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9《灵魂论及其他》:生物生存的原理

20231229-0.png

但眼睛是视觉的物质,倘失其视觉,这就不成其为眼睛了;如果你仍然称它眼睛,这就类同于一石眼睛或一画眼睛了。
  ——《卷二·章一》

眼睛能看,并且能看见,当眼睛看见世间万物,它就具有了视觉功能,而视觉功能是和视觉器官连接在一起的,如果只是一双眼睛而没有视觉功能,那么,眼睛的意义也就变成了一种纯粹物质性的存在,它无法看见,无法识别,或者就和石头上刻着的眼睛、画布上画着的眼睛一样,只是作为物质的眼睛的存在。以眼睛为喻,亚里士多德将“眼睛”的存在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作为感觉器官的材料存在,另一部分则是具有视觉功能的实现,感觉器官和视觉功能需统筹在一起,连接在一起,才能命名“眼睛”,才能使眼睛真正具有眼睛的意义。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就是将眼睛看做是一种有机体,当这一有机体既需要视觉功能的存在,又必须以物质材料保证,也就具有了“物身与灵魂的合一”,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定义是:“灵魂是具有诸官能的自然物体的原始实现”,这是一个对于灵魂的通用定义,这是亚里士多德对灵魂阐述的最大贡献,提出了可以普遍适用于一切动物的定义,当眼睛的视觉功能看做是灵魂,把眼睛的物质材料看成是物身,两者的合一就是生物作为有机体的表现,在这里一方面,亚里士多德把灵魂看做是“活的自然事物”具有的特性,尤其是具有的视觉功能就是灵魂特有的,是有机体生物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标志;另一方面,物身与灵魂的合一,一个是构造,一个则是实现,“灵魂是具有诸官能的自然物体的原始实现”这一定义就是对这种合一的表达,而且这一应用于部分构造的实现者,也可应用于整个生物体上,最重要的,物身的作用是寓有灵魂、保持灵魂,物身是具有灵魂的物身,“种籽与果实就是这样的潜在地活着的物身。”

对灵魂的定义以及阐述灵魂和物身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是建立在生物这一基础之上的,或者说,灵魂就是生命,他自己认为这一研究是“学术上的首要功夫”,而在自然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对于“生命”这一重大问题的探究也启开了先河。他认为“所有一切知识都是美妙而可尊敬的”,而生命相关的知识,更为美妙和可尊敬,因为灵魂是“动物生存的原理”,这一论题的研究,相当于在探寻“真理总体”,也就是普遍真理,尤其对自然的认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灵魂看做是对生物、动物以及自然的认识,将灵魂的研究看做是对普遍真理的寻找,亚里士多德无疑是站在自然哲学的高度,比起贤者们对灵魂的各种定义,他的这一见解无疑将虚无缥缈甚至神秘的灵魂变成一种实是的存在。

灵魂到底是什么?这也是亚里士多德发出的疑问:灵魂是“某一个体”而具有“现实存在”吗?它是“如此如此”还是“那么大小”?它是一个“潜在事物”还是一个实现了的事物?当感受发生时,诸感受联结于内在的灵魂?还是某一感受专属于灵魂自体?对于这些疑问,他考察了先贤们对于灵魂的阐述,德谟克利特的观点认为,灵魂以其运动性能传授于诸生物,所以呼吸是生命最基本的条件;毕达哥拉斯学派中有人认为灵魂就是空中的微尘,还有人认为,促使这些小粒活动的才是灵魂;恩贝杜克里认为灵魂是由诸元素合成,每一元素都被认为是一种灵魂;柏拉图在《蒂迈欧》一篇中也认为诸元素创造了灵魂,他提出了“同类认识同类”的观点,万物就是由这些原始物质聚合而发生,这就是我们缩减到的物质世界;赫拉克利特称灵魂为“第一原理”,灵魂形成了事物,灵魂是非物性的,处于流动状态……

