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7《西行》:反主流,就属你“牛”

20240507-0.png

喊出“Go West”的《西行》,是巴斯特·基顿为数不多的“西部片”——三年前基顿拍摄了《白面酋长》,将目光对准西部的印第安人。但是在三年后的这部“西部片”里,一切的印第安元素反而全部没有了,连西部火车遭遇的枪战也变成了白人内部的斗争。这样一种“去印第安化”的“西部片”,对于基顿来说,是对于种族矛盾的一种淡化,但是西部所呈现出的不同世界,反而强化了基顿建立的东西部二元性对立:西部是不受束缚自由的西部,西部是反城市的西部,西部更是充满温情的西部。

基顿拍摄这部电影的时间是1925年,巧合的是“西部片”之王的约翰·福特在同年推出了电影《铁骑》,同样是西部片,同样是黑白默片,约翰·福特强调的是通过铁路这一“铁骑”对西部拓展的影响,或者说,约翰·福特把西部预设为一种东部经济、文化甚至武力的延伸,它构成了当时美国对于西部的一种主旋律观念和实践。但是和《铁骑》不一样,基顿并不没有从历史、文化、民族等宏大维度对“西部”做一次界定,他镜头下的西部是一个从“四处游荡”到“四处旅行”的视野拓展之地,是人和动物建立特殊关系的温暖之地,是以牛群之群体反噬城市人群的人文之地,“去西部吧,年轻人,去西部!”就像霍勒斯·格里利发出的召唤一样,它也成为基顿展现自我动作的一片广阔天地。

从一开始,基顿就表现出明显的“反城市”主题,作为一个印第安纳州小镇上的年轻人,基顿生活在边缘社会,但是他不安于现状,离开小镇成为他的选择。将家里的所有家当变卖也只获得了可怜的1.65美元,对于这个小镇青年来说,未来并不可期。所以在这样的窘境下,他面临着人生方向的迷惘选择,来到火车站,他看到了开往南方的火车,他的决定是“过”,看到了去往加拿大太平洋方向的火车,他的选择依然是“过”,不去南方不去北方,最后坐上了开往纽约的火车。纽约是东部的大城市,但是当他来到纽约,更加剧了他的迷失,来来往往的行人将他挤在一边,摔倒了人们也从他身上过去,起身又被迎面而来的汽车撞倒……

导演: 巴斯特·基顿
编剧: 巴斯特·基顿 / 莱克斯·尼尔 / Raymond Cannon
主演: 巴斯特·基顿 / Howard Truesdale / Kathleen Myers / Ray Thompson / Brown Eyes
类型: 喜剧 / 西部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25-11-01
片长: 69分钟
又名: 西部成金(台) / 去西部

这就是纽约,一个由人群组成的纽约,一个比小镇更让人迷失的纽约,“人群”成为基顿迷失自我的一种意象,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基顿终于告别了错误选择的纽约,登上了西行的列车,开始了和人群、城市、迷失相反的一条路——“西行”。虽然西行之路上让他带着唯一食物的面包不断缩短,虽然他钻进装着土豆的木桶就像是一个物,虽然从火车上掉落下来是一片荒凉之地,虽然出现在眼前的是仙人掌和响尾蛇,但是西部却给了基顿一片新天地,这片新天地对于他来说,就是构建“西部”的舞台,而那头和他建立特殊感情,甚至最后成为他永远爱着的“她”的母牛,也成为基顿式“西部”的一个重要意象:一头牛,一头在公牛群中成长起来的母牛,一头将要被运往屠宰场的母牛,却成为了一种友爱和温情的代表,它甚至就被西部化为一种有感情的个体存在。

基顿和母牛建立情感,就在于基顿把它当做一个需要呵护和帮助的生命:基顿发现牛群中的它瘸着腿行走,于是上前查看发现母牛的蹄子上夹着一块小石头,他将石头弄掉,母牛终于可以正常行走了,告别了疼痛的母牛也感恩于眼前的这个人;在受到公牛袭击的时候,母牛挺身而出庇护基顿,基顿也在避免了危险中和母牛建立了感情;母牛跟着他,他带着母牛,当狼群进攻时,基顿守在他身边,第二天发现狼竟然和母牛和谐相处;当牧场主要在母牛身上刻上烙印,基顿想办法将它藏了起来,然后拿出自己的刮胡刀给母牛的臀部做了一恶搞和烙印一样的发型,避开了母牛肉体的疼痛;在老板想要将牧场的一千头牛运送到东部的屠宰场以缓解可能破产的压力,基顿更是挺身而出,他先是央求主人不要将这头母牛送去,在主人拒绝之后,他竟然和母牛呆在火车的车厢里,与它为伴,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赚钱将它买走……

基顿在西部成为了牛仔,但是他没有将母牛当成只为屠宰的牲畜,他保护母牛,他和母牛为伴,同样母牛身上的情感也被他激发出来,人和牛的和谐关系被建立,这就是对西部的一种“反主流”做法,母牛不再是没有情感的牲畜,不再是赚钱的工具,也不再是被屠杀的动物。这是基顿人文主义的一种体现,而当一千头牛坐上火车去往城市的屠宰场,基顿更是在“反主流”中回到了西部和东部、乡野和城市以及牛群和人群的二元对立中。城市是基顿选择而离开的地方,因为那里只有复数的人群,而现在当牛群从西部来到城市,他们反而冲击和破坏了人群建立的城市秩序:牛群是闯入者,是破坏者,更是城市生活的解构者。牛群进城体现的依然是基顿想象力爆发的大场面,依然是对场面调控的最经典运用,和以往电影中出现成群的警察、成群的“新娘”相比,成群的牛涌入城市的大场面表达着对城市生活的某种讽刺:牛群在大街上,牛群闯进了商店,牛群吓走了顾客,而警察谈牛色变,更是夸张形容是一万头牛进城——整个城市混乱不堪,牛群闯入城市更可以看做是牛群占领城市。

《西行》电影海报

但是在这样的混乱局面中,基顿却创造了秩序,那些牛群是跟着基顿和母牛进城的,基顿拉着母牛就像是统领就像是指挥者;当牛群制造了城市的混乱,当警察而和消防对之束手无策的时候,基顿再一次挺身而出,他穿上了红色的“牛魔王装束”,然后让所有牛群跟着自己,一种秩序便建立了,最后他安全将牛群赶回到了栅栏里,有序将牛群送到屠宰场。牛群回归秩序,也是城市回归秩序的表现,但是人和牛绝不是一种支配关系,当牧场主欣喜于基顿化解了危险,答应他的一切要求,基顿羞涩地表示:“我要她。”牧场主以为基顿想要自己的漂亮女儿,不想基顿牵出的是那头母牛,这个充满爱意的“她”在一种错置中命名了母牛,更是在基顿反主流的表达中回归到了情感的维度。

68分钟的电影,基顿设计的桥段依然不少:四处游荡的过程通过面包不断缩小变短得到了具象化的表达,用刮胡刀代替烙印给母牛做了发型,用软梯的特殊方式上马,迷你型的手枪在火车大劫案中的作用,模仿丽莲·吉许用手指翘起嘴角的“微笑”,牛魔王造型中那条魔力十足的尾巴……但是这部以西部舞台重塑人和动物之间情感的“西部片”,最重要的是突破了类型片的风格,它赋予了“西部”一种人文意义上的价值,而和电影中基顿与母牛建立细腻情感一样,在电影拍摄中,基顿让牛群作为主角制造群体性大场面,也完全体现了他在背后为和动物建立情感做出的努力。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739]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