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3 自我毅行
我一直把自己的锻炼叫做“健走”,自从下载Endomondo之后就一直在被记录的夜晚完成,从最初的5公里到7公里,从最初的绕广场10圈到20圈,从最初的半小时到一小时,似乎越来越趋向于一种“扩张”,一种数字化记录的破立。而当几年的健走终于慢慢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似乎某种变革就开始了,而最具更替意义的是,他们把这样的行动叫做“毅行”。
![]() |
![]() |
![]() |
自我毅行的记录 |
早就听说了“毅行”,却只是在某一年绕着青山湖行走了八个小时,最后终于因为道路受阻身体劳累而放弃,未能实现终极目标,而此次有一个“毅行大会”开始接受报名。本来或者可以参加,一是可以对自己多年的健走进行一次检阅,二是可以融入到一种人人参与的团队状态中,健走也并不会孤单。下周日的毅行大会似乎对我有着某种吸引力,但是当了解到毅行大会的赛程之后,似乎又没了多少兴趣。一是规则屡次改动,本来报名没什么具体条件,后来却说要组队参与,每5人为一组,必须要设组长。其实按照毅行活动的最初意义,就是一次团队合作的运动,必须以小组为单位,全组共进退,在规定的时间内走完全程,所以实际上,毅行抛除的是个人主义,倡导的是一种集体主义,但是对我来说,本来似乎没有注明这样的规定,而后增加了组队报名的规则,而且根本没有提及全组共进退的要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离真正的毅行也相差太远。
第二个原因,则是毅行的距离太短,报名时可选择的路程有三种,5公里、10公里和15公里,是否每个组的组员必须选择一种路程,报名时也没有说明,而不管是5公里、10公里,甚至15公里,其实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毅行,这样的路程几乎只是对于从未行走过的人而言,是一种挑战。5公里似乎是我三年前就已经可以完成的健走路程,而10公里也没有丝毫的难度,最近一段时间,在运动“大数据”的刺激下,健走距离似乎拉得越来越长,个人单程的记录也一再刷新,而相比之下,速度反而也越来越快。
在Endomondo时代,每天健走的路程几乎都在7公里左右,花费的时间也在一小时上下,后来下载了咕咚软件,似乎也打开了一个新天地,Endomondo由于是国外软件,目前正在走向收费的道路,所以免费试用的时候,功能比较单一,除了健走的一些数据之外,没有分享功能,也没有社区概念,所以只是记录而已。而“将运动与社交结合”的咕咚抱着一种理念就是“让运动更有趣更简单”,的确,在咕咚上,除了那些健走的记录数据和地图显示之外,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在活跃的健身社区里,和被人分享快乐体验。其实,不管是QQ健康,还是微信运动,在被我看见的运动“大数据”里,都有一种互动性,而这种互动性也让你看见了自己运动的相对意义。所以在下载咕咚之后,Endomondo也几乎“寿终正寝”。
咕咚开启了另一个健走时代,也逐渐提升了自我运动的效率,以前的记录不断被打破,运动的乐趣也与日俱增,曾经在太子尖活动中,15公里驴行之后又在小区里为自己增加了一个6公里的套餐;曾经用1:30:03时间行走12.00公里,创造单程新的记录;曾经以6分55秒的速配创造1公里的最快行走记录……而在“毅行大会”报名即将开始的今天,我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耐力创造了个人行走的新纪录。
场地似乎也从广场改在了更适合走路的学校塑胶跑道,沿着最外圈快速行走,开启的咕咚总是在走完一公里播报行走的时间和距离,所以几乎不用再去手机上关注具体数字,只是随着脚步向前,1圈,2圈,直至55圈,终于听到了咕咚播报“你已走路13公里,用时……”的声音,然后走出学跑道,再沿着回家的道路向南,走过三个红绿灯口之后,快速走进小区,绕着小区行走一圈半之后,终于彻底完成15公里路程的行走,咕咚最后的数据是:路程15.01公里,总时长14:49:02,消耗热量8452.8大卡,平均速配07'21"……
这是咕咚第14天的记录,也是至今为止个人单程行走的最远距离,而15公里作为毅行大会官方设定的最远距离,在我个人行走中提前完成了。15公里,并不需要怎样的坚持,也并非是什么考验,没有团队合作,没有互助精神,也没有毅行证书,所以当一个人完成线上毅行,也就在自我意义上给了自己一个超越的理由。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033]
思前: 国史讲话或童年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