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7《第七届亚运会》:亚洲和中国翻开新篇章

20250927-0.png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1974年11月摄制,1975年元旦上映,纪录片展现的就是1974年9月在伊朗德黑兰举办的第七届亚运会。这届亚运会在亚运历史上创下了多个“第一”:这是亚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盛会,共有20个国家和地区近3000人参加,参赛选手300与人,也是选手最多的一届;这也是中国派选手第一次参加亚运会,一年前的11月16日,亚洲运动联合会召开的临时特别会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同时在羽毛球、体操、足球等8个亚洲单项体育组织中取代了台湾的位置;和中国一样,朝鲜、蒙古、科威特、伊拉克、巴林、老挝也都是首次参赛,亚洲大家庭的成员不断增多;除此之外,本届亚运会新增了体操和击剑,恢复了射箭、乒乓球、网球等项目,比赛竞争的项目达到17个大项185个小项。

无疑,这诸多的第一次让本届亚运会具有历史开创意义,纪录片着重在两个层面得以展示:一是对亚洲来说是史无前例团结的大会,“古老的亚洲焕发了新的活力,为体育事业写下了新的篇章。”那熊熊燃烧的火炬就象征着亚洲人民团结一心、开拓创新的精神,当9月16日亚运会闭幕,火炬还在燃烧,“友谊的花朵将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个果实就是亚洲人民在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革命之路上,和第三世界人民一起,“共同斗争的火焰将越烧越旺。”当然1974年的亚运会对于中国来说更是伟大而崭新的一页,一方面亚洲接纳了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也融入了亚洲,双向的奔赴在当时的语境中就具有了特殊的政治意义:亚运会联合会“驱逐了蒋介石集团,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地位”,这是亚洲人民共同斗争的胜利,因为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加强和中国人民的友谊,“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而中国更需要和亚洲人民一起,“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这就是中国的胜利——这种胜利在当时就归结为“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归结为“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斗争”锻炼。

主演: 李亚敏 / 苏之勃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片长: 82分钟
制作年份: 1974-11
上映日期: 1975-01-01
制作单位: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第一次参加亚运会,中国在本次亚运会上也取得了骄人成绩,“出道即巅峰”,纪录片就提到了经过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涌现出来的新手:15岁的中国跳水选手李孔政被称为“敢于攀登高峰的小将”,获得了跳台跳水冠军的他也成为亚运会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解放军女战士李亚敏学习射击一年多,就在射击比赛中以555分的成绩打破女子标准手枪世界记录夺冠;另外还有女子跳台、跳板双料冠军钟少珍,她的两枚金牌帮助中国选手包办了跳水的四块金牌;和射击、跳水一样,羽毛球、乒乓球、体操队也摘金夺银,中国第一次参加亚运上就确定了这些优势项目。纪录片还提到了特殊身份的两名运动员,他们是旅美的台湾省籍选手和旅日的台湾省籍选手,“他们带着台湾同胞的希望,受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参加比赛,这种特殊身份似乎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除了浓厚的政治氛围之外,50年后回顾这部纪录片,也能从纪录片本身的记录中了解已经远去的历史:纪录片有对比赛的解说,其中有一个声音辨识度比较高,应该就是“金话筒”宋世雄,他从1960年进入央视至2000年退休,解说超过2000场赛事;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是中国队的崔麟,崔麟也是中国跨栏的传奇,1965年‌他在武汉举办的中越田径友谊赛中,以手计时13.5秒的成绩追平当年世界最佳成绩,他在训练中创新采用的是“摆动式”起跑技术,该技术后来被广泛推广,本次亚运会上他以32岁高龄夺冠;在男子4*100米接力赛中,夺冠的竟然是泰国队,而足球比赛中缅甸队竟然和东道主伊朗队你来我往,最后仅以1球败北;1974年的伊朗还没有发生伊斯兰革命,纪录片中记录的现场女观众没有戴着头巾,这也成为伊朗历史的一段珍贵影像。

《第七届亚运会》电影海报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598]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