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6《资治通鉴(十三)》:治军必本于礼
《资治通鉴》第十三册记载了《唐纪二十四》至《唐纪三十八》的历史事件,即起于公元705年乙巳二月,尽于公元763年癸卯六月。
【社稷不坠于地】
神龙元年二月甲寅,复国号曰唐,“郊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皆如永淳以前故事。”十一月壬寅,武则天驾崩与上阳宫,年八十二,她留下遗命:“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亲属皆赦之。”
恢复国号,去除帝号,一代女皇武则天落幕,但是大唐的红妆时代还远未结束。在她身后还有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在皇帝身边成为武则天之后又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后;她想要的不只是区区一个皇后,更想要仿效武则天登基为帝;不仅自己要成为女皇,还想让女儿做皇太女……她就是武则天的儿媳,唐中宗李显的皇后,安乐公主的母亲韦氏。景龙四年六月壬午日,韦氏与散骑常侍马秦客、光禄少卿杨均以及安乐公主密谋,“于饼恢中进毒”,唐中宗在神龙殿驾崩,两天后,韦氏将唐中宗的灵柩迁到太极殿,并召集文武百官韦中宗发丧,自己则临朝摄政,大赦天下,并改年号为唐隆,丁亥日,年仅16岁的殇帝即位。
韦氏取得了临朝听政的权力,但是这不是她的最终目的,当时的宗楚客伙同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以及韦氏集团的其他成员,一同劝说韦氏沿用武则天的惯例登基称帝,当时守卫宫城的南北亲军以及地位重要的尚书省诸司,都已经被韦氏子弟所控制,他们大量网罗党羽,在朝廷内外互相勾结。宗楚客又秘密地上书皇太后韦氏,引证图谶来说明韦氏理当取代大唐朝而君临天下。韦氏的阴谋无疑是司马昭之心,此时相王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此前已被免去了职务,听说韦氏专权后,在京师私下招集智勇双全之士,一心想匡复大唐社稷,他和太平公主及其子卫尉卿薛崇昧、西京苑总监赣县人锺绍京、尚衣奉御王崇晔、前任朝邑尉刘幽求、利仁府折冲麻嗣宗等人策划先行举兵发难,铲除韦氏集团。
六月庚子申时,李隆基身穿便服与刘幽求进入禁苑之中,到锺绍京的住所去找他。此时锺绍京已有后悔之意,便想将李隆基拒之门外,他的妻子许氏对他说:“为了国家大事而不计个人安危的人必得神助,再说你平常就一直与他们共同谋划这件事,现在即使你不去亲自参加,又哪里能够脱得了干系呢!”锺绍京听完后赶忙开门出来向李隆基行礼参拜,李隆基拉着他的手与他对面相坐。后来左右羽林军将士驻扎在玄武门,等到夜色降临之际,葛福顺和李仙凫都来到李隆基处,请他颁发起事的标志并下达命令。当夜,李隆基率兵进入宫内,韦后疑惧之下逃入飞骑营中,有一个飞骑兵将韦后斩首,并将其首级献给李隆基,安乐公主正在对着镜子画眉时被士兵斩杀。在李隆基率军进入宫中时,上官昭容率领宫人手执灯笼迎接,并把她起草的中宗遗诏底稿拿给刘幽求看。刘幽求为她向李隆基求情,李隆基没有答应,下令将上官昭容在旗下斩首。
辛巳日,李隆基终于出工拜见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他为自己起事之前没有告知相王二谢罪,相王抱住李隆基哭泣着说:“社稷宗庙不坠于地,汝之力也!”此后,睿宗即位,御承天门,赦天下。
