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6《僧侣和枪》:走在民主的单行道上

电影开头的字幕:“2006年,巨大的改变正在发生,互联网和电视进入了这个国家,而国王要赐予大家最珍贵的礼物——人民可以自由选举自己的新领袖,担人民从未接触过民主体制,现在政府需要开始对民众的民主教化工作。”电影结束后的字幕:“不丹在2008年3月24日举行了首次当选,完成了从君主制向民主体制的和平过渡,从此以后不丹对外开放,积极拥抱现代化,同时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继续寻找自己的位置。”从片头2006年开始对人民进行民主制的教化,到片尾2008年最终完成民主制选举拥抱现代化,两年时间是不丹政治体制变革的关键时期,当最终以和平过渡的方式完成了改革,“历史性时刻”无一走向了正规。

两年之间的变化当然以字幕解说的方式陈述着宏大叙事,而帕武·多杰并没有通过两年的变迁过程来表现这一宏大叙事,而是以“满月”为时间标志,讲述了从“满月前四天”到满月当日的故事,来展现民主制对于布姆唐宗乌拉格窝的乌拉镇村民的生活和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当然是一种矛盾甚至冲突,这就是片名“僧侣和枪”所构建的对立。而且帕武·多杰完全以“电影小品”的方式展现了观念冲突带来的戏剧性。它是由多条线索交织而成,而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民主选举,另一个则是枪。按照政府的统一部署,国王主动退位要在全国进行民主制选举,也就是要结束漫长的君主制历史,迎来开创性的民主制生活,乌拉镇的广播、电视上都是关于这方面的节目,但是人民并没有接触过民主制,对于其中的要义和内核也一无所知,为此,在满月那天要首先进行“模拟选举”,让人们对于选举有一个认识。

人们不知道什么是民主制,习惯了国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他们,对这次选举进行了议论,有人对选举一无所知,以为是一场“猪瘟”;在模拟选举的组织现场,前来登记的群众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工作人员普巴让大家从三种颜色所代表的政党中投票,然后高呼代表自己一方的政党,同时要以愤怒的方式针对对方政党;在深入村民家进行登记然后进行模拟选举后,竟然有95%以上的选民投票给了代表黄色的传统政党,代表工业发展的红色和代表自由、民主的蓝色几乎没有人投票,而黄色正是国王的颜色,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对西方的民主制度缺乏了解。当然关于模拟投票的故事依然是帕武·多杰对民主选举这一宏大叙事的影像化呈现,但是真正的冲突体现在“僧侣和枪”这一对关系上。

导演: 帕武·多杰
编剧: 帕武·多杰
主演: Harry Einhorn / Tandin Phubz / Tandin Wangchuk / Pema Zangmo Sherpa / Choeying Jatsho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不丹 / 中国台湾 / 法国 / 美国
语言: 英语 / 宗卡语
上映日期: 2023-09-01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不丹没有枪(台) / Once Upon a Time in Bhutan...

乌拉寺院的上师即将闭关结束,他告诉扎西自己要在月满之日举行法会,让他去找枪,从来没有见过枪的扎西领命下山去找枪;而从城市来的注册导游班吉带着美国人罗恩来到了乌拉镇,罗恩是枪支收藏者,班吉提供的信息是乌拉镇的阿布平措有一把价值连城的枪,这把枪是美国南北战争使用过的老古董,于是班吉带着罗恩驱车来到了阿布平措家里,并用7.5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这把枪,这个价格让阿布平措十分惊讶,最后以3.5万美元成交;但是当班吉和罗恩回去取钱,扎西也找到了阿布平措,虽然阿布平措欠着债需要一笔钱,但是他感恩于喇嘛,便把这支枪送给了扎西,扎西只是礼节性送给他一包槟榔;当扎西背着枪要回寺庙的时候,得知阿布平措把枪送给上师的班吉和罗恩追上了扎西,他们提出用两把新枪换扎西的这把旧枪,刚刚在电视上看到007电影的扎西选择了两把AK47,约好月满之日交易;班吉和罗恩四处联系,终于非法买来了两把AK47;而当他们在寻找枪的过程中,警察找到了班吉的妻子,说班吉和一个外国人在从事枪支交易,要找到他……于是,从一把枪引出的班吉、罗恩、扎西和警察,汇聚到了正在进行模拟选举的乌拉镇。

