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2作为路标的“山中来信”
期待读书日之前的“书香节”狂欢,到后来却还是习以为常的半价优惠。不过,在手机端也还有满减和半价的叠加活动,比较关注的是参加这一活动的上海译文出版社,但是这个“满300减130”的优惠券活动,并非是全场参与,该社很多出版物并没有列入其中,所以很难分辨是不是满减,而一套“博尔赫斯全集”第三辑赫然在目,但是推算了一下,折价后全套12册还要200多元——原价竟然是700多元。买了博尔赫斯全集的第一和第二辑之后,第三辑的兴趣并不大,因为收录的并非都是博尔赫斯的代表作,它们只是博尔赫斯与人合作的文章,感觉水分不少,而且上海译文出版社不断标高价格,感觉越来越没有底线了。
放弃了叠加的优惠活动,还是选择了比较让人放心的上海人民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挑了参与书香节活动的几本书,基本上是哲辩类图书。自此,4月的购书行动落下了帷幕,一个月共购书30册,也打破了购书33年来的月度记录。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46.00元当当20.40元
《历史的用途与滥用》是德国思想家尼采于1874年出版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认为与尼采早期的另一部杰出作品《悲剧的诞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历史的用途与滥用》共分成十个章节,在本书中,尼采探讨了历史对于人生、社会的正反作用。尼采认为,历史对于个人或民族是必要的,这种力量是超历史的,它将目光从“世界演变的进程”转移到一种永恒与稳定特性的事物之上——比如艺术、宗教。对于无神论者来说,或许这些事物也可以置换成其他的:礼乐、人伦、道统,或者个人内心的坚守和信念;但是,一旦“历史感”到了一定的程度,这种历史感就会伤害并最终毁掉一个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文化体系的生命。因此,必须确定“回忆”的限度,使历史最好地服务于生活。《历史的用途与滥用》具有十分典型的尼采式的文风:热烈、有力,痛快淋漓的批判,看似偏激的措辞,读来却给人以一种振奋感。
蓝皮书和棕皮书 【奥】维特根斯坦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59.00元当当25.20元
《蓝皮书和棕皮书》是维特根斯坦在牛津大学时期小范围授课的笔记。1933-1934年,维特根斯坦在牛津大学向他的七个学生口授了一部分讲稿,并把这部分讲稿打印了二三十份,送予罗素等友人征求意见,这部分讲稿装在一个蓝色的封皮内,后被称作《蓝皮书》;1934-1935年,维特根斯坦在牛津大学又向两个学生口授了另一部分讲稿,这部分讲稿只打印了三份,装在一个棕色的封皮里,被称作《棕皮书》。这本书被学界视为《哲学研究》一书的基础材料,提出并阐述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的诸多主题。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问题或者哲学困惑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语言的使用出现了问题,他细致介绍了语言游戏理论,通过学习或者使用语言游戏,他希望能找到日常语言中的初始形式或者初始语言。维特根斯坦认为,正是因为哲学家们迫切希望效仿科学,并将人们的日常语言改造成科学化的哲学语言,各种各样的哲学问题才会出现。
山中来信 【法】卢梭 著 商务印书馆 28.00元当当12.40元
卢梭在写作《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之后,受到法国政府的迫害和查禁,日内瓦的宗教界人士和普通民众对是否通缉卢梭产生了争议,掌握行政权的小议会对法国政府亦步亦趋,坚持对卢梭进行迫害。为此,小议会的检察长写了一篇《乡间来信》为议会辩护,卢梭则针锋相对地写了一篇《山中来信》,作为答辩。《山中来信》是一部论战类文章,共九封信,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神学和法学问题,第二部分论述政治问题。第一部分计六封信,为他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著作《爱弥儿》辩护,并谈论了《社会契约论》。第二部分的三封信讲两个主题:一是着重剖析日内瓦的公民和有产者们当前的处境及改变此种处境的途径;另一个是详细揭露小议会破坏法律的手段及如何防止小议会窃夺大议会的立法权利。信中讲述的,不是山中景色,而是“设计全国人民利益的大事”,是18世纪论战类文章的一部杰作。
艺术即经验 【美】约翰·杜威 著 商务印书馆 68.00元当当30.20元
约翰·杜威,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艺术即经验》是约翰·杜威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被现代诸多学者视为20世纪的美学经典著作。《艺术即经验》力图在哲学上恢复人与动物、有机物与自然之间的连续性,从而建立以经验为核心概念的哲学上的一元论。该书主导思想是把经验看作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各种情感和意志的表现,是人对刺激的一种反应。杜威认为经验最完美的表现就是艺术,经验即艺术,并认为从审美经验中去寻找艺术的答案是不可能的,这种答案只能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才能找到,审美经验必须首先适宜这种知觉经验。书中主要阐述了作为艺术的经验与普通经验的来源——“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甚至对那些不赞同前面所说的话的读者来说,这里所作的陈述的含意对于确定问题的性质也是有益的:恢复审美经验与生活的正常过程间的连续性。”
路标 【德】马丁·海德格尔 著 商务印书馆 83.00元当当36.90元
《路标》是马丁·海德格尔晚年自编的论文集,汇集了海德格尔自1919年至于1961年间所出版的重要文章14篇,特别可以呈现海德格尔在近半个世纪的思路历程。在“纪念库尔特·鲍赫”中海德格尔说:“我们相互参加对方的艺术史和哲学方面的讲座和讨论班,由此建立和证明了我们的深厚友谊。由一种专心致志的共同的追问之思带来的要求,促使我把本卷论文集——那是在这一个存在问题的行进途中的一系列逗留——献给我的这位已故的友人。”在此书中,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到海德格尔本人的存在思想之进程和海氏对西方“存在历史”的独特的清理、批判。本书书名亦已明示,它包含了海德格尔在“存在”问题之追问的道路上的各个标记——“路标”:“本书把我的一些已经公开发表过的文章串在一起,意在让读者对一条道路有所体察;这条道路只在途中向思想显露出来——既显示又隐匿。”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