编号:B31·2231021·2014
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著
出版: 商务印书馆
版本:1999年01月第1版
定价:69.00元当当34.50元
ISBN:9787100010924
页数:479页

种种对于灵魂的观点,似乎并没有普遍适用于生物的定义,所以亚里士多德先要确定的是:什么才是灵魂最不可缺少的,也就是灵魂的本性是什么?他从诸家的观点出发,认为物之具有灵魂者,区别于不具灵魂者,有两个本质的特点,那就是运动与感觉。从这两个属于灵魂的特点出发,亚里士多德分析了灵魂的运动和灵魂具有的感觉。灵魂的运动,或者表现为移动位置,或者是变换形态,或者是衰坏和生长,那么,灵魂的运动是自性具有动能的运动还是被运动着的运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一物为外物所动,那么这种运动必是偶然的,显然灵魂并不是如此,灵魂是自性而有动能的事物,驱使灵魂运动的是意愿或思想机能,而运动的表现形式便是身体,所以,“每一门工艺,各应用其专属的工具,每一灵魂,各属有其相应的躯体。”所以灵魂必须寓居在躯体里,那些说灵魂能在空间运动的,当然就是一种谬误。另外,物身和灵魂的合一,是形式与物质的结合,物身不是灵魂的实现,而是灵魂是某个躯体的实现,而且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不是物身,又不能离物身而独立存在,也驳斥了认为灵魂可以独立存在的谬论;第三,先贤们所设想,可以把灵魂配给给任何物身,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也是错误的,“任何偶然的事物是不能闯入另一偶然事物的。”

回到灵魂是生物体的固有属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当我们说它是一个有生命物的时候,它可能具备的是运动、感觉,还有理性或心识,所以生物界灵魂的机能分为三级:一是和运动有关的“营养与蕃殖”,即进食、衰坏和生长等机能,这是属于植物的灵魂表现;二是皆具营养和感觉的机能,这是动物的灵魂表现;三是全备营养、感觉和理知机能,这就是属于他人类的灵魂,三级灵魂的机能对应于生物级别,这是关于灵魂的共通定义之外,属于不同生物的灵魂定义。分析灵魂的营养机能,它包括蕃殖与进食,亚里士多德认为,“营养机能就是诸机能中最为原始而合乎自然的,是最完善的。”从这一点出发,他得出了结论:“灵魂是有生命物体之因与原”,即灵魂是生物的第一原理:生物的存在就在于有生命,灵魂就是生命的原因和原理,也就是说,灵魂是生物的本体,这本体便是一切事物所存在的原因;灵魂同时作为生物潜在生命的实现,也是生物本体的实是公式;灵魂作为生物的极因,即目的,也是明显的,而且也符合自然;一切自然物体都是灵魂的工具,也就是说,它们都是“为了灵魂”而存在,而活着;灵魂也是引发运动的起因,所以没有灵魂就没有感觉,没有灵魂也不会进食和生长,当然也不会死亡,所以也不会有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讲,营养机能和灵魂相关联而不是因为它的偶然属性,它凸显的就是生命。

分析感觉机能,亚里士多德一开始就抛出这样的观点:“起感而成觉的机能不是现实的,只是潜存的。”感觉机能从“父亲”开始变化,然后子体具备“知识”和“感觉”,从而在实际的感觉和知识机能的运用中建立相应关系,所以感觉器官和所能感应的可感觉物之间就需要建立关系,“每种感觉由是而成立为各个‘实是’,这就是感觉的本性。”从视觉、痛觉、嗅觉和触觉等感觉机能分析之后,亚里士多德对“感觉”下了普遍的论断:感觉就是除外可感觉物的“物质”而接受其“形式”,感觉器官和感觉机能是相连共在的,可感觉物的活动和感觉机能的活动结合才能现实地成为感觉,感觉机能于其所感觉者,也是自觉的。

