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0《黛莱丝的一生》:我喜爱的是活生生的人
把药名和剂量,又看了一遍。死吧。她对死一向有点怕。关键是不要直接面对死亡——最好只想那些非做不可的动作:倒水,冲药,一口喝下,安然躺下,闭上眼睛。
——《黛莱丝·戴克茹》
哥罗芳30克,乌头硷20克,丸药洋地黄毒苷20克,那个蜡封的小包里是药,或者按照这个剂量喝下去的不再是治人疾病的药,而是一种致人于死的毒。药和毒就像是一物双面的存在,这“物”便是生命,这双面便是活着和死去,而这一物双面带来的生与死,又恰恰形成了黛莱丝和丈夫贝尔纳在夫妻关系中的位置:贝尔纳多喝了福勒氏滴剂而患病,之后他们怀疑是黛莱丝下了毒,甚至被送上法庭,但是在开庭之前最后的结论是:免于起诉,而获得了无罪的黛莱丝却依然无法摆脱贝尔纳的怀疑,她甚至失去了自由,终于她找到了那包毒药,只要倒水、冲药、一口喝下,那就是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倒水、冲药、喝下,然后死去,这是属于贝尔纳的“意外”,却也属于黛莱丝的求死,但是似乎对贝尔纳和黛莱丝而言,死亡都没有发生,“关键是不要直接面对死亡”,对于黛莱丝来说,无疑就是怕死,但是怕死而活着对于她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关键点便是导致贝尔纳垮掉的滴剂,是不是黛莱丝蓄意为之的?贝尔纳治病喝下的是福勒氏滴剂,那一日他在和人聊天时忘记了已经喝过,又往杯子里倒了,“我喝过滴剂吗?”贝尔纳问黛莱丝,黛莱丝没有开口,“是懒,无疑的,也是累。”这天夜里,贝尔纳又是吐又是流泪,当裴德梅大夫问黛莱丝白天的情况,她也是只字不提,“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提醒大夫,贝尔纳的药里有砒霜,也不至于连累自己。”后来的贝尔纳又发了病,他被彻底打垮了,虽然是免于起诉,但是无论是在阿什鹭鸶还是在圣格雷,大家都在怀疑这个女人,贝尔纳更是在寻找证据——黛莱丝是罪魁祸首吗?
也许莫里亚克根本不想提供答案,是蓄意为之还是被冤枉,对于黛莱丝来说,其实都是一样的命运,“她对世界,甚至对自身,都取一种漠然超然的态度。”也正因为此,黛莱丝认为没有什么可怕的事,无非是活着活着死去,而即使免于起诉获得了自由,她作为活人也“已经尝到死的滋味”,这种死的滋味把活着本身的意义也消除了:“无用的一生——空虚的一生——无边的寂寞——无望的命运。”这也成为黛莱丝从此之后面对生活的态度,“待在阿什鹭鸶……直到老死……”为什么她会被认为是谋害者?她又为什么采取又懒又累的态度让滴剂再次进入贝尔纳的口中?面对无望的命运,她为什么要采取漠然超然的态度?莫里亚克把一个女人安放在无望的命运里,或者这就是所谓的道德世界,或者这就是所谓的传统社会,被这个世界围绕着,那些“深藏的心灵”和“卑污的肉体”的挣扎又如何寻找到另一个出口?“你比我笔下的其他主人公,还要不讨人喜欢;很多人感到奇怪,我怎么会想出这样一个人物来。”在没有展开故事之前,莫里亚克把人们对他的疑问归为“黛莱丝”的子虚乌有,但是莫里亚克认为这样的人物是存在的,“我窥探了多年,时常拦住你的去路,揭去你的假面。”这个世界并不需要为所谓品德高尚的人写书,反而黛莱丝在深藏的心灵和卑污的肉体中的挣扎才是需要被书写的,“至少,我希望,把你抛弃在街头时,你不会是伶仃一人。”
并不是伶仃一人的黛莱丝代表着“女人”的一种普遍化生存,她是堕落的象征?她是卑污的存在?她甚至无法被得救?所有的问题又从波德莱尔的那句引语中可以获得线索,“只有你才知道人世间为什么会有他们,是什么因缘造成他们,怎么才能不成为他们……”一个女人的命运所联系着的是背后的“人世间”,是人世间的道德和秩序,是道德和秩序对她们的抛弃,是她们在迷失中的堕落,那么这些道德和秩序又是什么?黛莱丝在26岁时和贝尔纳结婚,作为当地最富有、最聪明的姑娘,像是要急于把自己嫁出去,在贝尔纳和他母亲那里授人以柄,““谁叫你嫁给我的?我并没追求你……”对婚姻的解释最后就变成了这样的说法,“她血管里就流着财产欲。”但其实,黛莱丝急于结婚,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为了离开父亲,拉罗克作为有头有脸的人,总是在防范着政敌揭他的伤疤,当黛莱丝因为贝尔纳的事而将被送进刑事法庭的时候,拉罗克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声誉也要去谒见省长,“谢天谢地,《保护荒原报》的社长还攥在他手里呢,那桩渔色幼女的事……”
