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0《奥本海默》:直到世界末日

20240110.png

最后一幕是电影的终点:在大爆炸中,巨大而艳丽的红色慢慢吞噬蓝色的地球,这是生命消逝的场景,这是世界末日的写照。当克里斯托弗·诺兰以这样一种影像制造了末日预言,仿佛是对“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科学研究走向终点的表达,更是对核世界最终带来地球毁灭的深深担忧,当个人命运和人类命运交织,当核武器的创造变成毁灭,走向终点的方式是无法阻止的“直到”带来的悲剧。

终点是一切尽无的最后一步,但是在这个走向终点的过程中,很多人在奥本海默面前说起了“直到”的预言:在洛斯阿拉莫计划实施初期,奥本海默自信地说:“要比纳粹抢先释放巨大的力量,他们需要我们。”奥本海默所说的“他们”就是在他看来能阻止战争恶化的美国政府,但是一旁的波尔却说:“直到他们不需要。”他们需要我们是起点,他们不需要我们是终点,波尔的“直到”硬生生地将开没有真正开始的洛斯阿拉莫计划推向了可怕的终点;当原子弹试验成功,当原子弹被运走对付日本,奥本海默对泰勒·爱德华说:“有了核战,也许所有的战争都不会再发生了……”爱德华则对他说:“直到有人制造出更大的武器……”在奥本海默看来,核战终结了其他战争,这是将其他战争推向终点的力量,但是还会有更大力量的武器,它同样会将核战终结。

“直到”是预言,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直到”是终点,也是一个让人恐惧的起点,在毁灭和自我毁灭的道路上,最终的“直到”一定指向世界末日,但是在对“直到”发出振聋发聩的预言的时候,是不是我们更应该回到起点?是不是更应该审视这一切发生的原因?诺兰创作《奥本海默》是以一种“返回”的方式来寻找这个起点:它的第一章叫“分裂”,奥本海默接受秘密听证,从“我们不是法官”的安全委员会成员对其“诋毁性指控”开始,进入到奥本海默研究量子理论和研制原子弹的过程;第二章是“融合”,美国原子能机构和研究所负责人史特劳斯接受调查,它也是通过史特劳斯回忆奥本海默接受研究所邀请开始,如何走上成为“原子弹之父”之路。奥本海默的返回是彩色的,史特劳斯的回忆是黑白的,奥本海默的“分裂”是在场的,史特劳斯的“融合”则是让奥本海默不在场。

彩色和黑白,在场和不在场,两种返回构筑的起点,实际上呈现的就是“我”和“他们”不同的叙事,这是诺兰电影一个明显的标签,在奥本海默既在场又不在场的返回中,一定有踏出第一步的起点,一定发生改变的转变点,一定有“直到”看见可怕命运的终点。对于奥本海默来说,在从起点到达转折点再遥望终点的过程中,人生的这个特殊时期就被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科学探索阶段,之后是反战阶段,第三则是再无法脱身的“囚禁”阶段,而这三个阶段所组合起来的正是诺兰在片头就给出的一个比喻:他就像给人类带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既通过英雄行为给人类带来希望,又在付出巨大牺牲中让自己成为悲剧的存在。

导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 克里斯托弗·诺兰
主演: 基里安·墨菲 / 艾米莉·布朗特 / 马特·达蒙 / 小罗伯特·唐尼 / 弗洛伦丝·皮尤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英国
语言: 英语 / 德语 / 荷兰语 / 意大利语 / 意第绪语
上映日期: 2023-08-30
片长: 180分钟

在探索阶段,奥本海默代表的是知识和科学,在他身上体现的是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指向的是进步,从离开美国“我想学新的物理学”,到剑桥大学跟随导师派屈克学习量子理论,从荷兰莱登大学到加州理工学院,这一阶段奥本海默孜孜以求于量子理论,在对哥哥法兰克的女友贾姬介绍自己时说:“我在研究恒星死亡之后发生的事。”在遇见琼的时候,奥本海默说:“我相信应该自由思考如何改善世界,我们为什么要局限于一种教条?”他相信科学的力量,他崇尚自由的思想,他关心人类的命运,奥本海默代表的就是一种进步。但是从人类到宇宙,从地球到恒星,此时的奥本海默却在探索宇宙奥秘和量子理论中陷入到了幻听之中,他阅读的是艾略特的诗歌《荒原》,他有过用氰化钾注射进苹果毒害老师的非理性行为,研究分析心理学的琼递给他的那本书是梵文,奥本海默读出的那句话是:“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这是不是就是对奥本海默命运的预言?在奥本海默发表黑洞理论论文的时候,战争的阴云笼罩着世界,希特勒发动了战争,而从这个时候开始,奥本海默转向了他的第二阶段:反战阶段。当美国陆军中将格洛夫斯他,力荐其担任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并成为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总负责人,奥本海默并没有过多犹豫,在他看来,这是科学研究的一次延伸,更是改善人类的一次实践,但是这却成为奥本海默成为“他们”中一员的起点:为什么“他们”要启动“曼哈顿计划”?为什么要建造洛斯阿拉莫实验室?为什么要研究原子弹这一新型武器?因为战争,更因为政治,而在奥本海默的理解中,只有前者,所以当二战的战火不断蔓延,当德国物理学家已经分离了铀,奥本海默要在他们之前研制出核武器,因为只有核武器才能制止战争的蔓延。这个逻辑在当时来说并没有错,奥本海默也是将其看做是一种研究,但是正是这个反战的起点,让他无可避免卷入到政治之中。

