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2 《死亡诗社》:洞穴里的浪漫主义
当尼尔在黑夜里打开窗户,看见漫天飞舞的雪花,是不是对于封闭的一次突破?当诺克斯骑着自行车,从山坡冲向那成群飞飞鸟,是不是对于围拢的一种突围?当查理在全校师生面前,接到“上帝打来的电话”,是不是对于纪律的一场戏谑?当基汀面对被寄予厚望的孩子,打开教室后面的门,是不是对于传统的一种解放?是不是,是一种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其实在生命意义上早就写好了答案,它像一首诗,“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
但是尼尔开枪自杀了,但是查理被学校开除了,但是基汀被迫离开了孩子们。但是,是最后的结局,它以一种顽固的力量让这个“是不是”的选择题自动变成了一个否定的答案,在悲剧性的结局面前,他们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他们的突破又重新被囚禁在传统和纪律之内,就像他们抵达生命本真的浪漫主义,看上去就像是恢复死亡诗社的那个洞穴,没有人光顾,滴着水,偏僻,是黑暗、潮湿和危险的所在,但是至少有一束光照亮了他们,照亮了诗歌,照亮了青春,照亮了生命。
就像柏拉图所说的“洞穴里的影子”,它看上去是不真实的,和现实隔开了太多的距离。但是影子之存在,却都是光照之下的艺术和浪漫,那一束光出现并照亮,就是那个新来的英语老师基汀。接替退休的老教师,这是一种新生的力量,对于全美最优秀的预备学校的威尔顿预科学院来说,基汀应该完成的是一种传承的工作,传统、荣誉、纪律和优秀是学校的四大支柱,这是一百多年来形成的基础,75%的学生能够进入名牌大学,这是学校所收获的成果。当那些被父母寄予希望的孩子送到这所优秀学校的时候,他们必须牢记的是这四大支柱,并且用实际行动践行这样的传统。
| 导演: 彼得·威尔 |
![]() |
一种是在高处俯视人、压抑人的制度,一种是在最低处带着破坏性质的系统,其实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在极端的表达中都无法接近真实的生命状态,都无法看见真正明亮的东西。就是新来的基汀老师,像一束从遥远的世界里射来的光,开始照亮孩子们生命角落里被遗忘的创造力和爆发力。第一堂英语课,他就别出心裁地从前面的讲台走到后门,吹着口哨,然后把正襟危坐的孩子都从后门带到了校史陈列室,让他们站在历史照片和实物之前,然后轻声地让他们听到从深处发出来的声音,“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变得风中枯萎……”丁尼生的一句诗,是为了听见时间的声音,“听见了吗?CARPE... CARPE DIEM,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的生命超越凡俗。”
|
《死亡诗社》电影海报 |
“及时采撷你的花蕾”,这是青春的告白,这是生命的宣言,要抓住时间抵达生命的意义,那些泛黄的照片上也是孩子,也是充满激情,但是当岁月无情地改变一切,他们曾经的理想,都随着他们的肉身变成了尘下之花。这是基汀开设的生命课程第一讲,从丁尼生的浪漫主义开始,从时间深处的叹息开始,从被尘土掩盖的理想开始。很明显,基汀从一开始就不是破坏性的,“及时行乐”是为了抓住时间,抓住青春,不要浪费那些会被生命带走的理想。
这是一种建构的开始,而建构意味着解构,解构却并不是破坏,这是基汀掌握的原则,所以在第一堂关于诗歌的课上,当学生从教科书上读到关于诗歌的序言:“要完全理解诗歌,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它的格调、韵律、修辞手法,然后提出两个问题:第一,诗歌主题如何艺术地实现;第二,诗歌主题的重要性。”这是教材中教授眼中的诗歌,当基汀在黑板上画出序言中说到的横坐标、纵坐标和覆盖的面积,似乎诗歌变成了代数,变成了方程,“这些理论都是屁!”于是从解构开始,基汀大胆地叫学生们将序言撕下来,不是只撕一页,而是把全部的序言都毁掉,而且要发出清脆的声音,当有人疑虑重重不愿撕下课本的时候,基汀对他说:“撕吧,这不是圣经,你们不会被打入地狱。”
撕去的是一页纸,却也是按部就班的传统,是死气沉沉的气氛,是不敢行动的束缚,而孩子们在“船长,我的船长”的激励下,尽情地撕书,尽情地释放自己。但是撕是一种否定式的破坏,它的下一步一定是主动地创造。基汀的接下去就是让他们接近生命,接近生命的激情,接近生命的创造力,接近生命中最真实的欲望。“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于是在被撕掉的诗歌之外,他要求每个人都写诗,都读诗,“因为你的存在,你可以奉献一首诗。”这首诗是关于生命存在的,是关于自由意义的,:只有在梦中,人才是自由的。”
写诗之后,就是读诗,他要每一个人读大声读出自己的诗歌,或者是关于爱,或者是关于猫,每一种感情,每一件事物,都能发现其存在的诗意,而当诗歌抵达生命,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和大家分享,才能用冒险的方式看见自己。“我们是一群浪漫主义者。我们不仅仅是念诗,诗从我们舌间滑落,就像蜜糖。情绪高涨,女人亢奋,灵魂驰骋。”托德是敏感的,是小心的,是脆弱的,基汀把他叫上讲台,不断地刺激他,不断地鼓励他,不断地启发他,甚至让他闭上了眼睛,让自己的思绪不受羁绊地自由飞翔,终在基汀去除了那双遮挡目光的双手之后,托德在闭着眼睛的世界里富有激情地朗读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像诗歌却远超诗歌,而诗歌的意义也就在于浪漫,在于激情,在于自由。从认识诗歌,到写作诗歌,再到朗读诗歌,这是一首诗的形成过程,基汀以领路的方式让学生们进入了诗歌王国,进入了自由世界。
