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8《发掘》:重要的是现实不死
这是最后的长镜头:在暗夜里,布朗用一锹一锹的土将已经发掘出来的“萨顿胡”船葬遗址盖住,让它们重新归于地下,土是新土,物是旧物,用新土覆盖旧物,是对于“发掘”的一次逆反,让现实埋葬历史,而埋葬正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布朗最后的举动,恰好拉出了关于时间的两个维度:从现在回望过去,是对于历史的敬仰,从现在面向未来,是对于新生的渴望,而这正是1939年这个战争即将爆发的时间节点的对于生与死的选择。
长镜头就是一次内心漫长的选择,而最后的字幕指向了这段并没有出现战争的漫长“现实”:萨顿胡珍宝在一个伦敦地下车站安全度过了二战时期,并在伊迪丝去世九年后首度公诸于众——布朗的名字未被提及,他对考古的独特贡献最近几年才获得认可,他的名字已在大英博物馆的永久展厅里,和伊迪丝的名字并列在一起……”从二战爆发到伊迪丝去世九年之后对外展示,从布朗的名字未被提及到最后刻下,在文字的叙述中成为一段历史,而对于这一段持续进行的现实,它更指向了永恒的未来:大英博物馆的永久展厅里,布朗和伊迪丝的名字并列在一起——仿佛是历史的纪念碑,他们的考古成就,他们的名字,成为永恒的象征,在不断走向未来中,和萨顿胡船葬遗址一样,跨越了历史和现在,通向永远的未来。
是历史被发掘,才让现实不死,是现实被保护,才会趋向未来,历史、现实和未来,是时间的三个维度,却在不死的一致性中趋向与未来——以1939年现实的端点,它从两个不同方向阐述着不死的永恒性。寡妇伊迪丝邀请非专业的布朗前来自己的庄园,那庄园里有隆起的土墩,她认为下面一定埋葬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带着自己的那辆自行车,乘着船来到了萨顿胡,布朗在还没有和伊迪丝谈好挖掘的价钱之前就开始了个人式的挖掘——这是他们两个人面对这片神秘土墩的现实,为什么伊迪丝没有让博物馆来发掘这片遗迹?一方面当时战争即将爆发,身为国家机构的博物馆似乎并没有时间来发掘,这是现实可能死去的标志,而另一方面,伊迪丝的担心是,这是自己和丈夫购买的庄园,一旦国家博物馆挖掘,他们可能会占有这些资源,而这看起来也像是一次侵略——和当时德国屯兵波兰边境一样,是一种带来死亡的侵入,而当布朗发现了土墩下的古船,大英博物馆的查尔斯果然以闯入者的身份要接手这一考古发现,将其纳入到国家考古中。
伊迪丝最初拒绝博物馆人员进行考古,在某种程度上出于一种私性,但更是对自身现实死亡的恐惧,而对于历史的拯救是她消除死亡的一种安慰。于是从现实进入到历史,布朗和伊迪丝共同拯救了历史:在布朗只有两个助手的支持下,他发现了这一片土墩下面埋葬的是“珍宝”,一艘古船被发掘出来,古船下面还有规模宏大的墓室,他是在自己被泥土覆盖差点致命的情况下取得了重大进展,当伊迪丝和众人将他救出来问他被泥土覆盖时看到了什么,布朗说看到了祖父,而祖父就是教授他挖掘知识的人,布朗的被埋以及被救出,就像这里埋葬的古船,在漫长的历史中已经死去,但是看到了祖父,便是和祖先对话,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考古行为将历史和现实建立起了联系。
随着查尔斯等人的介入,考古取得了重大进展,这里被发掘的东西包括维京式的偷窥,六世纪梅罗文加王朝的金币,拜占庭的银餐具,印度或斯里兰卡的宝石,正是这些物品的不断出土,被埋于地下的历史重建天日:这是罗马帝国在英国统治的最后时间,在当时这个时间被认为是“黑暗时代”,而当发现了这些古老珍宝,证明当时的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的统治地区并不是一片蛮荒之地,它依然是整个欧洲乃至地中海之外更广阔和富有的世界。这是死去的历史重新活过来的成果,查尔斯称之为“黑暗时代不再黑暗”,而伊迪丝将挖掘出来的珍宝放在自己的床底下,称它们是“来自另一个世纪的使者”,而一直强调祖先的手艺的布朗,则站在更高的角度阐释考古的意义,他对伊迪丝的儿子罗伯特说:“我们的工作就是面向未来,是为了告诉别人我们从而何来。”
导演: 西蒙·斯通 |
考古发现遗迹,遗迹叙说历史,这是重见天日活下来的历史,而这正是考古的意义所在。但是,在现实意义上,他们同样面临着死亡。伊迪丝患有胃炽热,她的身体日渐虚弱,医生告诉她胃炽热引发的心脏疾病,随时可能夺去她的性命,所以在伊迪丝的内心深处,疾病带来的死亡意识越来越强烈,当布朗开始挖掘的时候,她就问是不是会从土墩里发现尸骨?“我们在和亡者对话。”她所强调的不是用考古的方式让历史复活,而是在发掘中走进死亡的历史;对于伊迪丝来说,死亡意识并非只来自于身体的疾病,更在于已经死去的丈夫弗朗克,更在于患有癫痫而最终被水冲走的父亲,17岁的时候伊迪丝和弗朗克相遇两个人一见倾心,但是当弗兰克向她求婚她却拒绝了,因为她说要照顾自己的父亲,此后十三年,弗兰克都要在她生日向她求婚,在父亲死去之后,伊迪丝答应了求婚,但是此后作为飞行员的弗兰克在战争中死去,现实对于伊迪丝来说,就是墓地里的那一块冰冷的墓碑。