从和父亲有关的生活到嫁给贝尔纳,对于黛莱丝来说,其实都是跌进了男人的秩序之中,而这里就显示出某种性格的复杂性,“黛莱丝的童年,好比最脏的河水,也发源于白雪皑皑的山头。”当然一开始是纯洁的,中学阶段她也对女生之间勾心斗角的事从不过问,她也因此成为大家的楷模,但是世事的浸润,她曾经的无忧无虑渐渐消失,她开始想要一种东西,主动争取一种东西,婚姻是她挣脱的一种办法,甚至看上去像是一个计谋,而当贝尔纳同母异父的妹妹安娜爱上了亚瑟维多少爷,在黛莱丝看来就变成了无知,“修道院的嬷嬷,在这些少女与尘世之间隔上重重帷幕,把德行与无知混为一谈,为黛莱丝所鄙夷不屑。”无知不是黛莱丝的选择,但是当她成为贝尔纳的妻子,她又进入了另一种牢笼之中,“贝尔纳这个人最刻板,他把人的七情六欲分门别类,彼此隔开,而不知互能沟通。”对黛莱丝来说,感情是一种逃离的工具,但是婚姻同样变成了虚无的世界。
编号:C38·2250804·2335 |
拉罗克是黛莱丝相关的第一个男人,贝尔纳是黛莱丝生活中的第二个男人,当黛莱丝想要嘲笑安娜的无知而去为他们传递信息时,她认识了亚瑟维多少爷,一方面她认为安娜对亚瑟维多少爷的爱情是一个幻影,而自己作为安娜的反面是头脑冷静的女人,但是另一方面她却在亚瑟维多那里发现了“精神性”的东西,起先认为亚瑟维多是一个“可以交谈的人”,之后被口若悬河的亚瑟维多所打动,以致她开始怀疑自己一直以来所谓“合辙”的生活就是一个错误,“在我遇到的人中,他是第一个把精神生活看得高于一切的。”后来所谓的最后一次见面,亚瑟维多立下了一年之后再见的约定,黛莱丝开始变得有所期待,“他离去之后,我好像钻进一条长长的隧道,越走越暗,有时心里嘀咕,在窒息之前,能不能跑得出去,吸点自由的空气。”她想要逃离贝尔纳的生活,想要离开阿什鹭鸶去往巴黎,但是对于已经被纳入“合辙”生活中的黛莱丝来说,去巴黎找亚瑟维多,在巴黎做个自食其力的单身女子,就是一种幻想,“她悬想一种幸福,虚拟一种乐趣,瞎编一段不现实的恋爱故事。”
而且,她已经有了身孕,一直到临产她都没有离开过阿什鹭鸶,直到女儿玛丽出生。从内心的触动,到对巴黎生活的向往,亚瑟维多的所谓精神生活只不过是她想要离开的借口,但是她又退回来了,退回来也变成了另一种矛盾的起点,贝尔纳已经开始怀疑她另生情愫,她没有和贝尔纳争吵,甚至更加敬重公公婆婆,“而悲剧正在这里。”当贝尔纳再次喝下滴剂而黛莱丝没有提醒,当医生问及白天的情况她又只字未提,当她自己都在怀疑,“总不能说,我当时的不作声也是有预谋的吧?”她其实就已经跨出了关键的一步,所谓的又懒又累,所谓的漠然超然,就是因为她不想“合辙”地活着,甚至是开始了一种无声的报复。但是黛莱丝的命运又必须在合辙的世界里,“免于起诉”带来的结果不是一切误会的接触,而是更增加了这个世界对她的怀疑,贝尔纳甚至将她关在了屋子里,无望的命运再次张开了大口,“她的所作所为,逃不出这条深邃的铁律:她没能毀掉这个家,那么就该她被毀掉。”
贝尔纳终于在安娜婚礼之后践诺给了黛莱丝自由,而黛莱丝也终于来到了巴黎,当她走在巴黎街头“像个好福气的女人”,她却想到了阿什鹭鸶的松树,想到了松树在夜晚发出的呜咽和叹息,在她看来松树就是通人性的,而在这时她发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我喜爱的,不是石砌的都会,不是讲座和展览,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他们营营逐逐的生活,他们胸宇里比狂飙还猛烈的激情。”来到了巴黎,是黛莱丝合辙的命运结束的标志,是她追逐梦想的开始,但是她真的能找到“活生生的人”,让爱情显出它该有的魅力?莫里亚克却让这个故事戛然而止,直到多年之后,他写作了《黛莱丝就医记》和《黛莱丝在旅馆》,距离《黛莱丝·戴克茹》十年后他最终创作了《黑夜的终止》,以续集的方式完成了“黛莱丝的一生”——黑夜的终止既是生命的终止,但是,黛莱丝在走向最后的终止前,是不是遇见了“活生生的人”?
