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4《再见》:你往何处去?
“你往何处去”,一种疑问,意指“你想往何处去”;也是一种反问:“你能往何处去?”疑问和反问在语气上构成了截然相反的结果:疑问是对于可能性的追寻,“何处去”反而是一个进口,它容纳了不同的方向,它一定是开放的,而反问是带着讽刺和迷惘的,它是一个障碍,并最终变成了一种阻挡前进的封闭,在没有进口当然也没有出口的世界里,走出去和退回来一样,变成了死胡同。
疑问和反问,恰好构成了沃依切赫·哈斯这部电影的两个阶段。在字幕打出来的时候,镜头是一面窗户,雨水打在玻璃上,扩散开来,具有一种阴郁的美,而在玻璃另一侧的是外面的世界,在虚焦中是男人和女人,他们站在街道上,紧紧拥在一起。在字幕滚动中,这一幕的阴郁柔美变成了一个长镜头,它构筑了哈斯唯美的开场,而在字幕结束之后,窗外场景的虚焦变成是实焦:男人和女人深深一吻,女人慢慢离开男人,然后推开了旁边的门,男人目送着女人离开 ,街道上一辆马车慢慢驶过。开篇这唯美的一幕和剧情无关,但却制造了对美的观察,下一个镜头,便是在屋子里的年轻人约瑟夫,他似乎正靠在窗户前,而刚才发生在窗外的一幕像是他看见的一个场景。
所以以约瑟夫的视角呈现出这唯美的一幕,是将他的目光带向了对“你往何处去”疑问的那个进口,他看见,他向往,他也将奔赴而去,而这一切就源于他对自由的向往,对空虚的拒绝。门打开进来的是父亲,父亲问他学费是不是没有交,在关掉了音乐之后指责他什么事情也干不好。父亲的指责更是将约瑟夫推向了外面的世界,当家里的客人陆续到来,约瑟夫终于离开了家,他开始寻找“你往何处去”的答案。在小酒馆里,他遇到了舞女丽德卡,在音乐家和诗人对她一番赞美之后,丽德卡也和约瑟夫一样,想要离开,她把自己取名叫“莉迪亚”,就是因为这个名字是她喜欢的一部电影里的女主角,而这部电影正是《你往何处去》,这种自我命名更是表达了“你往何处去”的探寻欲望,在一句“这里的酒吧,这里的舞女,脏死了”之后,她和约瑟夫离开了酒吧,去往了胡夫森林,找到了一家老妇人所开的乡村旅馆,而这家旅馆的名字也叫“你往何处去”。
“你往何处去”在这里变成了约瑟夫对世界的探寻,变成了丽德卡对“脏死了”现实的背离,当然也成为她们想要的生活。所以在这一部分的叙事中,“你往何处去”所凸显的主题词是:逃避。约瑟夫逃避家庭生活,因为父亲要让他读书、工作,作为付与家庭的一员,他无疑要接受的是父亲安排的一切,这里就凸显了父子观念上的矛盾,所以逃避成为约瑟夫的选择;丽德卡要逃离舞女的生活,那些男人在她面前的花言巧语让她感觉到恶心,所以她需要一种乡野的趣味,这里凸显的是生存和体面之间的矛盾。两个人正是在属于自己的矛盾生活中选择了逃离的出口,那个胡夫森林,那池塘便抓到的蚯蚓,那片草地,以及“你往何处去”的乡村旅馆,为他们提供了与世隔绝般的存在。而旅馆老妇人涉及到的事另一种矛盾,她对丽德卡和约瑟夫的到来表示欢迎,两个一时兴起没带行李的年轻人,在她看来就是穷人,“穷人不会让穷人受罪”,所以老妇人从不把自己的旅店房间给富人用——在富人和穷人的对立中,老妇人选择了和自己一样的穷人。
导演: 沃伊切赫·哈斯 |
不同的矛盾在“你往何处去”中都有了明确的选择意向,这便是在逃避中寻找的趣味世界,而在这趣味世界里,丽德卡和约瑟夫之间也产生了那种朦胧的感觉,在离开乘坐的公交车上,丽德卡就靠在约瑟夫的肩膀上,在小旅馆里,丽德卡和老妇人说两个人是新婚夫妇,来这里是度蜜月,而两个人也在这里度过了安静的夜晚。“你往何处去”在这里构筑了哈斯表达的第一部分,在这部分里,两个年轻人的迷惘和不安变成了他们各自的选择,虽然只是一场邂逅,虽然只是短暂的交往,虽然并无特别的激情,但是哈斯在这前半部分的叙事中,完整讲述了一个故事。但是这个故事注定是会破碎的,一方面两个人选择这样的生活是一种逃避,它就会呈现出脆弱的一面:约瑟夫打了回家的电话,告诉佣人自己在胡夫森林里,而且还和一个舞女在一起;父亲便赶到了这里,他让约瑟夫马上回去,而约瑟夫向父亲提出的条件是给丽德卡一份体面的工作……