【靡不有初】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氏集团,使得“社稷宗庙不坠于地”,先天元年八月庚子,玄宗即位,尊睿宗为太上皇。唐玄宗在位期间,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景位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也列举了唐明皇在治理国家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开元二年,唐玄宗认为社会风俗日益奢侈腐化,于是颁布制命:“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戊戌日有发布诏命:“百官所服带及酒器、马衔、镫,三品以上,听饰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银,自馀皆禁之。妇人服饰从其夫、子。其旧成锦绣,听染为皂。自今天下更毋得采珠玉,织锦绣等物,违者杖一百,工人减一等。”他还下令裁撤了东西两京的织锦坊。可以说,唐玄宗的这些举措就是为了刹住奢靡之风,从宫中到百官,率先垂范。
但是司马光用微言来解说大义,唐玄宗在即位之初厉行节约,但是晚年的时候还是不免于因奢侈腐化导致朝廷腐化,“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引用《诗经》上的那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司马光认为奢靡之风并不易于防范,而唐玄宗晚年不保也是自己不谨慎所致。同年八月乙酉,太子宾客薛谦光向玄宗进献了武则天时制定的《豫州鼎铭》,并说铭文的最后一句是:“上玄降鉴,方建隆基。”薛谦光认为,这是玄宗受命于天的符兆,姚崇为此还上表唐玄宗表示祝贺,并请求玄宗下诏将这段铭文向史官宣示,颁告中外。对此司马光评论说:“采偶然之文以为符命,小臣之谄也;而宰相因而实之,是侮其君也。”只不过是阿谀奉承而已,而以唐明皇的圣明,姚崇的贤德,怎么会出现这种欺罔上天、亵渎君主的事?一句“岂不惜哉!”表达了司马光的不解。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开元十四年。当时的黑水靺鞨派使节到长安求见唐玄宗,唐玄宗将黑水靺鞨国设置为黑水州,仍派长史镇守这个地区。但是渤海靺鞨王大武艺对黑水靺鞨做法提出了异议,因为黑水靺鞨前往唐朝必须经过渤海靺鞨之地,所以他担心黑水靺鞨会和唐朝一起谋划从而腹背夹攻自己。大武艺于是派他的弟弟大门艺和舅父任雅进攻黑水靺鞨,大门艺曾经在唐朝做过质子,他劝说大武艺,认为唐朝是个强大的国家,与唐朝结怨就可能招来亡国之祸。但是大武艺没有听从他的话,大门艺已经出兵但还时送书信劝谏大武艺,大武艺勃然大怒,派堂兄大壹夏代替大门艺率领军队,并召大门艺回去,想杀死他,大门艺便投奔了唐朝。唐玄宗任命他为左骁卫将军,大武艺派使节上表列数大门艺的罪状,请唐玄宗杀了他。唐玄宗派人对大武艺说大门艺已经被流放到了岭南,知道这是一场骗局的大武艺还是坚决要求唐玄宗杀了大门艺。而唐玄宗认为是鸿胪少卿李道邃和源复没能监督好所属官员,导致有关大门艺的情况泄漏出去,把他们都降了职,又派大门艺暂时到岭南去,以便敷衍大武艺。
对此,司马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帝王所以服四夷,“威信而已”,大门艺因为忠诚而被治罪,只好归附大唐,唐玄宗应该做的事是明察事情的曲直,赏门艺而罚武艺,这才是为政之体,即使对大武艺不能讨伐,也应当严正地告诉大门艺无罪,而现在,唐玄宗的做法显然有失偏颇,“威不能服武艺,恩不能庇门艺,顾效小人为欺诳之语以取困于小国,乃罪鸿胪之漏泄,不亦可羞哉!”开元十九年三月,唐玄宗下令两京诸州各置太公庙,“以张良配享,选古名将,以备十哲,以二、八月上戊致祭,如孔子礼。”司马光的看法是,“经纬天地之谓文,戡定祸乱之谓武”,自古文武兼备而称为圣人,两者不兼而成“十哲”,“未之有也。”他认为,如果君子有勇无义那么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成为强盗,从孙武、吴起以来,都是以勇力取胜,都把狡猾奸诈之术看作高明,“岂足以数于圣贤之门而谓之武哉!”而且还无中生有将这些人凑成十位贤者,“使太公有神,必羞与之词食矣。”
