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2 《战国》:我纷纷的情欲

尤其静夜
我的情欲大
纷纷飘下
缀满树枝窗棂
唇涡,胸埠,股壑
平原远山,路和路
都覆盖着我的情欲
因为第二天
又纷纷飘下
更静,更大
我的情欲

《我纷纷的情欲》,木心的诗歌里有着一种化不开的孤独,那孤独可以把人从思想者的高度猛拉下来,而返回到生物的个体。“情欲”或许是个贬义词,它必定是和某种非道德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如此,我想到了另一本书《情欲艺术家》,美国后现代主义约翰·霍克斯的作品,情欲作为艺术形式之一,其实是一个寻找的主题,在结束他故事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当他说话的时,他正笑着,翻过身去寻找那即将不存在的自己。

其实并不是对“情欲”作词义考,而是实实在在从孙红雷的眼神里读到了后现代的这种“情欲”艺术,读到了“纷纷飘下”的个体孤独,读到了如何寻找不存在的自己,“兵圣千古”的孙膑已经完成了一次形而下的颠覆,当电影用一种伪诗意来表现孙膑对田夕之爱的时候,随着那漫天的飞雪纷纷飘下的是一个白衣少年,一个渴求着情欲的谋略家,就如木心所写,平原远山,路和路/都覆盖着我的情欲。这是一场并无死亡价值的赴死行动,当孙膑躺在田夕怀里的时候,我们才看到他那化不开的孤独是需要用形式来成全的,田夕无非是一个标签,就如齐王所说,她只是赠给孙膑的一份大礼,一份填平欲望沟壑的大礼。

取名《战国》,当然有夸大的嫌疑,故事发生在战国,但却不是战国的气势和历史,孙膑只是战国时代众多谋略家中的一个,只是权力崇拜中的牺牲品,要用孙膑的遭遇来表现战国,也没有必要苍蝇套豆壳一样无限扩大电影的外延。也罢了,只是孙斌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却再也回不到历史了,他只能作为一个娱乐人物,作为“情欲谋略家”而存在。无论是田忌赛马还是围魏救赵,都借着历史的典故,进行了娱乐的篡改,而原本孙膑为兄的格局也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庞涓俨然成了师兄,我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是不是可以加重对他的道德谴责?如果这也罢了,那么对于孙膑之名倒是让人不忍平静地看下去。电影的孙膑天生就是这个名字,“坐不改姓行,不概更名”的后果是这个著名的军事家已经宿命地在名字上已经写好了他的悲剧命运。其实“孙膑”完全是在被庞涓施刑剔去膝盖骨之后的名字,原名叫孙伯灵,而电影告诉我们的事实是:孙膑之名和膑罚没有一点关系,在这可笑的背后,电影把他所受惩罚叫“髌”,用以区分“膑”,这实在是导演金琛一个胆大的创举。

当然,在这之前对金琛一无所知,看了《战国》才知道中国第六代导演中还有如此一个被埋没的艺术家,据说他还拍过韩寒的《三重门》,而韩寒并不买账,他在看完这部电影后,热潮冷风了一遍,称《战国》是本月最差的影片,“《战国》中的每一个大牌演员拿的片酬都高过了自己的市场价,现在看来,其中的一大部分原来是精神损失费。”电影的确大牌云集,连黄海冰、郭德纲、方子哥也只能演几个小诸侯,显然,《战国》并没有展现著名人物的宏大叙事,而是用孙膑对战争与爱情的个人思考放大成战国一个时代的宏观追问,除了逻辑上的硬伤之外,导演金琛就是要制造一部用大牌和经典故事堆积起来的电影,我们看到的孙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大谋略家,而是回归到生物个体,回归到情欲本身,“寻找那即将不存在的自己”。所以,孙膑更像是一个新虚构的人物,穿着历史典故的外衣,但是无论如何是没有那种英雄的筋骨和精神,难怪孙红雷给自己只打了20分的成绩。

电影彻底消解了孙膑这一历史符号

电影中并不缺少对孙膑形象的恶意贬低,比如愚笨形象,比如叫庞涓时“涓”的那种恶心语气,都在解构一个“兵圣千古”的军事家,对于孙膑来说,他可以不为官,不入伍,却只为心中的女子而甘为门客,所以田夕对孙膑来说,是一个意淫的对象,是情欲的指向,这是一个情欲谋略家的“爱情史诗”,孙膑的爱情属于一见钟情,这种爱情实质上就是情欲的表现,从田夕的眼睛开始,在战场上敌我双方交战却被这眼神俘获,而这段爱情在却如同猫捉老鼠,从来没有缠绵悱恻,孙膑的癫,田夕的稚,都在演员的状态中呈现出难以交汇的个性,孙红雷发萌得如同一只处在发情期的羞涩小猫,景甜能让观众记住的还是她一瞪眼睛的飒爽英姿,两个人的爱情一直在错位中,也正由于此,孙膑纵身跳崖便成了从情欲升华为爱情的必经之路,那句“师兄,大爱!”的呐喊像是为他的情欲验明正身。只是这一跳毫无铺垫,一下子让孙膑这一符号从历史的高度坍塌下来,溅起尘土。孙膑之死倒成了不存在的历史,成了不存在的自己,就像庞涓一心想要的兵法,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它只是一种臆想,一次意淫。庞涓对孙膑施以酷刑,“遂成竖子之名!”的悲剧却变成了一个断背式的娱乐故事。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141]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