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0《斯巴达克斯》:他只是一个自由的符号

20240830.png

电影时长197分钟,时长具有史诗电影的特质;中间还有“幕间休息”时间,更符合史诗电影的结构;宏大的场面、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是一部大制作的电影……无论是从电影投资,还是电影主题,这都够得上是一部大场面的电影,但是斯坦利·库布里克却称之为“唯一一部不是自己完全掌控的电影”,甚至还想“去作者化”——为什么库布里克并不将其看作是自己的代表作?

据说这部电影最先是由安东尼·曼导演的,但是在拍摄过程中与主演柯克·道格拉斯发生矛盾,剧组便撤掉了安东尼·曼,改由库布里克执导。这个传闻是真是假的确很难判断,但是因为柯克·道格拉斯掌握话语权而替换了导演,电影似乎有一些隐约的线索,柯克·道格拉斯扮演的是斯巴达克斯,但是从他一出场就看不出斯巴达克斯的“奴隶”身份,反而举手投足中具有贵族气质,这个从来不识字也不懂得基本知识的奴隶,在电影中无论是说话还是举止,都有一种受过教育的风范,尤其是他讲出关于奴隶的出路问题,甚至富有很强的哲理。从外形上柯克·道格拉斯不像受苦受难的奴隶,在表演中柯克·道格拉斯更是颠覆了对奴隶的认知,所以从选角上来看,这的确是电影的一个败笔。除此之外,电影中规中矩,几乎是历史著作的影像化改写,而且故事基本上沿着事件发生的先后秩序,这无疑也缺少库布里克的叙事风格。

更关键的是,几场具有历史转折的事件,却有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斯巴达克掀起奴隶反抗大旗完全出于偶然,在斗剑学校给罗马贵族科萨斯、格莱布斯表演生死决斗,斯巴达克斯被挑选出来和黑人卓霸进行生死之战,最后卓霸的三叉戟战胜了斯巴达克斯的剑,在只有一方为胜一方必死的结局面前,卓霸对准斯巴达克斯的三叉戟却没有刺向斯巴达克斯的身体,他反而将三叉戟扔向了上面观看他们表演的罗马贵族,最后取胜的卓霸被杀死,并被吊起来“直到腐烂”,正是这场对奴隶的屠杀最终点燃了怒火,在斯巴达克斯所爱的女奴薇瑞尼娅被卖给罗马贵族之后,奴隶们在斯巴达克斯的带领下开始了反抗,他们冲破了斗剑学校的铁门,杀死了守卫,扯起了奴隶反抗的大旗,卡普拉暴动便是斯巴达克斯领导奴隶起义的第一站。但是这个作为奴隶起义的导火索,却缺少必要的铺垫,斯巴达克斯而和卓霸的生死决斗是奴隶之剑的一次常规战斗,虽然生死就在这一战中,但显然斯巴达克斯比起卓霸来,更是一个遵守规则的人,如果卓霸在这场决斗中失败,斯巴达克斯一定会将他杀死,就像在他们之前的亏渴死杀死了加利诺一样,但是真正具有反抗精神的是卓霸,他转而将枪投向了把他们当做奴隶的贵族,正是这一掷是反抗精神的写照——或者看在眼里的斯巴达克斯在劫后余生中第一次知道了反抗的意义,所以他最终举起了暴动的大旗,但是如此一下子让斯巴达克斯提高了政治觉悟,又一下子成为了奴隶起义的首领,其中是不是省略了什么?

导演: 斯坦利·库布里克
编剧: 达尔顿·特朗勃 / 卡尔德·威灵汉姆
主演: 柯克·道格拉斯 / 劳伦斯·奥利弗 / 简·西蒙斯 / 查尔斯·劳顿 / 彼得·乌斯蒂诺夫
类型: 剧情 / 动作 / 传记 / 历史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60-10-07
片长: 197分钟
又名: 风云群英会(港) / 万夫莫敌(台) / 斯巴达克思