模拟选举的选举日正是上师下山举行法会的日子,满月之日的两场仪式被结合在一起,上师之所以要扎西找到枪,就是为了完成一件事:“让事情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扎西不知道什么是上师所说的正确的轨道,选举日和法会上的所有人也不清楚上师的想法,上师拿出那把枪,然后告诉众人,这里要建造佛塔,为了众生免于痛苦,要将象征仇恨、冲突和痛苦的东西埋进佛塔下面的基坑里,这样才能保佑众生,于是他将枪扔进了基坑,众人鼓掌欢呼,被警察找到了班吉灵机一动,也说自己带着美国朋友来这里是为了献上贡品,说着将两把AK47也扔进了基坑,枪支收藏家罗恩看着心爱的枪支被泥土埋没,心痛不已,接着警察也把手枪、孩子把玩具枪、村民把刀具也扔进了基坑,然后倒上水泥,这些象征仇恨、冲突和痛苦的东西便永远埋在了佛塔之下,满月之日也是圆满之日,和选举制度迈出的第一步一样,走向的是安康、平和与幸福的关键一步。

将两条线索结合起来,将政治和宗教结合起来,将宏大叙事和普通生活结合起来,帕武·多杰的确给这部电影注入了欢快的气息,也生动注解了观念转变的必要性。但是众多线索汇聚在一起,本来就有太多戏剧性的设计,尤其是为了主题忽略了一些逻辑,比如警察要找班吉,完全可以主动联系他,怎么还可能先去找他妻子;村民群培的妻子措姆对选举并不赞同,她却成为了模拟选举的工作人员;上师要埋葬象征仇恨、冲突和痛苦的东西,并不非要找枪,要知道在不丹这个村子找到一把枪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不是上师出难题给扎西?还好阿布平措家里有一把,而这把枪如何从美国南北战争走到了现在,而且据说还杀了很多藏人?当然,在这部电影中,最大的问题出现在对民主制的阐述和对枪的象征意义上。

《僧侣和枪》电影海报

不丹宣布进行民主制选举,把民主制看成是迈向现代化的必要之路,投票站的女工作人员不断强调这是我们走向现代化国家的必有之路,所以在电影中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民主选举等同于现代化,每个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不丹长期以来是君主制国家,选择民主制当然是慎重考虑的结果,但是在电影中,民主制就等同于现代化,甚至就等同于民主,这无疑让政治制度变得单一。所以在电影中出现的一个观念冲突在于:为了民主制必须设置代表不同利益的政党,而不同的政党之间就必然要有矛盾,这样选民投票选举才有意义,但是模拟现场不同的选民学着攻击他人,而在模拟选举之外,群培因为支持自己的叔叔廷礼而没有支持本镇的罗卓,竟然遭受了打击,他的女儿玉培因为没有橡皮擦而弄坏了书本被老师批评 ,同学则以他父亲支持别人说他是叛徒,甚至群培的丈母娘因此而生恨,骂群培没有出息。所以妻子措姆面对选举工作人员时问她选举到底为了什么?当得到选举是为了更幸福时,措姆的疑惑是:“我们现在就很幸福啊。”她说正是因为这场选举让家里乱了套,家人成了仇人,也影响了孩子,“我只想一家人在一起。”

措姆的希望是朴素的,如果民主制度为了民主而设置对手,这是不是本末倒置?帕武·多杰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进行阐述,他完全用一种概念设置了民主制度的好处和必然性。同样,这种单一性也体现在枪支的象征意义上,按照上师的说法,枪就是一种暴力,它带来的是仇恨、冲突和痛苦,这是对枪的一种狭义理解,枪的确会制造死亡,会带来恐慌,但是它在制造冲突的时候是不是也会是一种保护?电影中的一个奇怪镜头是警察把自己的手枪也扔进了基坑,也就是说,警察的手枪也是暴力的象征,警察代表着法律,法律是为了保障弱者的权益打击犯罪者,也就是说,枪的存在在警察那里代表的是正义,如果警察的枪都被埋入了基坑,那么有坏人怎么办?有坏人带着枪制造社会的危害怎么办?就像那把旧枪是南北战争期间的产物,美国南北战争制造了冲突、仇恨和矛盾,但不也推进了民主制度建设?

不管是民主制度还是枪支,都有其两面性,帕武·多杰显然都将它们狭隘化了,而且在月满之日举行选举和法会,也就把对于生活的幸福期待完全寄托在选举和僧侣上,这更是一种偏见,是一种乌托邦,甚至是对“西方”的一种想象——当最后的字幕完全变成了改革的乐观主义,看起来更像是一种讨好的宣传。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334]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