在营养机能和感觉机能之外,灵魂的另一项重要的机能就是理知机能,它是思想,是审辩,是知识,是观念,而这就是属于人类的灵魂属性。分析理知机能,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的作用于认识与思想的部分,就像感觉机能之于可感物一样,思想机能也必须有可理知物,但是他提出其中的理念却是可分离的:当理知完成了一切理知的题目之后,就像一位博学多识的人,自谓有所领会了,便可以操持其自己的思想机能——理知不属于思想客体,但是思想客体却属于理知。在分析了营养机能、感觉机能和理知机能之后,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统概了“全宇宙的”,它包括一切感觉事物和一切思想事物,感觉事物相关于感觉,思想事物则为知识,“在灵魂的内部,知识机能和感觉机能,潜在地就得是各与相符的客体,知识合于可识知物,感觉合于可感觉物。”

对于生物灵魂的属性分析,在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诸短篇》中还得到了更详细的分析,他讨论的是“几乎是所有一切生物所通有的”,它们是感觉、记忆、情思、贪欲、快乐和痛苦,亚里士多德提炼出四个配对,即醒与睡、青年与老年,吸气与呼气以及生与死,这些都是从感觉出发的机能,“有上举各端,都由感觉引起,或与感觉相交会;又有些是;感觉的属性(受到感觉的影响),另些则是感觉的正常作用;又,有些是旨在卫护并保全生命,而另些乃欲褫夺动物的生机而致之于灭亡。”亚里士多德详细分析了诸感觉,并且考虑了感觉的本性:什么是色?什么是声?什么是味?这本身就是超越感觉而对感觉本体做出研究;对于记忆和回忆的阐述,他认为记忆不是感觉也不是概念,而是被引起的境界或情景,涉及的是过去,它所关涉的灵魂部分和臆想所关涉的部分一样,“实际就只是对于一个其自体不是现实存在的形象(肖像)的反复思念。”而回忆是一种连续的刺激,它则属于人的灵魂,“除了人类以外,所称为动物者,谁都不能作回忆。这因为回忆包涵有一个论理(推比)过程;当其人从事回忆之时,他凝想于以往曾见到或听到,或接触到这么些事物(事情),这是一个追索的过程。”睡与醒这一对对反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睡眠是感觉机能的休止或束缚,而醒来则是束缚的解放或消除,除了植物外,所有动物都有睡和醒;深化到梦,亚里士多德认为,做梦不是灵魂形成的意念部分,也不属于理性的思考部分,它是属于感觉机能的活动,是外来客体留下的印象,印象久留在感官之内——亚里士多德还说到了“梦占”,他认为,把梦看做是预兆,并不能轻信,“所以许多的梦境,随后都是不验的;因为偶合的事,不能期其必至,即便求其约略地(大多数)有所应验,也还是不可能的。”对于生命体的生死,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和自然性能的湿性和热性有关,当生物体进入老年之后,“既冷且干”便转成了一个死体,从这个观点出发,为什么一些大型生物会比较长寿,因为他们涵存着较多的水湿。另外,亚里士多德将躯体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吸收食料的,第二部分是排泄的,第三部分在它们中间,就是灵魂营养机能所在,这是一种生物的合理安排,既可感知两端的感觉,又能储存热量,“倘动物而谋求持续地生存,它必须保持其热量,若要保全热量,这就必须冷却全身领要部分的原热。”

《自然诸短篇》也是亚里士多德将灵魂作为自然哲学的一部分而作的分析,他将生物看成活物而理解灵魂的属性,“物身与灵魂的合一”也是亚里士多德“心理学”体系的一个贡献,而当灵魂和物身结合成为有生命的活动物,在营养和蕃殖、感觉和运动以及精神和理知的灵魂三级中,心理学体系也综结为“动物与人类生理-心理的比较研究”,也开创了自然哲学的另一段历史。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4290]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