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6在拆词中“等待戈多”
天气热得出奇,进入11月温度不降反升,今天的最高温度竟然超过了25℃,短袖在身,感受的仿佛还是那个不肯远去的夏天。据说下周开始降温,在强冷空气的加持下将是大跳水的降温,可能一秒入冬——从夏到冬,可能只隔着几天的时间。而在混乱的季节里,不是期盼,也不是翘首,只是安静地观望一种变化,于是在无所求的“什么也没有发生”的现实里,每个人都在“等待戈多”,也许每个人就是“戈多”。
购买了八本书,起本已经到货,只有特里·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还在路上,从沧州“长途跋涉”的它也在“等待戈多”。
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 【荷】斯宾诺莎 著 商务印书馆 29.00元当当14.50元
本书分为两卷和两个附录,卷为“论上帝”,第二卷为“论人和属于人的东西”,附录一为“论实体、自然、上帝”,附录二为“论人的心灵。第一卷有十章内容,对上帝的存在、上帝是什么、上帝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二卷有二十八章内容,阐明了他关于人的境况的看法,对人如何受被动感情的影响、人的理性的御用以及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人的康乐和完善的自由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这部著作各部分的确切著述年代,是为注释家纷争颇多的一个问题,尤其是被插入第一卷第二章以后的两个《对话》,绝大多数注释家认为是斯宾诺莎思想最早的萌芽,它的著述年代最早估计推溯到1651年以前,并认为是研究斯宾诺莎思想形成的重要材料。第二个对话的著述年代,一般认为有可能在全书之后。但是也有认为这两个对话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同样写成于全书之后,是斯宾诺莎本人所附加,以阐明正文的思想的。
摄影小史 【德】瓦尔特·本雅明 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49.00元当当24.50元
本书收录本雅明的《摄影小史》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本雅明着重论述了摄影在19世纪的发明对美学理论、艺术活动,乃至整个现代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在他看来,以摄影为代表的机械复制技术“能够运用在一切旧有的艺术作品之上”,并“以极为深入的方式改造其影响模式”。在《摄影小史》一书中,瓦尔特·本雅明对诸如“灵光”、“机械复制/灵光消逝”、“政治的美学化/美学的政治化”等影响深远的文化批评概念做出了澄清。作为对摄影、电影的批评实践中的丰碑,《摄影小史》一书不仅为人们理解这两个媒介提供了一种全新且富于启发的视角,对尼塞福尔·尼埃普斯、欧仁·阿特热乃至奥古斯特·桑德这样的摄影先驱及他们的美学、技术成就做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评判,也极为深入地讨论了摄影、电影与绘画之间纠缠不清、若即若离的关系。
试论疲倦 【奥】彼得·汉德克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49.00元当当24.50元
《试论疲倦》卷收录了汉德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2013年创作的5篇独具风格的叙事作品,即《试论疲倦》、《试论点唱机》、《试论成功的日子》、《试论寂静之地》和《试论蘑菇痴儿》。这五部“小说”对传统叙事形式的解构,比之汉德克之前所有的作品都要走得更远,几乎可以说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它们是内心的独白,也是心灵的旅程。无论叙事形式如何变化,汉德克始终关注是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试论疲倦》中的疲倦是一种重要的感知世界的方式;《试论点唱机》则回忆和召唤逝去的时光;《试论寂静之地》所说的“寂静之地”竟然是厕所,作者以独到的表现风格完全超过了人们习以为常及不言而喻的东西;《试论蘑菇痴儿》塑造了一个虚构的对蘑菇着迷发狂的人物,从好奇、追寻、痴迷、癫狂,再到逐渐冷静、抽离、解脱,汉德克借此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回顾和反思。
历史及其图像 【英】弗朗西斯·哈斯克尔 著 商务印书馆 138.00元当当69.00元
《历史及其图像》初版于1993年,是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弗朗西斯·哈斯克尔撰写的一部具有开创性的艺术史巨著。本书对西方史学界长久关注的“图像的历史想象”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对“图像证史”的传统进行了全面梳理。图像在历史阐释中一直扮演着作为史料的重要角色,无论是钱币、绘画、雕刻、建筑,还是其他历史遗物,都在传达着文字记载所无法传递的信息,但图像的意义又不仅仅局限于其史料价值,更在于它背后隐藏的历史事实,甚至“历史本身”。作者以16、17世纪钱币学家、古物学家,18、19世纪历史学家、文化史家、艺术史家在这一领域的重要著作为线索,通过考察瓦萨里、温克尔曼、黑格尔、布克哈特、米什莱、罗斯金和赫伊津哈等历史学家的著作与观点,揭示了“图像证史”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指出了其中无法避免的思维和情感陷阱,这些陷阱既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中的经典问题,也是艺术史学科引人入胜的地方。