【终成其乱】
开创了盛世之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了,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他还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由盛转衰埋下伏笔。
安禄山首次出场在《唐纪三十》,开元二十四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派遣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讨伐反叛的奚与契丹,安禄山逞勇恃强,冒险轻敌,打了败仗。四月辛亥,张守珪上奏请求杀了安禄山,安禄山在临刑前大喊:“张大夫你难道不想消灭奚与契丹吗?为何要杀掉我安禄山!”张守珪觉得安禄山骁勇善战,于是爱其才的他将安禄山送往京师,对此张九龄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既然张守珪已经下了军令就不该让安禄山免死。但是唐玄宗对安禄山也颇有好感,他只是下令免去了官职,张九龄坚持认为,安禄山违令败军,按照法律不可不杀,而且张九龄也看出了安禄山有反相,对此,唐玄宗不予理会,“你不要像晋朝王夷甫看石勒那样看安禄山,枉害了忠良之士。”
《资治通鉴》对安禄山的介绍是:“安禄山者,本营州杂胡,初名阿荦山。其母,巫也;父死,母携之再适突厥安延偃。会其部落破散,与延偃兄子思顺俱逃来,故冒姓安氏,名禄山。”后来安禄山做了平路兵马使,“倾巧,善事人,人多誉之。”唐玄宗的人到了平卢,安禄山就用重金售卖他们,“由是上益以为贤”。八月乙未,唐玄宗任命安禄山为营州都督,兼平卢军使,两蕃、勃海、黑水四府经略使;天宝三年三月,又任命安禄山兼任范阳节度使,礼部尚书席建侯为河北黜陟使,称赞安禄山公正无私,李林甫、裴宽也都顺旨意称颂安禄山,席建侯、李林甫和裴宽都是玄宗所信任的臣子,于是安禄山愈加受到玄宗的宠信,其地位稳固不可动摇;天宝六年正月戊寅,以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御史大夫;天宝七年六月,赐安禄山铁券;天宝九年五月乙卯,又赐安禄山爵东平郡王,这是唐朝对将帅首次封王。
而另一方面,唐玄宗的昏庸体现在对杨国忠的信任上,在赐安禄山铁券的同时,当时的度支郎中兼侍御史杨国忠“善窥上意所爱恶而迎之”,以聚敛骤迁,岁中领十五馀使,甲辰,迁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恩幸日隆。对此,《资治通鉴》引用苏冕的评论,“设官分职,各有司存。政有恒而易守,事归本而难失,经远之理,舍此奚据!”但是奸臣虚夸财利以求恩宠,皇上则多立使职以示宠爱,这就造成了皇帝心意放荡而奢侈,皇帝和各级官吏尸位素餐而不负责。从唐朝来看,“宇文融首唱其端,杨慎矜、王铁继遵其轨,杨国忠终成其乱。”所以在治理中孔子的话是一个警示:“宁有盗臣而无聚敛之臣。”而现在唐朝并没有吸取前车之鉴,致使最后引发了国乱,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也正由此而引发,“前车既覆后辙未改,求达化本,不亦难乎!”
