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0《雷诺阿》:从已知回到未知

20251110.png

为什么一部讲述11岁日本少女故事的电影会以“雷诺阿”命名?开始看电影提出这个问题,这是一种在观影上最本能的反映,当看完电影再次想到这个问题,这是对故事和命名之间并不完全契合的一种疑问,“为什么”便构成了我们从本能开始试图寻找答案,但最终依然以疑问的方式留下悬念的表达。其实,电影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进口,和“雷诺阿”有关的是这位法国画家的一幅名为《伊雷娜·卡昂·当韦尔小姐像》的经典画作,它出现在医院的画廊里,11岁的少女富士在父亲住院期间留意到了这幅画,后来这幅画便出现在她的房间里。这是一个简单且容易被忽视的情节,这也是一个和剧情发展并不起关键作用的细节,它只是有限地在富士和伊蕾娜之间建立了某种隐秘的关系,回到这个问题:导演早川千绘为什么要以“雷阿诺”命名少女富士的故事?

“雷阿诺”就像这位法国画家画作的风格一样,是一种“印象”般的存在,其实早川千绘的解释给出了这个问题明确的答案:“故事与画作或艺术家雷诺阿之间的联系并不深远。”小时候的早川千绘就被这幅画作深深吸引,她的父亲给她买了复制品,电影中的富士也同样拥有了这幅画作的复制品,在1980年代的日本,雷诺阿在日本很受欢迎,很多家庭都挂着他的画作,早川千绘认为这些复制品象征着日本当时对西方的崇拜和“迎头赶上”的渴望。电影中的“雷诺阿”可以视为早川千绘对童年记忆的一种投影,这种投影带着回忆的味道,构成了一种记忆的“印象”,但是另一个意义,电影本身也是和印象派画作一样,“由许多点组成,最终形成一幅完整图景”,但是这种和叙事有关“印象”是早川千绘在完成电影之后才意识到的。所以,不管是何种“印象”,它都不构成电影叙事的主要线索,甚至,“一开始我就想用一个没有太多含义、没有直接关联剧情的片名。”

只是印象,不是叙事的主要线索,不是情节的主要推进器,不是和主题的直接关联,所以这个“为什么”并没有真正提供答案,而当一个问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答案,这也意味着生活呈现出一种混沌的状态,而富士的故事就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中生活。一个11岁的女孩,一个目睹和感受了家庭变故的女孩,一个不断成长主动或被动想要了解世界的女孩,她就处在这样一种寻找“为什么”的答案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可以视为她从孩童走向成人世界、从未知走向已知的一种准备,但是生活并不提供准确的、唯一的答案,她就走在未来以来却依旧在未知中徘徊的路上,这就构成了关于成长的“印象”,构成了“雷诺阿”笔下由许多点形成的混沌、懵懂的图景。

导演: 早川千绘
编剧: 早川千绘
主演: 铃木唯 / 石田光 / 中川雅也 / 中岛步 / 河合优实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 法国 / 新加坡 / 菲律宾 / 印度尼西亚 / 卡塔尔
语言: 日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25-05-17(戛纳电影节) / 2025-06-20(日本)
片长: 116分钟
又名: Renoir / Runowâru / 印象派女孩(港) / 风葵的夏日物语(台)

对于富士来说,最大的未知就是生命,而和生命有关的两个关键词就是生和死,电影一开始,富士坐在电视机前面看着录像带,录像带里播放的是不同孩子哭泣的画面,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一种生,但是为什么他们会哭泣?各种不同形式的哭泣,或许事出有因,或者不快乐,或者身体上的痛苦,或者饥饿,但更多是一种莫名的感觉。以这个录像带为开端,它把富士带入到一种对生命未知的世界,所以这个世界所真正要面对的就是死亡,而死亡才是活着的人永远找不到答案的一个问题,这是未知的终极表达。画面中当富士在黑夜的床上挣扎,当电视报道五年级的学生“冲田富士”被人谋杀在她自己的床上,甚至当记者现场直播是在富士的葬礼中,死的确已经发生了,但是那只不过是一种虚构,“人们哭泣是为死者难过,还是为自己?我就没有觉得自己死了,但看到大家悲伤时我也难过了,当我醒来时发现自己死了,吓了一跳。”这也只是富士在课堂上念着自己题目为《我想成为一名孤儿》的作文。死亡在电影中“真实”发生了,但死亡却是一种想象和虚构,那么,死亡是不是永远是生者无法实现的未知存在?