他让孩子们在校史陈列室里聆听死亡的低沉声音,他让学生们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一种创造;当他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读着激励自己的话而奋力射门,这变成了行动,在这样的行动中,他们被激情支配,他们感受活着的力量;当他让孩子们从坐着的课堂上站立起来,跃上那讲台的时候,“从上面看世界,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这是一种颠覆,这是一次改变,俯视的世界里仿佛让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接近上帝的人;他在学校的操场上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行走,这是为了消除“顺从的危险”,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自己的脚步。
破坏而创造,解构而重构,这便是基汀的教学实践,而他也不再单纯是一个学生,他是基汀教授,是基汀老师,也是基汀队长。在这样一种充满激情的教学中,那些学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他们开始查询基汀的相关信息,发现曾经是足球队员的他创办过死亡诗社俱乐部,所以他们的目的便是重新恢复死亡诗社,在学校之外的森林里,在森林深处的山洞里,在山洞漆黑的黑夜里,从床上爬起的孩子,从学校大门走出的孩子,从众人皆睡的夜晚寻找的孩子,终于在那个山洞里恢复了死亡诗社俱乐部,他们拿着手电筒,他们捧着诗集,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不管是自己写的诗歌,还是《诗歌五百年》里摘录的诗歌,在这个山洞的独立王国里,他们迸发出激情,他们感受到浪漫,他们品味着生命,尽管他们在山洞里也抽烟,也谈论女人,也开玩笑,但是这一个小小的王国里,他们向永不逝去的青春,向充满理想的生命致敬。
思想影响行动,行动促进思想,从这样的一个洞穴王国出发,他们把“死亡诗社”的力量变成了对于自我生命的诠释,尼尔喜欢莎士比亚的戏剧,开始走向舞台,变成了那个“帕斯”;托德克服了胆小的毛病,把家里每年送给他一模一样的生日礼物扔向了天空,“世界上第一个无人驾驶飞行的文具盒”成为他突破自己的最大胆行动;诺克斯爱上了最漂亮的女孩Chris,在聚会上抚摸了她的头发亲吻了她的前额,在被Chris的男友痛揍一顿之后,依然未改初心,终于在尼尔演出的那晚紧紧拉住了Chris的双手;查理更是彻底,竟向学校杂志投稿,希望邀请女生加入他们的失望诗社俱乐部……“然后我有了信仰/然后我有了想象/我被他们沉迷的嘲笑所感染/然后我看见刚果河/在黑土地上流过/在森林中划下一道金色的沟壑”他们在山洞里这样定义他们的生活,而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活得有意义,就是希望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但是,这一种关于生命的定义都是不受拘束的浪漫主义,当他们看见洞穴里的影子是不是也走向了自己不真实的现实?惠特曼的“船长”,丁尼生的“花蕾”,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梭罗的《瓦尔登湖》,拜伦的诗歌,这些文本建立起来的都是浪漫主义,和那些被撕掉的序言一样,浪漫主义抛弃的是现实主义,而实际上这或者是一种单一的突围,“站在世界的屋顶,喊出我们野性的咆哮!”这是基汀鼓励不敢朗读诗歌的托德而引用的话,那么谁能够站在世界的屋顶?谁能喊出野性的咆哮?仅仅是站在讲台上?仅仅是在黑暗的山洞里?而其实在他们面前的是那坚固的世界,一百多年的四大支柱如何推倒?顽固的思想如何改变?
当尼尔的父亲拒绝了他想走向舞台的梦想,当他被安排进入更牢固的军事学校,尼尔仿佛变成了这个死亡诗社的牺牲品,当那晚最精彩的戏剧落幕,却也是他人生的落幕,赤裸着上身,打开了通向寒冷外面的窗,然后毫无声息地走向楼梯,然后悄悄地拿出了父亲的枪,然后漆黑的夜里便响起了刺耳的声音。从死亡诗社开始,到死亡的夜晚结束,一扇开启的门又被关上,尼尔的父亲喊着“不”,尼尔的母亲难以悲痛,托德在死讯面前在雪中疯狂奔跑,那个山洞的光亮被熄灭了,而黑暗中再无影子——不管是不是真实,连幻觉也不复存在了。
尼尔的死,是生命遭遇的覆灭,在一百多年的传统中,有人成为告密者,有人被开除,有人成了牺牲品,而基汀也因为“滥用老师的影响力”而离开了学校,学校又恢复了秩序,又保持了传统,又变成了“地狱学校”,又稳固了它的四大支柱。但是正如尼尔的死,查理的被开除和基汀被迫离开一样,他们都是个体意义上的失败,而真正抗争的力量应该是集体性的,只有成为群体性的需求,这样的生命表白才会形成新的不可动摇的力量,所以当基汀最后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当老校长按照传统教学要学生学习被撕掉的诗歌序言的时候,托德第一个表达了不满,第一个走上了课桌,第一个俯视自己的世界,于是两个,三个,当大多数的学生走上世界的屋顶,他们汇聚成另一股力量,一股不妥协的力量,一股抗争的力量——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向死去的尼尔致意,向离开的基汀致意,那世界里仿佛又念出了关于青春、关于自由的诗篇:“及时采撷你的花蕾/旧时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天变得风中枯萎。”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5470]
思前: 《闻香识女人》:住嘴!我在黑暗里
顾后: 《八仙全传》:息虑营营,乃可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