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4 我只作秀,不回归
还是说到回归的问题。这个可能包括工作和学习,还包括生活,能回归说明我曾走了弯路,能回归说明我找到了方向,这是一个大问题,这是一个大方向,一失足成千古恨,悬崖勒马,亡羊补牢,生活又开始扬帆起航了!
其实是狗屁大的事,我买了《三联生活周刊》,一本好几年都没有再读的杂志,现在是10元一本。周六在杭州等人无聊的时候买的。最新一期讲的是中国金融,题目叫“中国金融业的保守主义与改革契机:利用银行”。体制改革或者度过危机难关,大约1/2的篇幅围绕这个问题,历数古今中外的金融案例。我不熟悉金融,所以快速翻阅,权当是茶余饭后显出有点文化的摆弄罢了。之后看到一些关于戏剧、文艺或者电视之类的文章:《当话剧被演成段子》、《一年读完51部哈佛经典》、《高希希:〈三国〉要全面超越〈三国演义〉》,特别是关于新《三国》的那文章,是三表执笔的,在《三联生活周刊》,他属于资深编辑,腕儿。看了,当然没看出什么惊喜,流水线式的一问一答采访让人有些生厌,其实里面大都是信息的排陈,深度当然是没有的。这就回到了最先的问题上:三联生活周刊到底有没有深度?
《三联生活周刊》像八宝粥,经济、社会、人文、体育、热点,一应俱全,但是没有什么重点,经济新闻比不上择《21世纪经济报道》,社会新闻没有《中国青年报》敢说,人文地理当属《中国国家地理》,电影还是《环球银幕画刊》耐看,科普的老牌子是《科学画报》。这样一来,三联生活周刊有点从通俗走向媚俗,到底是周刊,赶稿的痕迹越发明显,文字粗糙,欠推敲。三表的博客也经常看,更新太频繁,深度在降低,有时还真不忍卒读,比较像跳梁小丑,当然,北大女事件对三表来说也没什么大的促进和反思。
一本几十页、10元一本的杂志基本上3个小时可以看完,而3元的《南方周末》一期我可能要花3-5天。当然这里有风格定位问题,有办刊宗旨问题。从自身阅读趣味来说可能也有关系,比如关注一些边缘的东西,关注一些揭露的人事,总之,《三联生活周刊》不适合我的胃口。作罢。
这次回归以失败告终。昨天,结束了博尔赫斯的《私人藏书》,开始看苏童的《河岸》,文字还是我喜欢的,“我”的叙述视角一直没变,这是苏童的标签,当然关于鱼,或者女人,或者革命,里面有一种潮湿的阴暗,荡漾开来,还是有点回味的。我是在单位加班之后、洗澡之后、刷牙之后、《私人藏书》掩卷之后,才阅读起这本书,所以只是大概印象,归结为一句话:值得阅读。当然后面的问题出在我身上:打瞌睡了。这似乎是对文字的亵渎,可能累了,我开始迷糊地把苏童丢在了枕边。
入梦。这次回归无论如何是少了礼貌的,今天一早起来就觉得愧疚,喜欢的文字如何也不能这样处理的,我想也许是我过了那个认真读书的年代,不能静心了。羞矣。
于是早上起来,说是要早锻炼,5:30,天色灰蒙。长久不作早锻炼,我把原因归结为天气,懒而已,今天看起来最多是心血来潮。而且,超过我以往任何一天的锻炼量,跑步两圈半,气喘吁吁,头晕目眩,身体实在承受不了,放弃?还是坚持了,等半个小时后回到家,摊坐下来,感到累人得很。
早锻炼其实早就不再坚持,这几个月下来也是主要奔着减肥的目标而去的,大体是功利的,如此以来,感觉心有余力不足,实在有违远大理想。
回归又像是一出作秀。
从《三联生活周刊》到《河岸》,从阅读到锻炼,不尽如人意,不彻底放弃,想想汗颜,好像找不到很多东西了,亡羊补牢,看上去也是充满补丁,悬崖勒马,其实已经失了前蹄,此为悲剧啊!自救不成,反倒是暴露了思想之残、身体之残,真是不堪回首。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1478]
思前: 《废都》:我将归来开放
顾后: 模仿者的暑假生活
文以类聚
随机而读
- 1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