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4 《神女》:男权社会中的女“性”之死
从喧闹、颓废、光怪陆离的夜晚开始,经过挣扎着的失望和希望,最后在冰冷的铁窗里的“安息”,“她”是淹没在男人世界里的女人,而白天和黑夜,城市与监狱的流变映射着一个裂变人生,不管是神女还是女神,最后的注解依然是“无名妓女的故事”,她也始终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从1934年的电影到1935年的人生,梦境在真实世界里破灭,取而代之的是纷繁世界中的“人言可畏”,是一瓶安眠药的告别,是一个从神话中走出的女性的死亡。
她是妓女,每天晚上的钟敲响了她作为妓女的生活序曲,对她来说,她的身体属于夜晚,属于灯红酒绿的城市,属于人影绰绰的街道,属于乞丐、警察、流氓群像组成的社会,属于抽烟、卖笑、躲藏有关的生活。但是她也是一个母亲,一个一心照顾孩子的母亲,一个看着孩子长大面带微笑的母亲。只有在那间阴暗、狭小的房间里,在没有黑夜的时间里,她才属于孩子。从母亲到妓女,是从白天的光到夜晚的影,是从自己的屋子到颓废的街头,在出门之前,她会倒好给孩子的水,她会请邻居照顾孩子,当然,她也会将自己给孩子喂奶后的最后两颗纽扣扣好,然后像完成转变一样,关上门,走下楼梯,进入迷失的夜晚。
| 导演: 吴永刚 |
![]() |
胖子于她来说,是另一种厄运的开始,是一种邪恶的力量象征,她被他握在手里,丧失了最后的一点尊严,即使她努力逃避这种控制,也是以失败而告终,胖子又重新找上门来,并且用孩子威胁“瞧瞧我的利害”。她和孩子,面对他,是一种变形的现实,是胯下看见的人生,权力、残忍和邪恶的男人是叉开的符号,他们只能蹲下身子,只能紧紧相拥,只能吞下苦涩的泪水,只能忍辱负重地继续生活。而当最后她发现藏在墙洞里的钱都被胖子拿走之后,她终于有了反抗的勇气,她一个人出门,找到了胖子赌博的地方,并拼死要胖子把钱交出来,在争斗中,她第一次从压迫者变成了抗争者,狠狠地将酒瓶砸向胖子的头,这是她的反抗,她的觉醒,甚至是她的胜利,但是这种胜利却又如此短暂,当胖子倒地的时候也是她命运被剥夺的时候,法庭判决,送进监狱,以及报章上的报道,都在证明即使胖子代表的男权倒下来,依然无法逃脱更大男权的制约、控制和判处,她的勇气和觉醒换来的是十二年的牢狱生活。
而在她从忍受者变为觉醒者,甚至最后成为抗争者,那个私立学校的校长无疑对她具有某种启蒙意义。因为她想让孩子接受教育,所以用自己偷偷积攒下来的钱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在学校里,她看见了孩子的成长,看见了孩子学到的知识,内心是快乐的,但是邻居的指责让她用跌入到了迷惘的世界中,甚至家长写信给学校要求把她的孩子这匹“害群之马”清除掉。老校长在进行调查时,知道她的确是妓女,他当即提出要孩子退学。但是她说:“不错,我的确像他们所说,但是我为的要吃饭,我不要脸地活着,都是为了孩子,我爱他,他就是我的生命。我虽然是个下贱女人,不过我作为这孩子的母亲,难道我要他好都不许吗?我把卖身的钱给他读书,我的孩子为什么不配读书?”这是她的质问,也是她对这个时代的愤怒,而对于老校长来说,内心不曾泯灭的良心让他放弃了让他们退学的要求,或者说,在这个母亲身上,他已经去除了她作为妓女的属性,甚至那愤怒的声音对他是一种震撼,所以他转而变成了她的支持者,甚至成了解救者,他对她说:“我很惭愧,我不能开除像你这样的母亲的孩子。”而在学校的会议上,他也重申:“她为了生活不得不在漩涡里挣扎,而为着孩子的前途,她要使他受教育,而我们担负教育责任的人更应该把这母亲的孩子,从不良的环境中拯救出来。”义愤填膺,大义凛然,但是这种解救者的身份在那个时代似乎也变成了一种乌托邦,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学校董事会的反对声中,他愤而辞职。客观环境、学校前途,这社会价值体系赶走了老校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解救者的身份错位,因为他自始至终所要解救的是孩子,而不是母亲和孩子。孩子身上种种的歧视,孩子命运的不公,都是因为母亲的身份,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是改变她的身份,要将她从漩涡中解救出来,而老校长没有意识到,也没有能力改变这样的现实。
|
《神女》电影海报 |
而在最后他从报纸上读到她因为杀人而入狱,只身前往监狱,隔着铁窗他安慰她:“我会替你教养孩子。”在他看来,对于母亲他已经无能为力,或者从来没有想到要将她完全改变人生,在他看来,所谓独立的人格只能在小孩的身上,他曾经在学校里说过,我们不能否定孩子的人格,也就是说,作为无辜的孩子,在他看来是有着独立而有尊严的人格,但是他有意避开了母亲的人格,但是这种避开正是折射着一种畸形的人格观,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他和那些背后议论的邻居一样,在内心里有着无法超越时代的道德评价。
胖子对她的占有,校长对孩子的拯救,她和他,母亲和孩子,现实是不是只剩下人格有无的简单判断?从最初的呱呱啼哭,到夜晚母亲出门后的孤身一人,到被胖子霸占的现实,孩子无形中成为母亲生活的见证者,但这似乎不属于那个在夜晚的母亲,那个街头抽烟、卖笑和淫荡的母亲,那个用身体赚钱的母亲。而对她来说,人生唯一的希望和可能就是对孩子的爱,孩子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或者说,她的全部意义都是从孩子那里得到的。在镜头里,她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而那些特写中,她只是作为母亲的角色,因为她面对的是孩子。