《黛莱丝就医记》是最不像黛莱丝故事的一部小说,她仅仅作为“一个十足的疯婆子”出现在艾礼的诊所里,在医生面前大喊大叫的黛莱丝提到了亚瑟维多,“我该恨他才是……他向我使过坏,但在我心目中,依然声誉不倒。他的为人,已经今非昔比,但我无所谓:—个在交易所善于趁涨风捞点钱的家伙,同时也是造成我如许痛苦的人。”也提到了自杀的费烈,“他是个恶人,但面貌像孩子……这是股什么魔力,时常侵犯那些面孔如同天使一般的人?”而艾礼妻子卡特琳娜对她的防备则提到了发生在阿什鹭鸶的那次“谋杀”,“自从想毒死丈夫以来,她老有一种谋杀欲……非要拼命克制,才不至于出事……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你要跟她关在一起,在晚上十一点钟的时候!”这可以看作是对黛莱丝巴黎生活的一种侧面反映,亚瑟维多给黛莱丝带来了痛苦,黛莱丝又导致了费烈的自杀,和贝尔纳的“谋杀”故事一起构成了黛莱丝命运的沉浮:这依然是一个无望的命运样本,黛莱丝最后面对艾礼的话道出了这个疯狂女人的绝望,“你装得像能医治灵魂,但你却根本不相信有灵魂……精神病医生,就是医灵魂的大夫,而你却说没有灵魂这回事……”
黛莱丝不是故事的主角,而莫里亚克在这里其实让卡特琳娜成为了另一个黛莱丝,这似乎也是对于黛莱丝并非伶仃一人的诠释:卡特琳娜嫁给艾礼,是艾礼想要通过这门婚事走向成功,“这位已经知名的学者,暨人权联盟的书记,一心巴望从正门堂而皇之进入鲍莱斯公馆,与岳父家和睦相处”,当他的把戏被卡特琳娜看穿,婚姻中的他们就扮演着这出“喜剧”,而卡特琳娜在这20年的婚姻里总觉得艾礼和她作对,扫她面子,她也怀疑护士巴萍小姐和艾礼的暧昧关系,当黛莱丝前来就诊,卡特琳娜提醒他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女人,你要跟她关在一起,在晚上十一点钟的时候!”但是当卡特琳娜偷听到黛莱丝的那些疯话,或者也感受到了身为一个女人的无望命运,或者也看到了合辙的生活的巨大悲剧性,艾礼在送走黛莱丝后说她有“一种低等的神秘主义倾向”,卡特琳娜终于作出了选择:“这花了我二十年工夫……总之,该结束了!我算解脱了,艾礼,你呀,我再也不会爱你了。”
黛莱丝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是缺席的,莫里亚克却在卡特琳娜的现身中讲述同构的女人命运。而在《黛莱丝在旅馆》中,整部小说由住在旅馆的黛莱丝的独白构成,离开阿什鹭鸶已经十年了,贝尔纳的生活在别处,死去费烈的故事也成为了过去,黛莱丝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垂死女人”,对于爱情再无任何期盼,她对自己的发问是:“一个与过去罪愆脱钩的黛莱丝,一个本我的黛莱丝,究竟存不存在呢?”独自面对苦难,独自承受孤独,但是黛莱丝似乎并不甘心,她把爱情看做是一种无知,“蒙昧无知归蒙昧无知,但爱的愿望还有。”爱的愿望是悲剧之源,也是自己不舍生命的一种象征,“这愿望左右着我,使我不辨方向,把我抛向绝路,撞到墙上,颠踬在泥潭里,最后筋疲力尽转死沟壑以终。”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是意味着黛莱丝还会飞蛾扑火?会不会寻找到生命中真正“活生生的人”?