爱情还没有发生就走向了结束,生活没有开始就走向了毁灭,实际上唯一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选择逃避,但是矛盾根本没有得到解决,这和家庭有关,和出生有关,更和社会有关。但是从他们离开之后,哈斯的第二部分叙事完全失去了掌控,与第一部分人物、情节紧凑相比,一切都变得散乱。首先一场战争横亘在两部分中间,但是对这场战争的交代变得极为模糊,在约瑟夫和丽德卡告别的时候,报纸上有了关于战争的消息,约瑟夫从窗户望出去,看到了逃亡的难民和运尸车上的尸体;下一个镜头里,则是火车站等待消息的人,他们手里拿着工具,约瑟夫经过时,有人说去克拉科夫很危险,路上正在搜查,很多人被带去挖战壕;约瑟夫来到了姨妈家里,姨妈问起约瑟夫一家人的情况,约瑟夫说起父母在伦敦;之后约瑟夫认识了米雷克,两个人喝酒时,约瑟夫说起自己曾经在集中营里,“我以为一切都完了……”约瑟夫之后还去了曾经住过的旅馆,老妇人还在,那个房间还在,但是老妇人现在担心的是德国人会闯进来;在火车站里,罗斯和他聊天邀请他和伏特加,但是他们担心现在已经实行了宵禁……
战争已经爆发,战争已经到来,无论是报纸上的消息,还是街上的难民,无论是集中营还是宵禁,都共同指向了战争,但是战争在哈斯这里却完全不是惨烈的,不是令人恐惧的,只是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这并非是哈斯故意淡化战争,而是他并没有想好如何表现战争,约瑟夫都被关进过集中营,父亲又逃到了伦敦,那些年发生的事一定是刻骨铭心的,再次被提及一定是充满恐惧的,但是对于约瑟夫来说,似乎一切都发生在别人身上。最匪夷所思的是,米雷克想要离开波兰,逃到维也纳去,但是他并没有想要带走已经成为他妻子的丽德卡,当丽德卡在回忆之后走出小酒馆,外面传来了枪炮声,而此时站在约瑟夫面前的是一个持枪的德国士兵,但是当他看到约瑟夫时,甚至还礼貌地要了火,然后拿着枪离开了约瑟夫,之后约瑟夫和丽德卡站在布满了乌云的天空下,遥望着远方却不知道向何处去,而德国的坦克就在他们身边,但他们安然无事。
《再见》电影海报
战争只不过是一种背景,而约瑟夫来找姨妈,各种有关无关的人物登场:姨妈介绍了罗斯,罗斯是谁?接着是米雷克,然后是丽德卡,他们已经结婚;然后出场的是管家菲利克斯,菲利克斯后来竟然跟约瑟夫说自己要开一家餐馆,让约瑟夫到他那里去上班,这而和情节有什么关系?而且姨妈家里住着好些人,他们就住在客厅里,他们又是谁?更为奇怪的是约瑟夫和丽德卡之间的感情,在前半段里虽然有过暧昧,但是也没有成为一种爱情,而在后半段里,约瑟夫也没有想要得到什么,反倒是丽德卡,从舞女变成夫人,身份发生了反转,她在这个阶段又经历了什么?当米雷克最终决定自己一个人离开,似乎在印证这场爱情的虚无,但是她也无法重新走到约瑟夫身边,罗斯对约瑟夫提醒说:“丽德卡爱着你。”完全是一句话,在情节中完全没有展开,而小酒馆尼卡说:“爱是对他人灵魂的渴望。”约瑟夫完全否定了这种观点,“爱就是欲望,灵魂的事后来才有的,甚至后来也没有……”
这仿佛是哈斯想要阐述的主题,在这个迷失的社会,在这个没有选择的时代,爱根本不触及灵魂,所以他并不是为了找回和丽德卡之间没有遗忘的爱情——哈斯似乎也没有打算让他们重新回到“你往何处去”的世外桃源般的世界。于是在混乱的人物中,在莫名的剧情里,在散乱的故事里,“你往何处去”变成了“你能往何处去”的反问,约瑟夫在问,丽德卡在问,波兰在问,当然,哈斯也在问,没有出口,没有答案,只有困惑、迷失和虚无。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228]
思前:《绳套》:伏特加就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