伊迪丝强烈的死亡意识,也投射在这片被发掘的遗迹中,“时间失去了意义。”她对布朗说,即使“黑暗时代不再黑暗”,每天拄着拐杖坐在发掘现场的伊迪丝还是问布朗:“如果一千年一瞬间就过去,我们会剩下什么?我们会死去,然后腐烂,我们不会永远活着。”而这种死亡意识也传染给了儿子罗伯特,他从来没有和父亲见过面,也拒绝和母亲一起去墓地,他总是回想起别人对他的叮嘱:“你要好好照顾你妈妈。”一个孩子承担起了照顾大人的使命,其实是在抵抗死亡,但是就像伊迪丝照顾患病的父亲一样,罗伯特也照顾病情日渐严重的妈妈,但是看着母亲的病情一天一天严重,他却不能为力,终于他对布朗说:“我失败了。”而当他知道表舅舅罗伊即将参军,他问伊迪丝的是:“罗伊会死吗?”尤其是看到驾驶飞机的大卫从天空坠落,尽管罗伊奋不顾身跳入河中救出了他,但是大卫还是死了,死亡在眼前发生,死亡慢慢夺走母亲的生命,死亡也可能发生在罗伊身上,“我失败了”的无力感和“罗伊会死”的恐惧,也让他幼小的心灵挤压了过多对死亡的恐惧。
《发掘》电影海报
实际上,在现实中,死亡就是表现出所谓的“失败”,布朗在发掘中被上面的泥土覆盖,是一次失败;12岁辍学的他对于考古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但是还是被查尔斯接手了,这也是一次失败;前来考古的专业人士玛格丽特和丈夫皮戈特在一起,当玛格丽特表现出热情时皮戈特总是冷漠,这是爱情的失败;伊迪丝本来拒绝大英博物馆进行挖掘,就像布朗所说:“他们无权指使你”,但是伊迪丝无法改变现实,这也是一种失败……失败是现实的常态,“我们都失败了,有时候我们再努力也会失败。”布朗对罗伯特说,但是面对失败,需要的是重新站立起来,需要的是听见祖父的声音,需要的是发现“黑暗时代不再黑暗”的现实,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从考古对于历史的拯救延伸出对于现实失败的直视,需要从失败中找到面向未来的方式。
“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就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所以,我们不会真正的死去。”这是布朗对伊迪丝说的话,人类在洞壁上留下了第一个手印,这是文明的开始,这是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即使亡者,也会通过历史的通道向现实发出回声,而在1939年这个战争迫近的时代,不死的信念也是对于战争的主动参与:罗伊终于接到了征战的指令,他将成为一名皇家空军,这是一种继承,是对死去的弗兰克伟大使命的继承;而他和玛格丽特萌动的爱情,也终于在夜莺鸣叫的夜晚,成为回归自我的表达;而罗伯特扮演着来自25世纪的宇宙飞行员,在对未来的畅想中看见了永恒,他在布朗的指导下用望远镜看见了夜空下的星辰,在母亲伊迪丝越来越病重的时候,他让她躺在遗址中,然后一声“起航”,“女王转头望向地球,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了,他如今是一个宇航员,而她知道,当他第一次踏上前往星星地旅程时,她会在那里等他。”这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但更是从死亡的现实走向永恒未来的象征,正像遗址中的那艘古船,就是将亡者运往彼岸的摆渡者,在历史和现实重合中演绎着生命的意义。
从公元六世纪的萨顿胡遗址,到1939年的战争,历史被发掘而得到重生,现实在直面失败后面向未来,过去、现在和未来,完成了一次永续的承接,布朗的祖父、伊迪丝死去的丈夫代表着过去,布朗、伊迪丝、玛格丽特和罗伊则代表着积极生活的现在,罗伯特则成为走向未来的存在,而在个体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中,这个受到战争威胁的国家也积极面对现实,他们用整整一代人的努力追求和平的明天——当萨顿胡珍宝在战争期间避免了破坏,最终它以完整的方式公诸于众,成为属于整个人类的遗产,跨越时间,上帝保佑我们所有人,“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就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所以,我们不会真正的死去。”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644]
思前:傍晚的一百万亿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