不过,唐玄宗最后还是认识到了安禄山的罪状,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安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十二月壬辰,唐玄宗颁下制书腰亲自率兵征讨安禄山,命令朔方、河西、陇右的镇兵除留守城堡以外,全部开赴行营,并命令各镇节度使亲自率领,限二十天内全部到齐。
【马嵬坡】
唐玄宗初识杨贵妃在天宝三载,起初武惠妃死后,玄宗怀念不已,虽然后宫中有宫女数千,但没有称心如意的。后来有人说起狩王李瑁的妃子杨氏美貌绝世,唐玄宗见了十分喜欢,“乃令妃自以其意乞为女官,号太真”,还让李瑁娶了左卫郎将韦昭训的女儿为妃子。唐玄宗把杨贵妃接入宫中,“太真肌态丰艳,晓音律,性警颖,善承迎上意,不期岁,宠遇如惠妃,宫中号曰‘娘子’,凡仪体皆如皇后。”天宝四年,册立杨太真伪贵妃,“及贵妃三姊,皆赐第京师,宠贵赫然。”唐玄宗和杨贵妃开始了奢靡生活,“杨贵妃方有宠,每乘马则高力士执辔授鞭,织绣之工专供贵妃院者七百人,中外争献器服珍玩。”对于“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记载是:“妃欲得生荔支,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定,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也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载,叛军占领东都洛阳,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到马嵬坡。“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便是杨国忠,便让东宫宦官李辅国转告太子,太子犹豫不决,这时吐蕃使节等人拦住了杨国忠的马,士兵们大喊:“国忠与胡虏谋反!”有人射中了杨国忠坐骑的马鞍,杨国忠急忙逃命,到马嵬坡西门,被士兵追赶上并被杀死,杨国忠的尸体被肢解,头颅还挂在西门外示众,后来杨国忠的儿子、韩国夫人、泰国夫人都被杀死。
而对于杨贵妃,士兵们也要求处死,唐玄宗无奈只能命令高力士将杨贵妃引到佛堂内,用绳子勒死了她,然后把尸体抬到驿站之中,召陈玄礼等人入驿站察看,最后叩头谢罪。对于马嵬坡的这一乱局,司马光发表了看法,“圣人以道德为丽,仁义为乐;故虽茅茨土阶,恶衣菲食,不耻其陋,惟恐奉养之过以劳民费财。”他认为唐明皇自以为天下太平,并且“自谓帝王富贵皆不我如”,但是他不知道大盗在旁,不知道有人觊觎王座已久,最后落得仓皇出逃、生民涂炭的下场,“乃知人君崇华靡以示人,适足为大盗之招也。”回到曾经的警示,奢靡之风最后招来的必定是强盗啊。
【制礼治之】
唐肃宗统治期间的一件事,让司马光大发议论。《唐纪三十六》记载了平卢节度使王玄志故去之后,肃宗派宦官去安抚将士,并查看军中将士立节度使的意愿,当时的高丽人裨将李怀玉杀了王玄志的儿子,推立侯希逸为平卢军使——侯希逸的母亲就是李怀玉的姑母,当李怀玉推他为节度使,朝廷竟然同意了,而这也改变了唐制,节度使由军中将士自行废立由此开始。
司马光对于这一不合理制度的出现进行了批评,“夫民生有欲,无主则乱。是故圣人制礼以治之。”圣人制礼以治理国家,而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就是维护礼制的重要性,礼制是什么?那就是“尊卑有分,大小有伦”,“若纲条之相维,臂指之相使,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作为君主需要控制臣民,因为他们拥有治理的八权,“苟或舍之,则彼此之势均,何以使其下哉!”而肃宗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他正逢唐朝中期的大乱,有幸复兴,更应该端正君臣之礼,但是他在任命将帅时,不仅委派使者屈从士卒的意愿,而且不管贤能与否,都按照军中将士的要求授予军权,这不是上策而是一种姑息,甚至副将士兵杀死主帅也不被惩处,反而将主帅的职位授给他们,这样一来,君主驾驭臣下的八种权柄度不复存在,“爵禄、废置、杀生、予夺,皆不出于上而出于下,乱之生也,庸有极乎!”
这就是君主的缺席,《书》云:“远乃猷。”《诗》云:“猷之未远,是用大谏。”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帝王治理天下而一味姑息,这就使得臣下蔑视君主,一有机会就会起兵叛逆,而做君主的常常怀有畏惧之心,如果有时机也会乘其不备而屠杀之,不管是臣还是君,都争着先发制人,“如是而求天下之安,其可得乎!迹其厉阶,肇于此矣。”朝廷任命侯希逸为平卢节度使,节度使开始自行废立,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这就是最大的起因。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5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