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3 再次开启“第七封印”

再次开启,刚好隔着一年的距离,2013年开端的“经典电影”便是以175分钟的《教父》为标志——2013年1月5日记录这“手握十字架的男人”,而当一部电影的“百年大计”落幕,世界眼光里的“经典”也被封存在时间里,在记忆里,在过去的年代里,而当从世界角度转身而来的时候,又一个“电影季”拉开了帷幕。

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发表的那篇名为《第七艺术宣言》的论著,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艺术,从此,“第七艺术”就成为了电影艺术的同义词。而《第七封印》的命名也就是将这经典的“第七艺术”带进了个人观感的历史中。其实,100部电影不能涵盖世界经典和优秀电影,在100余年的发展和演变中,依然还有很多振聋发聩、回味无穷、具有标签意义的电影在他处,所以也不排除在若干年后重新用世界眼光来赏析那些电影,而2014年注定是要属于身边的那些故事,那些传奇,那些光影,所以重新开启的“第七封印”是更直接地将光影照进现实。

主体便是华语电影。如果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黑白无声电影《定军山》作为华语电影的肇始之作的话,那么华语电影走过的历程还不到110年,在这110年的历史中寻找100部电影,可能不是一件难事。但或许是电影本身的“迂回”,在某种时间的运动中变成了历史的想象,《定军山》当然没有留下相应的电影拷贝,连存世的唯一一帧照片也来源不明。而第一部华语、华人纪录电影“李鸿章─第四大道与百老汇”当然也只是爱迪生主持的Biograph公司的摄影师狄克森纪录的点滴而已,不管是大陆的默片年代、动荡念头还是建国后的火红年代、开放世界、商业制作,或者是香港电影的歌舞升平、东方好莱坞以及台湾电影的乡土情怀、宝岛实记,以及两岸三地的融合、互补,华语电影所呈现的都是“近亲性”的电影思维,对于解读或者更没有陌生感,他们构筑的大中华市场和大中华影圈也更有现实意义。

2011年曾启动了《中国禁片观影笔记》,他们或者称不上经典,只是以一种“地下”的方式生存着,所以在搜索、寻找带来的观影是隐秘的,或者是窥探性的,这和体制有关,这也和文化有关,或者也和中国人的思维有关,36部电影构筑的是一个另类的世界,那里的挣扎、彷徨、苦闷,以及歇斯底里的反抗都只是一种独特的小众风景,而时隔两年之后开启华语电影,这些异类或已经具有了瞻仰意义,所以这100部计划中的华语电影是历史意义上的,是具有电影构建的时代意义的。

“电影其实就是被人称之为艺术而迂回戏话的一幕联想而已。”不仅是联想,其实已经成为现实的一个部分,在最大多数在影院里观赏的电影,或许就是华语电影,两岸三地的商业片已经在现实层面上融进了日常生活,但都是零碎的,都是一种好奇下的观影,风格多种多样,但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甚至也是一笑而过,简单记录也罢了,而100部华语电影开启的必须是在宏观时代背景下的解读,是一种排除现实、排除自我的观影,也是作为可以“封印”的那些历史影像。但是很显然,观影并不是为了写一段历史,并不是掌握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厘清脉络整理碎片,使之成为一个有内在核心的主体,成为理解现实的一种参照。

一定还是一个人,一定还是在免费的检索中正襟危坐,一定还是缺失在音响设备制造的完美效果中,也一定是一种孤独的状态,甚至还有一种害怕,在变动的现实中,是否还会像2013年的观影一样保持某种独立,毕竟,世界正在变得千疮百孔,毕竟时间正在一步步走向非自我的状态。

现在开启,从杨德昌的《一一》开始。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645]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