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0《大自然对你说了什么》:我做了一首诗

依然是不紧不慢的节奏,依然是絮絮叨叨的对话,依然是平铺直叙的叙事,依然是“废料”铺陈的情节,也依然是诗歌、吉他、美酒和用餐构成的故事,《大自然对你说了什么》也依然是一部洪常秀忠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但是在这种不紧不慢中,却出现了节奏突然发生改变的转折点,这两个转折点推动了情节的展开,呼应了主题,更重要的是,转折所具有的“爆发性”破坏构成了“大自然对你说了什么”的答案。
“大自然对你说了什么”,就意味着当你面对大自然的时候,感受到了什么,启悟了什么,解开了什么?大自然是一种不被人左右的“自然”存在,但是当人面对它,实际上它又被人投射了一些东西,甚至它变成了一种不再是纯粹的存在,而反过来,人又被大自然所左右,那些内心隐秘的东西都被呈现为“去蔽”的状态。东华和俊熙是交往了三年的情侣,当东华把俊熙从东京送到父母家,大自然就在他面前展开了,这是父亲亲自设计的家,坐落在一个山丘上,那里有通向山顶的小路,有成荫的大树,有遥望落日的长椅,也有自然状态生长的鸡,当东华进入这个世界,他立即被这里的一切吸引。按照俊熙的说法,父亲之所以要大动干戈投入精力建造这个家,是为了她奶奶,父亲就是想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天伦之乐,这就是所谓的孝心,东华在赞叹景色的同时,也为俊熙父亲的孝心所折服,“为什么孝心深得可以改变一座山?”
自然景观是美的,俊熙父亲的孝心是感人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家所具有的“自然”特质,这就是纯粹的爱,而俊熙父亲对东华也说,他对母亲有着纯粹的爱,对女儿也同样是无私的付出,更为感动的东华也说俊熙是“天使”,和她交往三年感受到了这份纯粹的爱,所以他会更加爱她。自然已经从景观转向了爱,之后俊熙和东华带着有抑郁倾向的姐姐能熙一起外出去吃中饭,第一次见东华的能熙也非常认可东华,他们也谈到了俊熙和东华之间的感情。吃好饭之后他们又去了神勒寺周边散步,看到了没有留下名字的佛塔,看到了寺庙里的大树,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第一个矛盾出现了。当做在大树底下,喜欢写诗的东华对俊熙说自己想象着当第一颗新芽从地底下钻出来,然后变成大树,经历了多少,“人有时候连自己是什么也不知道,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深切感受这一切。”东华似乎在以一个诗人的方式理解这棵树,理解大自然,他称之为一种神秘,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只能说“不知道”,但是一向很少表达观点的俊熙似乎不同意他的说法,甚至有点不高兴,“不知道是不是更像是你在逃避?”
| 导演: 洪常秀 |
从俊熙领他去家里见了父亲,到三个人外出吃饭散步,俊熙和东华之间的爱情看上去虽然不温不火,但是俊熙对他的爱满溢在那里,同样东华对这个形容为天使的女友,也是赞叹有加,可以说,这样一种相处的方式就是自然状态,但是当谈到这个对于大自然“不知道”的态度,却引起了两人的矛盾,但是即使是矛盾,也马上平息了。但是之后一家人坐着喝酒吃饭时,矛盾第二次爆发就变得不可收拾。俊熙的母亲回来了,她下厨做了参鸡汤,五个人开始用餐,开始喝酒,开始聊天,他们说到了写诗,因为俊熙的母亲也写诗,还有不少诗作发表在刊物上,家里装饰的也是她写的诗。东华在赞叹她写的诗之后,自己也应邀背诵了自己写的诗:“在夜里,一朵花开了,它若盛开,就会变得明亮,我便不再害怕……”——的确这诗写得并不怎么样。在背诗的时候,东华情绪有些高涨,大约是喝了酒的缘故,但是还能控制住。而当能熙一再说起东华的父亲作为有名的律师,“你身后有父亲”这句话成为了东华情绪失控的导火索,他立即对能熙发怒,认为能熙几次提到自己身后有父亲伤了自己的自尊心,最后达到愤怒顶点的一句话是:“你知道他是怎样的人?”
