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30 《关灯以后》:恐怖是一种莫名状态
Lights Out,在豆瓣上搜索,有两个条目,一个是81分钟的长篇 ,一个是3分钟的短片,导演同为大卫·F·桑德伯格,在时间上,短片先于长篇三年,而在评分上,先期制作的小成本短片竟然达到了7.3分,超过了由泰莉莎·帕尔墨、加布里埃尔·贝特曼、亚历山大·蒂珀希亚领衔主演的同名电影的6.6分?
为什么三年之后精心打造的长篇电影会高于一个只有三分钟的简单故事?没有看过81分钟的版本,而3分钟的短片仔细看了两遍,虽然是同名电影,在情节设置上几乎没有什么异同,而出现这种短片胜于长篇的现象,或者短片在几分钟时间里营造了一种诡异气氛,简短而凝练,不蔓不枝,直抵中心。
其实,在剧情设计上,《关灯之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且被抽空了铺垫使得鬼怪的出现显得有些突兀,但是当外面大雨不断,当黑夜降临,一所房子,一个独自居住的女人便具有了某种诡异事件发生的可能。当女人洗好澡,换好衣服,结束了一天的劳作,便开始要上床休息,按照惯例来说,她会灭掉屋子里的灯,在一种黑暗中进入睡眠状态。灯是清醒状态的一种象征,关灯就意味着结束这种清醒状态,而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清醒与安睡的临界点,诡异发生了。
| 导演: 大卫·F·桑德伯格 |
![]() |
女人在关灯的刹那朝走廊后面看,忽然发现黑暗中有一个影子,一动不动立在窗前,为了确认是不是真实存在,她又开了灯,当灯光亮起,黑影不见了,只有走廊尽头那一个立着的衣架。然后再关灯,黑影又出现;再开灯,又是旁边的衣架……如此三番五次地开关,在黑暗与光明之间调换,似乎出现了某种视觉的疲劳:这也许一条劳累之后出现的幻觉。这让观众进入到习惯性思维里,但是就是在这种放松的情况下,恐怖不期而至:那黑影忽然就从静立状态变成了运动状态,而且就在女人连续不断按开关的时候,黑影已经到了跟前,而且露出吓人的面目。
这是麻木之后到来的诡异,这是适应之后的莫名出现的恐怖,在这种快速转换中,一瞬间就击中了神经。于是,女人为了保持开灯状态,用胶带纸封住了开关,然后爬上了床,而此时房间里还有一盏亮着的台灯。受到刚才的刺激,女人已经无法入睡了,她蒙着被子躲在暗处——虽然这是人们因为害怕而采取的习惯性做法,但是当躲进被子,就出现了一种张力:令人恐怖的鬼怪只出现在关灯的黑暗中,那么开灯就意味着他的消失,但是当女子躲进黑暗中,就意味着将自己藏身于鬼怪之外,黑暗对黑暗,那么,谁会出现在开灯的光明里?
|
《关灯以后》电影海报 |
其实,当女人躲进自设的黑暗世界,不是鬼怪看不见自己,而是一种欺骗式的自我保护,甚至这种自我欺骗会将人带入到更莫名、更无助的现实里:门外传来弄胶带纸的声音,接着开着的走廊灯灭了,又听到了有人上楼梯的脚步声……这一切都在房间之外的地方发生,即使没有看见所谓的鬼怪,却在那里更加恐怖地发生着,而更进一步的是,房间里的那盏台灯也开始闪动,女子伸出手,颤颤巍巍将插座调整好,台灯又正常了,但是这这不过是恐怖到来的前奏。当女子再次掀开蒙在脸上的被子,朝外张望的时候,亮着的台灯处,一个女鬼正朝着她看,于是一声尖叫中,灯终于灭了,黑暗降临,是更深的恐怖,是更莫名的夜晚。
切勿关灯、鬼关灯、关灯以后、关灯有鬼……诸多的片名,其实击中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一个人,一个夜晚,一场雨,当你处在莫名状态的时候,看见的或许是你想象的,而想象的最后在不断暗示中,仿佛变成了真实的一幕。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953]
思前: 《实体镜》:恐惧与颤栗
顾后: 《红气球》:缺席也是一种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