《黑夜终止》似乎就构成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这是在《黛莱丝·戴克茹》问世十年后的作品,莫里亚克似乎要在黛莱丝的续集中书写最后的命运,“本篇是记述她最后的情爱,因此,不是非得认识前一个黛莱丝,才会对这一个黛莱丝感兴趣。”黛莱丝的故事更像是从头开始,一切的过去都变成了背景,而在这里莫里亚克所要给与的是黛莱丝在悲苦之中终于说出的“不”,“黛莱丝举起迟疑的手,撩开额上的头发,露出满额的皱纹,使着迷于她的小伙子顿起反感,离弃而去——这个动作就予全篇以某种意义。”黑夜终止是生命终止,当黛莱丝在说出“不”字中走向终点,已不再是曾经“无望的命运”的终结,而是在死亡中拥有利科“光华”,“对这类人唯一的恳求,是不要甘于长留黑夜。”
时隔十五年续写黛莱丝,已不再是曾经的黛莱丝,但是莫里亚克也不再是十五年前的莫里亚克——续集中的人物对话、情节发展和心理描写和第一部小说非常不同,在这里莫里亚克更多是一种直接性的故事推进,也因此少了黛莱丝内心的挣扎。十五年后,黛莱丝的女儿玛丽离家出走找到了在巴黎的黛莱丝,她来这里的原因是爱上了乔治,但是家里不同意,选择离开而捍卫爱情,这似乎是黛莱丝选择的重演,但是玛丽的到来,又揭开了十五年前的“免于起诉”的那个伤疤,甚至玛丽还因此怪罪母亲:乔治一家拒绝玛丽就是因为黛莱丝曾经犯下的错——甚至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谋杀之罪。面对玛丽对爱情的执著,黛莱丝终于决定放弃自己娘家的产权,把一切都赠予玛丽,“作为直接的后果,就是把我自己从社会上完全抹去。”
但是当黛莱丝去找同样在巴黎的乔治,她发现了乔治身上的活力,她对比了自己和17岁的女儿玛丽,“而我,已到了屠宰场门口!”在告诉乔治自己吧财产赠予玛丽,并逼问乔治对爱情的态度时,乔治选择了拒绝,“你的话我信不着。你给自己加罪状,想把我逐走。都是因为玛丽……”他甚至决定不娶玛丽,而黛莱丝在听到乔治的态度后竟然感觉到高兴,“黛莱丝意识到,这种欢快,近于恶俗。”乔治终于在黛莱丝面前说:“你得知道……得告诉你:没有你,我活不下去。”尽管黛莱丝认为这只是乔治的一个幻象,她告诉乔治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尤其对男人而言……”但是她又害怕这真的是乔治的谎言,当乔治最后说出“只要我活着”这句话,起先黛莱丝以为这是对玛丽爱情的忠诚承诺,但后来越想越不对,“只要我活着”是活着而爱,当爱不再就是生命不再,乔治的这句话不是针对玛丽而是针对自己。
黛莱丝仿佛也进入了幻觉状态,她开始怀疑有人要开枪杀她,她的心脏病开始严重起来,最后和玛丽一起回到了阿什鹭鸶,在那里她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最后陪伴她的不是别人,而是乔治,乔治要对她说的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关于他的事,她尽可高枕无忧;说她没有伤害他,也没伤害任何人;说她的才情,能使心已半死的人感奋起来;说她人得人心之深,能开发出成果来……”最后在黑夜终止中黛莱丝的生命终止,在最后时刻黛莱丝抓住乔治的手对他说:“是的,孩子:生命的终止,黑夜的终止。”黛莱丝和乔治的“爱情”被莫里亚克所命名,甚至这一超越了爱情本身,而是对于生命的真切体会,在世俗和道德的目光里,他们的爱情当然不被祝福,而在莫里亚克的故事中,这样的爱情和生命也有着太多远离现实的幻想成分,从黛莱丝为玛丽赠予财产,到和乔治见面,再到乔治表白,最后在阿什鹭鸶完成最后的定义,都有着一种疯狂的特质,莫里亚克把它看成是一种“不”的态度,但是乔治无论如何也无力承担黛莱丝的爱,他也不是真正“活生生的人”,之所以莫里亚克要让这个故事在疯狂中开场,在死亡中结束,是黛莱丝在完成着自我的定义:她才是那个真正活生生的人,命运的痛苦、世俗的审判、社会的牢笼试图抹除她,却让她说出了“不”,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我的救赎?“这些心灵,好像为索取未了之情,在我们行将就木的时候,又来纠缠,以其全部重量压着已半截入土的我们……”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