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2问津·风情区
从酒店出发,步行几分钟就到了马可·波罗广场,广场中央的柯林斯式石柱上屹立着手持橄榄枝的和平女神,从广场这个中心点出发,东西向是自由道,南北向则是民族路;在东起五经路、西至胜利路、南起博爱道、北至建国道围拢的四方形区域内,纵横交错着进步道、民主道、民生路、光复道、光明道等多条道路。这是天津意大利风情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这片占地771亩风情区的核心,无论是被命名的马可·波罗广场,还是具有西方雕塑风格的和平女神像,都透露出浓浓的意式风情,但是这种风情的背后却是中西文化的一次交融。
1902年6月,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与新任意大利驻华公使嗄里纳签订了《天津意国租界章程合同》,划定天津意租界的范围,意大利首任驻天津领事费洛梯上尉在进行认真勘测和规划之后,利用海河清淤的废土垫平沼泽洼地,修建排水系统,兴建意大利风格的花园住宅并完善相关的服务设施,包括俱乐部、意国花园、菜市和警察局,这就是意大利风情区的雏形。在筹建意大利租界的时候,弗洛梯并没有以本国的侵略者名字命名,而是以中意两国历史有着联系的马可·波罗为名,租界广场命名为“马可·波罗广场”就是一种文化的交融。而广场中央的和平女神像,是在租界开辟之后形成的,当时的意大利雕塑家朱塞佩·博尼在意大利完成之后水运至天津,原来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而建,手持宝剑的女神恶意被叫做“胜利女神”,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时候,雕像由于遭受战火而毁,重新修建的女神不再手持宝剑而改为橄榄枝,胜利女神也变成了和平女神,表达了中意“友谊和平”的永恒主题。
马可·波罗广场与手持橄榄枝的“和平女神”,两者的命名都表达着中意之间的文化交融,但是在经历了一个世纪之后,这种交融在风情区逐渐变成游览圣地之后,似乎也在杂糅中更具了商业性的消费主义味道,所谓中西合璧,看起来变得更为开放更为多元,但是塞进去太多东西反而遗失了特色和风格。据说风情区是意大利本土之外最大的意式风格建筑群,其中有哥特、罗马、巴洛克等建筑特色,随处可见的圆拱和廊柱、高低错落的角亭、厚实的墙壁、窄小的窗口、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高大的塔楼,无不体现出古罗马中世纪的地中海建筑风格。
但是这仅仅是建筑风格上的保留,里面的消费业态完全是各式的杂糅,除了少数的意式餐饮之外,法式、美式、俄式、泰式、日式、韩式料理一字排开;而世界各地的消费品牌更是热闹登场,巴伐利亚、芭提雅、弗拉门戈的中间是“狗不理”,普拉那、威尼斯、星巴克之间插入的是“上海年代”;“五号院相声茶馆”的标牌上面站着的是卡通的蜘蛛侠,收录了中国各界名人蜡像的尔宝瑞蜡像馆外边站着的是持枪的布鲁斯·威利斯蜡像……其实,所谓“意大利风情区”也只是由历史提供的一个外壳,内中则完全是由市场决定而填入的内容,当然,作为一条休闲的风情街,也不必苛求回到历史原态,“逛吃,逛吃”也许是唯一的目的。
意式风情
中式文化
杂糅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