起收割油菜它才幸运地活了下来。在路上,遇到了此次地震幸存者何应力,58岁的他满脸的沧桑,因为和妻子在外打工,他们幸运躲过一劫,但是冒死回来寻找亲人的他们,看到的只有成片的废墟上,儿子、儿媳和两个孙子来不及看上一面,已经永远长眠于地下。面对废墟,何应力用拳头敲敲他的心,“很痛,很痛!”他说。
        我只能逃离,不敢触及这无法忘却的记忆,伤痛也许会痊愈,但肯定会比我们想象得长久,或许是一辈子也无法愈合。

       “你们在下面,我们在上面,心却永远在一起。”这是一个游客对东河口地震遇难者的留言,长眠于地下的他们也许不会知道,但是却是生者对死者的慰籍,是对脆弱生命的尊重。东河口遗址从去年11月12日开园至今,已经有30万游客来此,东河口就以一种悲壮的姿态,忍痛含悲,坚韧地走向世界。
        曾经的美变成今日的痛,而坚韧的灵魂上一定会开出美丽的花朵。青川县作家李荣昌在《青川情》中写道:

       “他们不光是去看那狰狞的王家坪裸露出凶恶的肋骨,不光是站在关注镇高坝转弯处看那大茅坡上天书的青川,这些人是去寻找一种生命的坚韧,是去寻找一种灾难中的无私大爱。”

        今天,首次正式公布了5·12地震遇难者数字,一年了,这些数字背后的生命永远被灾难覆盖了,一年太短,短得我们还来不及擦干悲痛的泪水,一年太长,长得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铭记。

2008年6月12日,青川红光乡一对夫妇走出坍塌的废墟,前往他乡安居,身后是埋掉四个组的父老乡亲和失去的亲人。(资料图)
幸存下来的黑狗
遇难者
菊花祭奠遇难同胞
大爱无疆,生命坚韧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345]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