但是富士却不得不面对这个她想要找到答案的问题,因为父亲癌症已经到了晚期,他吐血,他被送到医院,他花费了高价治病却没有效果,他的肚子鼓胀起来,他找医学书为自己治病,但是这一切都无济于事,生命一点一点向死亡迈进,最后死亡也出现在富士面前,父亲的床空了,鲜活的父亲成了一帧遗像。死亡被目睹,但是对于富士来说,死亡永远是一种未知,一种无法进入可以回答死亡是什么的已知的未知,或者说,未知永远关闭了抵达死亡已知的大门,它只能变成富士的想象和虚构。除了父亲的死,还有邻居女人丈夫的死,还有英语老师父亲的死,它们都发生了,但是并没有提供给生者关于死亡的答案,除了悲伤,除了痛苦,它永远是未知状态,它只能在想象、虚构和述说中成为发生的事。

为了了解死,为了得到死的答案,富士开始探寻超现实的能力,她学习意念,和梳着鞭子的同学千寻一起试验,为邻居催眠,最后在火车上和母亲一起闭着眼开始“超能力”的实践,超能力超越现实,它试图在生者和死者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从而通向死亡,通向对于死亡的已知世界,但是这种超能力就像富士的作文一样,只不过想象和虚构了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它同样无法抵达真正的已知世界。除了死亡和对死亡超越的意念、催眠,对于富士来说,爱情也是未知的,母亲和同事之间的暧昧关系,富士将其命名为爱情,但这是一种不好的爱情,所以她利用自己的超能力发出了“终结爱情”的咒语,将男人的香烟吊在红绳子上,然后将绳子的另一头系在母亲手指,然后将绳子剪断。对她来说,中断爱情已经完成了对不好爱情的注解,但是一个11岁的女孩如何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不对的爱,什么又是真正的爱?邻居和死去的丈夫之间是一种爱?交友俱乐部里那个约她出去的男生在表达着爱?富士都不知道,她的内心永远有着那个无法得到答案的“为什么”。

《雷诺阿》电影海报

死亡是未知,超验是未知,爱情是未知,未知包围着她,但是对于成长来说,她努力想要挣脱未知就是为了抵达已知,当她戴上了千寻送她的发箍,穿上漂亮的袜子和花裙子,打扮了一番去见交友俱乐部的男生,她就是向着成人世界迈出的仪式性一步,他们见面,他们坐火车,他们一起去了男生家里,甚至男生还帮她刷牙,但是迈进成人世界的第一步就是一个被扭曲的世界:男生已经结婚,妻子突然提前回家;男人对富士的“照顾”是不是一种娈童行为?所谓交友是不是成人世界的骗局?当她逃离了这一切,也意味着她无法真正走入复杂、多变的成人世界,当然更不会拥有那些和为什么有关的所有答案,逃离是一种退出,退出是一种离开,离开成人世界,离开已知世界。也许对于富士来说,世界就是遥望着夕阳陷于莫名的沉思,就是在父亲的病房外挂着布条看风可能的形状,就是一个人默默走在路上看眼前经过的一切,就是在父亲消失之后不哭不闹的沉默,甚至就是学着马叫在赛马场上和白马的感应——动物世界对她来说也是未知,但是马的嘶鸣、马的绘画、马的奔跑所构成的动物世界无限接近自己。

莫名的沉思,可能的形状,默默地看见,富士就是活着一种不可抵达已知的未知状态中,或者叫孤独,或者叫哀伤,或者叫无奈,或者还有好奇心,还有恐惧,还有喜悦,但是都在一种淡淡的“印象”之中,向着成人世界却不想迈进去,想要答案却以想象的方式得到,这就是早川千绘提供的印象式“雷诺阿”,在孩子和成人单薄的分界线上她是她自己,未知的自己,混沌的自己,莫名的自己,超越了现实的自己。而当早川千绘在2025年拍摄了1987年夏天的11岁少女,另一个“为什么”就是:为什么要回到少女的未知状态?这是一个日本处在经济泡沫的时期,这是人们沉醉奢华生活的时代,这是弥漫着空虚感的过去,“我希望能在这个充斥着享乐主义与空虚感的社会图景之下,描绘一个家庭的个体故事,并展现人类个体在渺小与脆弱中依然保有的那份珍贵人性。”这就是“为什么”背后的答案,当早川千绘在2025年回望1980年代,意味着从已知退回到了未知,从现在重回了过去,她所寻找的正是那个被遗落的“珍贵人性”,宛如一幅画作,挂在不提供准确、唯一答案的墙上。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338]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