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1 夜覆盖了夜
我反复感受到两种夜:一好一坏。……我对事物的过分迷恋以及由此造成的混乱使我变得盲目。
——罗兰·巴特
不是“夜照亮了夜”,却是夜覆盖了夜,一种是在漆黑中自行发生的夜,一种是在昏暗中落在头上的夜,一种和另一种,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着半透光的黑暗,即使有着难以察觉的微妙,总之一切都进入了无为的状态,无为是盲目,无为是迷失,无为是坠落,无为是比黑暗更黑。
甚至没有醒来,夜便把一切可感知的东西都带走了,像是被某种欲望抛弃到了沉沉的世界里,连疼痛也不重复存在。似乎已经无数次跌落到这样的虚空里了,无数次自责,无数次懊悔,无数次想要返回,却最后依然走不出这一个怪圈,用一种夜晚代替另一种夜晚,也是徒劳,那黑色扩展开来,吞噬的是身体,是看见的灯,甚至是清晨而开始的白昼。
醉酒的堕落,最黑暗的一天,混乱和盲目已经无法解脱,醒来,也像是继续被沉浸在黑暗中。走在昏沉的街上,却是一只手机的黑屏——它在黑夜里经历了什么,遭遇了什么,发生了什么,都变成了一个永远无法探知的秘密,就像黑暗本身,进入其中再也无法返回。一个半月,209个小时的实验最后变成了无法避免的现实,取而代之的是一只同样黑色的备用机,T500,极小的内存,没有QQ和微信,没有新闻资讯,只有最基本的通话和短信。一种从工具变为道具的象征,一种象征而变成现实的替换,小巧却原始,单一却封闭。
是把自己也推向了原始而封闭的世界,物的羁绊,物的扩张,物的统治,像是最后丧失了突围的机会,沉沉的黑夜成为最后铭记的灾难,自我只有从这样的世界里挣脱出来,或许是唯一的一种救赎。可是那世界分明是被包围了,分明是有着一种无缘无故发生的可能。小小的手机,却收到一条被告知的信息,小五的班主任像是板着面孔,在那一边说着一个孩子的种种过错。
板着面孔是严厉还是苛刻?打电话过去知道是关于课堂的一次小差,他说必须和家长说明,才能全面反映一个孩子的学校生活。他在那边说着,我在这边点头,却像是黑暗看见了黑暗,夜覆盖了夜。回去却见到哭泣的小五,裤子弄脏的小五,满满是委屈的小五。并非只是课堂上的小差,而是关于中午的餐车倒翻,关于体育课的惩罚。复杂而无解的事实,在另一头没有被告知,就仿佛是闯入了一个陌生的黑夜,却还指望灯光照亮。中午的餐车被翻到了,小五的身上、鞋子里都是油水,却被班主任恶狠狠批评,然后是惩罚着将教室都拖干净。
这是小五的叙述,或许也是一面之辞,但是在小五从未有过的委屈和哭泣中,去感觉到了某种黑色的味道。似乎也不仅于此,他说下午体育课上,老师就在教室里将同学没有放进桌子里的课本、文具全部扔到了后面,混乱一片,同学上好体育课才发现这一惨状……小五的叙述慢慢变成了一种告状,还说起曾经将在课堂上看课外书的同学的书都撕了。咒骂式的批评、扔东西、撕书的惩罚,或者并不是小五的杜撰,但是面对小五强烈的不满,面对要给班主任提意见的冲动,我们还是劝解他,给他讲道理,让他不犯错,甚至希望向老师道歉。
只是在新学期开始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陌生的班主任似乎也在我们的想象中变成了一个脾气暴躁的人,餐车倒翻了为何没有和颜悦色地批评?文具和课本没有放进抽屉为何要胡乱扔掉?课堂上看书为什么不提出警告?骂人、扔东西、撕书,似乎都和暴力有关,而那些孩子如何在这样充满暴力的环境里学习?如何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其实在劝解中开始担心起来,沟通在哪里?交流在哪里?教师的责任心在哪里?在孩子的世界里,似乎一切都是直接的,直接的表达,直接的不满,直接的委屈,直接的哭泣,但是在这直接的背后,却有着另外的伤害。
但愿是一种误解,但愿是一种夸大,但愿是一种虚构,但愿在黑暗之后还是能看见灯光,看见白昼,看见每一个健康的孩子。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650]
顾后: 括号里的读者
随机而读
- 1条留言
叶子2015-09-24 14:07:30回复
- 这种半路接班的老师,就像是一个后妈。或许在心理上,以及跟学生的感情建立上,都会碰到许多尴尬和莫名的撕裂的情绪。
这位老师,已经不止第一次半路接了,他自己也说非常不喜欢。总希望能够从四年级开始带班。
去年接我儿子这个班,听儿子说起来好像还不错的,上课很会讲故事,而且脾气貌似比以前的语文老师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