夜晚之后,她疲惫地走上楼梯,当脱掉高跟鞋进门发现孩子在哭的时候,她的脸上杂夹着某种被唤醒的喜悦和迷离,一方面她的回来是复活了自己对孩子的母爱,但另一方面她又感觉现实的逼仄,不知道孩子的未来在哪里。当胖子跟踪她走进房间的时候,她的第一个反应是“别惊动孩子”,当胖子要占有她时,她低头拍打着孩子,当她抬头的时候,是大笑,这种大笑是苦涩和无奈,是自己陷入某种掌控而预感孩子会受到影响的无能为力。她搬离了原来的地方想逃开胖子,从街上买来了一个玩具,而当她进门的时候发现胖子早就在了,而睡篮里的孩子已经不见了,胖子说,孩子已经让我200块钱卖给了别人,那时,她眼中的是绝望,那个玩具从手中滑落摔得粉碎,而胖子威胁她,“如果你还想要孩子……”她起先是摇头,接着是点头,眼神依然是绝望,是迷失,而点头是为了屈服,为了孩子能回到自己的身边。当邻居开始叫孩子“贱种”,她抱着孩子热泪从脸上滑落。她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学会了很多知识,还教她学做早操,那时,她的脸上都是微笑,是看着孩子慢慢长大的快乐,是孩子逐渐从自己不光彩的生活中脱离的希望,而当孩子在学校家长会上上台表演的时候,她的会心微笑达到了最完美的境地,这完全是一位母亲满足而幸福的微笑,“你读书读得好,明天给你买双新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衣服在换,鞋子在换,还有漂亮的书包,但是对于自己来说,永远是那几件旗袍。所以,她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她的人生只属于孩子,不管是悲苦还是迷惘,不管是高兴还是满足,都是源于孩子,所以她会对校长说,自己是个下贱女人,但是孩子是她的命,是她活着的全部理由。在监狱里,她也告诉校长,“有我这样的母亲,他一辈子都会被人瞧不起。等他长大了,请告诉他,他的母亲已经死了,使他不知道自己有过这样一个母亲。”听起来让人悲伤,也让人无奈,在她看来,她虽然努力为孩子活着,给他生存给他教育,但是她也知道她永远是孩子的污点,她的入狱仿佛是一种解脱,仿佛是走向死亡的一种解脱。虽然最后她憧憬着孩子的光明前途,那墙上的微笑也只是一种幻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她注定是这个社会的牺牲品,也是自我的牺牲品,为孩子而活使她没有了自我,没有了尊严。
胖子、校长和孩子,他们改变和影响着她的生命轨迹,其中有屈辱,有同情,也有希望,但是对于她自己来说,永远有着无法摆脱的身份属性,而这也是那个时代底层女性的遭遇写照,而其实,在占有的胖子、解救的校长和抚育的孩子之外,也还有另外的男权影子,这是被藏匿的男性,这是生活背后的隐喻,那个孩子的父亲是谁?他从来没有出场,对于这样一个缺席的“父亲”,他或者是她作为一个妓女的存在可能,那么他就是一个时代对女人戕害的象征,是对于女性身体的占有和抛弃,所以他也早已不具备个体的意义,他的永远不在场也预示着一个母亲的身份属性是非正常的。
从妓女到母亲,从城市到监狱,她在挣扎她在抗争,但是面对一个男权社会,她的所有付出和获得,她的愤怒和迷惘,都无法逃脱时代的桎梏,而所谓女性之死,也是从身体开始到自觉意识到独立意识的死,“寂静的监狱生活,是她一生仅有的安息。”这是对社会的暂时隔离,孩子的微笑或者陪伴她度过生命中最寂静的时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用一种牺牲来折射社会的不公平,折射女性命运的多舛,折射底层生活的艰辛,所以她是一个符号一种隐喻,一种爱的坚守一种温情的升华。所以那被美国数字化技术修复的电影里,已经没有了抖动的画面,没有了霉点,也没有了不易辨认的字幕,甚至那说明无声场景的字幕背景也换作了西方意义上的神话雕塑,而“The Goddess”的片名翻译像是一种“再创作”。
从神女到女神,不仅是她身体之死后的意义升华,在另一个意义上也是对于电影艺术境界的赞许,作为27岁的吴永刚导演的第一部影片,朴素、含蓄、淡雅的风格中,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细腻的细节铺陈,母子下蹲和胖子流氓形成的对立,她在夜晚的街头接客时双脚的移动带来的运动感,那不停晃动的钟摆和指针的特写,都将一种极具艺术性和现代感的画面呈现出来,而其中的关键还有阮玲玉的精彩表演,她的复杂表情,她的丰富的肢体语言,以及一个女人被命运折磨的沧桑感以及内心对真情的渴望,都非常到位,而这也使她成为中国默片时代的“女神”。
从神女到女神,或者并不是电影世界里的转变,在现实意义上,也成为女性世界的悲歌。电影出品一年之后的1935年,因为陷于张达民和唐季珊名誉诬陷纠纷案,弱小而多愁的阮玲玉用一瓶安眠药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不管是感情纠葛,还是舆论压力,对于阮玲玉来说,留下29部电影的短短一生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那些银幕上塑造的不幸女性形象或许也是她在男权社会中的一个注解,1934年的电影和1935年的人生一起成为那个时代最凄美的故事。
[本文百度未收录 总字数:5113]
思前: 《姊妹花》:“对面”的女人看过来
顾后: 《大路》:突围中的“身体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