“不要把战争带入实验室。”这是劳伦斯对他的忠告,“我不希望累积三世纪的物理学成为最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在洛斯阿拉莫,伊西多拉比曾这样对奥本海默说,但是奥本海默依然执著于科学的纯粹主义,即使在希特勒自杀德国投降之后,他依然对原子弹研发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因为还有日本在,因为战争还没有结束,“让我们的研究带来和平……”也就是说,奥本海默所坚信的是,用原子弹的力量遏制战争,“直到”战争结束”——奥本海默所预言的“直到”体现的是一种反战思想,尤其是身为犹太人的他,更迫切想要把不义的战争推向终点。当经过两年争分夺秒的研发终于让原子弹变成了美丽的蘑菇云,“成功了”的欢呼看到的就是战争的结束,而当原子弹丢向广岛和长崎,死亡却成为了另一场悲剧,而战争也以另外的方式继续着。

《奥本海默》电影海报

奥本海默的“直到”变成了另一个起点,他成为了《时代杂志》上的封面人物,被誉为“原子弹之父”,享受着人们的鼓掌和欢呼,像一个英雄一样成为战争的终结者,但是美国政府并没有在“直到”中停下脚步,一个更庞大的“氢弹计划”开始实施。对于奥本海默来说,陷入到两种危机中,一种源于自我的道德困境,虽然在日本本土投下原子弹,奥本海默发表讲话中说:“全世界会记住这一天,现在还太早判断轰炸的后果是什么,但我相信日本人并不喜欢……”幽默风趣之后是不惜的掌声,但是奥本海默看到了原子弹带来的毁灭性后果,不仅对于日本人民来说是一场灾难,对于全世界来说,从此就永远有了毁灭的威胁,因为人类进入到了核时代,更是因为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让全世界再次笼罩在冷战的阴影中,这是和平时期的战争,这是对人类全体来说充满威胁的时代。

科研武器化,就是人类自身的罪,奥本海默想起梵文里的那句话,“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这是奥本海默基于道德而发出的喟叹,而另一方面,科学的政治化更是让他陷入到“他们”的阴谋中,而其实,所谓的遏制战争,从一开始就是政治游戏,冷战更是成为政治的博弈,而在“他们”宣布氢弹计划之后,奥本海默想要选择离开,而他的这一举动牵涉出的则是他身上的政治标签,甚至当初的研制都变成了对国家安全可能的威胁,左翼思想,亲共立场,都成为对奥本海默的怀疑,无休止的调查让奥本海默备受折磨。也许对于奥本海默来说,在他开始研究量子理论开始,“幻听”就成为他的一种病,他跌入到科学精神的自我虚构中,他用反战的思想构建的依然是战争的框架,他最后想要逃离也只能是一个空幻的梦。

诺兰用180分钟的篇幅再现了“原子弹之父”的人生经历,表现了他的痛苦、矛盾,甚至单纯,但是在这部人物传记的电影里,奥本海默的形象并不丰满,在返回式讲述中,故事的完整性被一次次破坏,许多人物出场,许多线索交织,甚至完全依靠人物密集的语言推动情节,奥本海默也慢慢变成了一个标签式的符号,尤其是内心的变化几乎没有空间得以展示,所以,奥本海默接受曼哈顿计划变得直白,他从投入原子弹研制到拒绝氢弹计划,其中的道德困境被省略了,而最后面对问询甚至那纸“诋毁性指控”的自我辩护,也丝毫没有精彩的展现。诺兰塞进了太多的东西,想要呈现奥本海默复杂的多面,但是人物最后完全被湮没了,而最后和爱因斯坦的对话,成为奥本海默的“直到”,看起来充满寓意,实际上有点故弄玄虚。

“有一天,当他们对你的惩罚足够多时,他们会给你提供鲑鱼和土豆沙拉,发表演讲,给你一枚奖章。请记住,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爱因斯坦把问题的本质归结于“他们”对个体的掌控,但是这真的是奥本海默的悲剧所在?奥本海默之所以把科学变成了武器,之所以让科学精神背叛了人类,之所以从播下火种的普罗米修斯成为了“死神”,也许就在于他自己成为了自己逻辑的终结者,正如马丁·艾米斯在反思核武器的小说《爱因斯坦的怪兽》中所说:“什么是唯一能够导致动用核武器的挑衅?核武器。什么是核武器的优先打击目标?核武器。什么是唯一能抵御核武器的方法?核武器。我们要如何阻止动用核武器?威胁动用核武器。而我们无法销毁核武器的原因,还是因为核武器。这种顽固似乎也是核武器本身的功效之一。”这是一个自噬的循环圈套,核武器的下场如此,奥本海默的命运也是如此,就像一个永远无法走出的三段论:“他以为我将要出于自卫杀死他。所以他就准备出于自卫杀死我。于是我出于自卫杀死了他。”

[本文百度已收录 总字数:3845]

随机而读

支持Ctrl+Enter提交
暂无留言,快抢沙发!
查看日历分享网页QQ客服手机扫描随机推荐九品书库
[复制本页网址]
我在线上,非诚勿扰

分享:

支付宝

微信