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04 隐秘的“富春山居”
茂林修竹,繁花野草,村舍野径,这秀丽景致倒契合《富春山居图》“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只是溪涧无水,游人闲散,加上道路正在修筑的现状,才让人强烈感受到现时的局促,才会觉得600年的时间真的是一段隔阂——画中之景是虚幻的梦,现实只是再造了一副,却已没有了那超凡的意境。只有通往古墓灯台灜的路标直直指向那未知的山岭。
黄公望隐居地,从富阳临江的大道左转便是,这便捷之处当然是近期开发所致,两旁已布置了些农家乐,打着黄公望的旗号,也算是靠近他隐居江湖的脾性,只是这优越的地理位置倒破坏了一些肃静和睦的氛围,不免有些嘈杂。为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文脉延续与传承,更好地起到《富春山居图》文化品牌的效果,这片庙山坞区域中的白鹤、株林坞、华墅、横山合并成一个村,就取名为“黄公望村”。而这个2011年6月才开放的景区,完全是为了在之前的《富春山居图》合璧的应景之作,名画合璧,国际关注,当然以隐居地而打造的景点也趁此时机对外开放,这个由黄公望风情小镇、黄公望纪念馆、黄公望结庐处和亚热带植物园等组成的景区大打“黄公望牌”,挖掘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文化内涵,打造黄公望隐居地、国画艺术园地、两岸交流基地和慢生活度假胜地。
![]() |
黄公望画像 |
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甚至不惜改变行政的格局而强行推出一个黄公望的隐居之所。“筲箕泉”、“小洞天”、“净因院”等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密切相关的古迹再现在这片山林之中,两栋仿元代建筑的小楼组成了隐秘在此的《富春山居图》。临岩壁而建的是南楼,据说是是当年黄公望作画的画舍,一幅古画悬挂在墙壁上,再无其他;而南楼对面是黄公望的起居室,也叫小洞天,里面的陈设很简朴,厨房、客厅、卧房都在一个房间里。左边是厨房的灶头、柴火、水缸,中间是一张古旧八仙桌,右侧是一张木床。
还原历史,还是重建传说?关于黄公望,关于富春山居图,大约也是一段传奇故事。作为“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之后又入道教全真派。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所以浪迹江湖的黄公望在生卒、籍贯等方面都是一个个谜。黄公望到底是哪里的人,关于他的籍贯,目前就有杭州、松江、常熟、富阳、衢州、徽州、莆田和永嘉等不同说法,各种说法都有文献和有关传说的支持,而“富阳说”则是1461年成书的《明一统志》卷三十八,上面说:“黄公望,富阳人”,明凌迪知《万姓统谱》也持富阳说。
![]() |
《富川山居图》“剩山图” |
![]() |
《富川山居图》“无用师卷” |
籍贯之谜,姓氏之谜,虽然常熟有黄公望墓、黄公望纪念馆,以及其他的黄公望隐居地,但是对于“富阳说”最重要的证据便是《富春山居图》,这幅以“富春”命名的画作自然是富阳不可复制的资源优势。据说这幅长636.9厘米、高33厘米的《富春山居图》就在富春江畔创作完成,他用水墨技法描绘中国南方富春江一带的秋天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后世对此图评价极高,董其昌题识:“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诚为艺林飞仙,迥出尘埃之外者也。”邹之麟题识谓:“知者论子久画,书中之右军(王羲之)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但是这幅名画却命运多舛,根据记载,《富春山居图》在明代曾被著名画家沈周、大书画家董其昌所珍藏,后来转入宜兴收藏家吴之矩之手。吴死后传给儿子吴洪裕。吴洪裕是狂热收藏家,爱画若至宝,临死前要求儿子以画“殉葬”。他的子侄吴静庵从炉火中把画抢救出来,但已烧去一些,画也因此分成两截。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的“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合璧。
名画合璧,掀起了一股“富春热”,也造就了关于黄公望再次被敷衍和传说的可能,而这个被称为“黄公望村”的江南风情小镇也被贴上了“隐居地”的标签,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将从隐秘的世界中走出来,大放光彩,成为在这个浪迹江湖的画家永远逃不出的另一个“江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2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