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4 清零和重启

“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中国教育,确实病得不轻,而教材就是重要的病灶之一。要救孩子,先救教材。”一段文字在午后的灼热中被摊开,其实并非是“迅雷不及掩耳”,也不是“掩耳盗铃”,在一个纵谈国际大事,文化创造的文本里,其实看见的除了批判的眼光之外,还有那些隐隐作痛的现实。“对准小学语文课本这个重要的部位,动了一次手术。”可是,手术留下了后遗症,手术甚至没有切中部位,而最后留下的就只有疼痛和流血。

140万字之后,也是关于历史的检阅,“只是历史已清零”其实是取消了发生的那段往事的维度,或者“清零说”意味着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肯定,除了应试教育的弊病,当然还有特权社会、专制制度,以及民族劣根性。熟悉的言说后面其实是一个我们无力改变的现状,叫喊和建设性意见提出,所“清零”的也绝非是人写的历史,重要的是你足够宽容,足够让自己游离在现实之外的勇气。

所以关于教材的沉疴,关于教育体制的弊病,指向的也只是每一个和教育有关的人,教育工作者、专家、家长和学生,前面两者是俯视的,旁观的,后面则是亲历的,感同身受的,而且就是在不能转弯的现实里,所以,批评如“迅雷不及掩耳”,逃避如”掩耳盗铃“,都必须重返现实,重返被无数病灶侵袭的教育。

清零之后,必须是重启,愿意或者不愿意,主动或者被动,积极或者消极,甚至清零都成为一种形式,重启也必须开始了。所以在一个灼热的午后,尽管小五用轻松和笨拙的方式打起了乒乓,击打了桌球,还在新奇的跑步机上奔跑了几分钟,重启也并非是如此轻逸的。

满头大汗,激情体验,但它只是一个小插曲,一种点缀。从中午开始,是新的萨克斯学习。新就是重启,就是清零之后的起点,新的教学时间,新的老师,新的教材,当然还有6000多元新的中音萨克斯——牌子是台湾的,哨片是法国的,比原先的要大好多,也沉了很多。一切的新也是小五在有些犹豫中最终决定的,两年的萨克斯学习,三级考试完成,对于小五来说,这些并不是成绩,也没有最终的目的,而重新选择只是为了找到更适合他自己的学习。

但似乎一切并非如愿,有些错乱的吹奏节奏还是让小五承受了一定的压力,吹出来的应该是音乐而不是单独的音,所以在下午开始的全新体验的教学中,给小五的反倒是重启的巨大压力,当然,这压力也并非简单的用游戏的乒乓、桌球和跑步机就可以化解的。

 萨克斯之后的这些插曲和点缀,其实反倒是开启了一个孩子的另一扇门,从前是闭塞和自娱自乐,现在至少可以望见外面的一些景,尝试自己去体验一些未曾有过的东西。永远的病灶,有时候并非是整个社会的弊病,并非是群体性问题,所以改变这些机械、闭塞的学习和成长也是可以相互学习。改名的同学和小五在晚上开始了他们新学期之后的第一堂奥数课,而从他的家长那里得知,他已经开始自己过马路放学回家,由于家长的忙碌,所以孩子依靠自己在这个城市的街道上穿梭,然后独自回家独自做作业。

这对小五来说,也是一种成长的启示,我说的闭塞当然是一种不够大胆、患得患失的性情,小五还需要我们接送,大白天也不敢独自一人呆在家里,当然更不会独自穿过马路找到自己的家。成长有时候是一种冒险,是清零之后的冒险,只有让他在自由的空间里才可以体察自己,才可以让自己以一种加速度成长。

萨克斯、英语、奥数,三门兴趣班集中在今天,当兴趣班变成了辅导班,作为重启的仪式,也开始看见了清零之后的那些弊病,重要的病灶便是我们预设了方向和目标,而其实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既不是引领者,也不是监督者,我们只是陪伴左右的同行者,我们都是需要从清零的历史中寻找到重启的钥匙,然后打开门,看见自己的童年一溜烟地逝去,看见孩子的童年像风中摇摆的风铃,听见的,有时候是音乐,有时候却是混乱、随机的声音。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653]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