这句话将矛盾变成了愤怒,之前所有铺垫的情绪都不复存在,俊熙说他酒喝多了,东华还在强调自己没有喝多,俊熙的父亲也说了一句:“你为什么不承认喝多了?”俊熙将他扶到了床上。第一次俊熙对他的“不知道”提出了质疑,认为他是在逃避,而第二次东华自己暴露了内心的软弱,正因为和父亲关系让他不堪回首,当能熙一次次触及到他的敏感点,于是再喝了酒之后再也无法压制住,这一种爆发到底意味着什么?东华处处强调自己的独立,自己的勤奋,自己过自在的生活,就是因为不想活在父亲的名气里,更不想从他那里得到金钱的资助,所以他在婚礼会馆做兼职,所以他还开着一辆旧车,所以他坚持说物质并不重要,但是过分强调自己的独立、勤奋和自在的生活,是不是就像俊熙对他的质疑,这就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无从知道东华和父亲之间有怎样的不合甚至隔阂,但是他极为敏感地处理父子关系,当话题被别人提及以致最后怒言相斥,的确变成了一种失态,而且是在初次见岳父母的情况下,是在面对抑郁状态的能熙。

《大自然对你说了什么》电影海报
愤怒和醉酒的失态,是无法逃避之后的极端表现,无论是逃避还是失态,其实都是对自然的一种违背,而在山上赞叹俊熙的父亲孝心,在树下给奶奶祭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东华面对父子紧张关系的一种转移,这是他无法化解也不想去化解的矛盾,最终的爆发就是他自我扭曲的表现。在东华休息之后,俊熙的父母在一起说到了他,也提供了对东华性格的一种解读,母亲说他当不了真正的诗人,没有天赋,只是活在书本里,父亲赞同母亲的说法,说他被文字困住了,而且性格根本改不了,他只是一个看上去像理想主义者的无用的人,而说到他的父亲律师,说他吃了很多苦,能有现在的地位,的确不简单。母亲说他活在书本里,父亲说他被表象困住了,实际上就是同样的意思,那就是远离了纯粹,远离了自然。东华说自己爱写诗,在参观神勒寺的时候他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在山上看风景的时候也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在遥望远处的江面是也在写着什么,这的确是一个写诗的诗人,那么被文字困住的他是不是不是在写诗而是在作诗?一种在神秘和感受层面上强求诗歌意境的作诗,变得人为化,而父亲说他的胡子具有诗人气质,东华也会戴上眼镜消除模糊感,或者在俊熙的父亲面前做出会爱她一辈子的承诺,是不是也像作诗一样,并不是真正自然的体现?
胡子、眼镜、诗歌的表象,独立、勤奋和自在的追求,在自然面前都变成了一种刻意为之的自我证明,大自然对你说了什么,就反过来变成了我对大自然说了什么的强制介入式回应,所以这就是逃避之后的自我束缚。但是在电影最后,洪常秀似乎完成了一种对自然的回归,东华在酒后醒来,走出屋子,用手机上的手电筒照着盛开的花,然后躺在看日落和月亮的长凳,在宁静的夜色中走近了自然,而不小心摔了一跤,手臂擦伤看上去也像是自然对他的惩罚,当第二天告别俊熙离开,路上又遇到了旧车抛锚,他只好打电话求援,在等待救援过程中,他坐在车上对自己说了一句话:“我看还是把车卖了吧。”在最后一个镜头呈现为对东华虚像中时,洪常秀也为一个背对大自然的理想主义者、逃避主义者和作诗的诗人指出了重返自然的机会。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936]
下一篇:没有了,返回『读·者』 @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