同样在表现奴隶和罗马守军的大战中,除了一开始以大场面展示了两军对垒的对立、守卫军大举进攻和努里用火攻的反击,之后又展现了两军短兵相接的残酷,但是电影马上转入了另一场景,在尸横遍野中传来孩子的哭声,这分明就是奴隶被镇压的结果,但是斯巴达克斯所领导的奴隶为什么在科萨斯的军队面前一败涂地?电影没有展示战局被扭转的原因,虽然前面提到斯巴达克斯选择攻打罗马,是因为从水路离开而奔向自由生活的计划破灭,是因为科萨斯调集了卢卡勒斯和庞贝的军队,在三支军队的夹击下斯巴达克斯陷于被动,最终全军覆没。但是却在最关键正面表现这场恶战中,这一切又被省略了,从战斗开始的自信满满到最后被屠戮的惨状,中间没有转折;罗马元老院科萨斯和奎格斯一直处在对立中,奎克斯是平民派的代表,而科萨斯是贵族派的代表,他期望的是建立更独裁的罗马帝国,但是双方一开始势均力敌到最后科萨斯完全占有主动,这个转变过程也缺少必要的交代,最后科萨斯似乎轻而易举地成为了罗马第一行政官和军团指挥。

这些关键情节的缺省,不知道是不是库布里克被动接受电影而带来的“不完整”,在这样的不完整中,斯巴达克斯也只是成为了“自由”的象征符号,整个电影就是围绕着从奴隶到自由人的抗争经过:在电影一开始的旁白中就交代了这一时代背景,“诗人赞颂说:‘众神的国度中最美好的事物便是金色的罗马’,然而正值全盛时期的罗马,正遭受致命疾病的侵袭,那就是奴隶制度。”斯巴达克斯是一个女奴所生,生下后就在利比亚矿场劳动,之后被兰托勒斯买到了斗剑学校进行训练,在训练中当女奴被安排给他们时,斯巴达克斯看着洞口顶上的守卫说:“我不是动物。”就申明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他给初次见面的薇瑞尼娅重新穿上了衣服;之后卓霸的反抗打开了斯巴达克斯追求自由的那扇门,当他领导奴隶暴动再次回到斗剑学校,在看到奴隶返身成为自由人让那些贵族表演生死格斗的时候,他反对这样的行为,然后告诉大家:“我承诺自己,假如我能活着离开这里,我宁死也不愿再看到人与人的角斗。”这是对卓霸精神的一种继承;在打败了格莱布斯的军队后,斯巴达克斯折断了他手上的权杖,然后说:“我们只属于自己的自由。”在得知薇瑞尼娅怀上了孩子,他把一切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生而自由。”而当斯巴达克斯被科萨斯击败,薇瑞尼娅对科萨斯说的是:“斯巴达克斯出生时一无所有,但现在数以千计的人为他悲伤。”从没有自由的奴隶,到领导奴隶起义的领袖,斯巴达克斯就是自由的象征,而这也是让科萨斯感到害怕的原因之一;当科萨斯最后让斯巴达克斯和安东奈斯决斗,“胜者将被钉上十字架”,斯巴达克斯选择将安东奈斯杀死,斯巴达克斯并不是要成为胜者,而是因为被钉在十字架上所受的折磨比死亡更甚,他宁愿承受这样的痛苦,而这也正是斯巴达克斯对卓霸精神的再一次实践。

《斯巴达克斯》电影海报

斯巴达克斯在囚禁中反抗,在被奴役中暴动,本来可以选择水路抵达自由之地,但是他为了能让罗马的奴隶都拥有自由的生活,转而向罗马进攻,不想正中了科萨斯的计谋,导致最后全军覆没,他们被钉在十字架上,但是“自由”在这里也变成了如基督一样的复活,奎格斯安排了薇瑞尼娅的离开,而她和斯巴达克斯的孩子已经降生,薇瑞尼娅对钉在十字架上的斯巴达克斯说:“他是自由的人。”后代已经赢得了自由,这就是斯巴达克斯在死前听到的最好消息,在薇瑞尼娅的“安心去吧,我的爱人”中死去,奴隶反抗也在这最精彩的一幕上演后落幕。而在对自由的争取中,电影中结合了斯巴达克斯和薇瑞尼娅之间的爱情,在细节中得到了表现,塑造了奴隶作为有血有肉之人的存在。

但是这中规中矩的叙事还是缺少必要的感动,斯巴达克斯作为自由的符号显得空洞,而当库布里克接手这部电影,最后完成了“唯一一部不是自己完全掌控的电影”,是不是同样是话语权旁落的一种写照?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是也是不自由的注解?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907]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