图像学 【美】W.J.T.米歇尔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62.00元当当31.00元
什么是图像?图像与文字的关系如何?文字之外,图像如何传达思想和情感;图像之内,文字怎样佐助读图,塑造思想形象?这是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学者试图解决的问题,本书建构的就是关于如何读图、解决图文之间张力的一种理论。“我的目的是探讨我们对形象的‘理论’理解何以置身于社会和文化实践中,置身于一种历史中……”文学批评家W.J.T.米歇尔在书中《什么是形象》一文中说,“不管形象是什么,思都不是形象……”他在书中通过把形象与词语相比较,或更准确地说,通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待形象而探讨了形象的本质。米切尔以颠倒的历史顺序分别论述了四位理论家:古德曼、贡布里希、莱辛和埃德蒙·伯克。讨论了文本与形象、眼与耳、自然与习俗、空间与时间之间的结构差异。全书包括《形象的观念》《形象与文本:差异的比喻》《形象与意识形态》等三部分组成。
拆词 多多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49.80元当当22.40元
“我从未把语言当成工具。如果把语言当成艺术,也是很低层次的一个说法。语言其实,是我生命中的一个困境。”这次多多将重点放在了“拆词”上,拆词的核心是“打破—发明—重铸—创造”,代表着多多近期重要的诗学精神,传达出他对词与义关系的全新认知,提倡回到原点,不落窠臼,不被固有认知所限制,回到事物初的面目,如《想要说》:“想要说:说出/说出来吧/说出它来吧/说最短的/说词/说出这个词。”本书为多多全新诗集,收录了多多创作于1996年至2022年期间122首作品,包括《墓园仍在接纳》《穿越日常》《词语磁场》《拆词》等。诗集之中除了诗歌作品之外,还收集了17幅珍贵的诗人油画作品及诗歌手稿,是一部具有艺术广度与诗学深度的作品。诗歌是他的触角,而绘画却是其诗歌创作的另一种艺术延伸,二者互为补充,互为观照。
等待戈多 【爱尔兰】萨缪尔·贝克特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49.80元当当24.90元
1952年《等待戈多》问世,次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上演时获得了巨大成功,连演了三百多场,成为二战后法国舞台上叫座的一出戏,它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欧、美、亚许多国家同时上演,一直上演不衰,确立了贝克特作为荒诞派代表戏剧家的地位。《等待戈多》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是没有什么情节可言。在这部剧中,两个流浪汉一直在乡间的小路上等待戈多,他们日复一日地等待着。没有人知道戈多是谁,他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等待戈多?他们不知道,没有任何人知道。他们一直等待的戈多,仿佛一个巨大的隐喻,象征人类无法摆脱的虚无与宿命感。《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英】特里·伊格尔顿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59.00元当当29.50元
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批评家,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初版于1983年,是伊格尔顿向英国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评论西方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作者将起自俄国形式主义的纷繁复杂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革命梳理出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三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本书导言《文学是什么》对文学进行了重新定义和梳理,整部书分为《英国文学的兴起》《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结构主义与符号学》《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结论:政治批评》六个部分,本书新版作者新增了一篇“二十五周年纪念版序言”,对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新的反思。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