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2问津·卫嘴子
“要听正宗天津风味相声,请来卫嘴子相声体验馆……”酒店门口的高音喇叭,不断重复着这条广告,在热闹的意大利风情区,这样高密度的声音依然带来某种好奇,尤其对初来乍到的游客来说,似乎一下子就打开了通往相声的那个入口,在周边相声馆订票无果的情况下,最终选择在这里体验天津相声。
实际上,“卫嘴子相声体验馆”具有很强的促销意识,一是它的名字。“京油子,卫嘴子”这句俗语传递的正是京津文化的不同面向,而“卫嘴子”更是对天津这座城市最形象的称呼,它在“Cross Talk”意义上还有另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哏都。不管是“卫嘴子”还是“哏都”,都是天津作为相声之都最具标识性的称呼。相声,起源于北京繁荣于天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后,许多相声艺人从北京天桥来到天津,先从撂地演出开始,逐步进入到了茶室、剧场,在四十年代达到鼎盛,所以天津在中国相声发展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溯源“卫嘴子”这一命名,完全体现了天津的平民文化:卫,当然就是指天津,由于以前天津是驻军之地,旧称“天津卫”;“九河下稍天津卫”,天津在发展中形成了发达的商埠文化和码头文化,客商往来就需要口才进行交流,交流多了便练就了嘴皮子,再加上南来的北往的客人,会聚于此,即促进了语言的丰富,也滋润了语言的表达。于是诙谐、幽默、逗笑,天津人用两张嘴皮子不断抖“包袱”,“卫嘴子”这一称呼就红遍了全国。
不仅相声,戏曲、鼓曲等各类艺术都在这里生根发芽,天津也成为了一座五方杂处的城市,相声大师马三立、侯宝林就是从天津走红的。而现在,天津有大约40多家相声演出场所,不仅有在古街的老派茶馆,也有在商场、公园的新生剧场,“卫嘴子”在意大利风情区就有两家,还有一家“五号院”相声茶馆,而在距意大利风情区不远的建国道上,就是天津“德云社”,去年六月选择在东天仙戏园旧址设立,展现出了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的交融。
“卫嘴子相声体验馆”用响当当的“卫嘴子”命名,也是对天津相声艺术的一种阐述,而它叫“体验馆”,对于外地游客来说,也契合了对相声了解的第一步:体验。选择的是晚上7点半的那场,的确,在开场时间到了之后,茶馆里也就只有十来个人,但是演出照旧,在一个半的时间里,一共有三个节目,前两个都是传统的对口相声,演员们穿着长袍马褂,手上拿着折扇,颇具老天津艺人的风采。两段相声有几个能引人发笑的包袱,但是总体上平平,有关于老北京的吆喝,有关于脑筋急转弯,很多段子从网上也听到过,创新不多;第三个节目则是魔术,几乎就是“三仙归洞”之类魔术的演绎,尽管是近距离体验了它的神奇,但并未让人眼前一亮,反倒是演员央求掌声的需求大大超过表演欲。
当然,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时代、短视频时代,相声所时可听随处可听,而来到天津,重要的是坐下来在茶馆里听几段相声,这其实不只是带着耳朵听,而是将自己放在那个位置上,真正完成一种在场的体验。
体验相声和魔术
天津德云社
津门古街体验馆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